查文庫>望嶽> 讀《望嶽》後有感

讀《望嶽》後有感

讀《望嶽》後有感

  《望嶽》是杜甫漫遊齊趙之作。那時他才二十幾歲正是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之時,很有一番抱負。然而,嚴酷的現實未能使他一展鴻圖。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邁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時,並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讀《望嶽》後有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①

  這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最早的一首傑作。

  唐玄宗開元215至218(737—740)年間,杜甫舉進士不第,毅然離開長安,到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漫遊,過著“春歌叢臺上,冬獵青邱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崗”②的快意生活,本篇即作於此時。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首聯,詩人滿懷激情,以設問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偉壯麗的圖畫。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麼樣呢?佇足遙望,那碧色蒼茫、一望無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曠神怡,詩人不禁發出了“齊魯青未了”的驚歎。人們的視野為之豁然開闊,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聯寫近望泰山之勢:“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神秀”極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愛,凝天地神彩奇秀於泰山一處,使之神奇而秀麗;“割昏曉”極生動、形象地點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陰陽兩坡若判晨昏。盡情地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名山的仰慕之情和愛國主義的.胸懷。

  三聯乃是描述細望之景的。你看,“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何等的細膩呵!詩人凝視泰山,層雲繚繞,一時湧來萬千思緒,蕩起胸中無限波瀾。飛鳥紛紛歸去,真是靜中有動,充滿了生機。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詩人筆下表現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詩的末聯是抒極望之情的。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迸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聲。這是詩人蔑視艱險的一聲吶喊,也是詩人理想的一道閃光。充分表現了詩人的凌雲壯志和非凡的氣概。

  本詩題為“望嶽”,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聯無不在“望”字上嘔心瀝血。全詩自然流暢、渾然一體,凝鍊而意濃,迭宕而秀麗,既渾灑自如,又千錘百煉,既有橫灌千里的重彩濃墨,又有細如遊絲的精雕細刻,使其藝術造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首詩在思想上價值更是不同凡響,顯示了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們知道,《望嶽》是杜甫漫遊齊趙之作。那時他才二十幾歲正是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之時,很有一番抱負。然而,嚴酷的現實未能使他一展鴻圖。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邁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時,並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③正表現了詩人“氣靡屈賈,目短曹劉”的浩然正氣。)相反,一種急流勇進的精神激勵著詩人作新的攀登。他堅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嶇,總有一天,定能登臨泰山之巔,領略無限風光,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思想。那時再低首而望,“眾山”將顯得何等的渺小呵!

  這首詩產生的年代距今已相當處遠,可是它依然放射著奇異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後的今天,讀了《望嶽》會感到格外的新鮮、親切,很有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我們現在要以杜甫當年那種勇於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奮勇前進。我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登臨“ 民族復興的高峰”,偉大的祖國將以巨人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那時,我們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