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著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字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2
前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透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著,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
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為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備教材備得很細緻,備學生卻不夠。《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讚美之情。而學生年齡小,接觸到的自然景觀不多,很難把文字元號轉變成美麗的風景畫面,讀書也就不能深入,缺少個人體會和感悟。
如果,我選擇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效果應該好一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透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
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因此,備學生和備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透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透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裡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透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為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為重要的是透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4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把相關的句子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輕鬆自然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
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因為學生的預習做的較好,在我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遊覽的順序,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時,學生已經弄清楚了課文大意。其次我著重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這樣的問題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寫得這麼美,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借鑑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的最後,那是作者面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們換種表達來陳述,這裡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在訓練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去說句子,學生能夠較好的表達,並用上了本課的優美詞句,我想,學生在提前預習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
教學這篇課文,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透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天山的美和作者對天山的讚美與熱愛。學完本課,孩子們受益匪淺,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夠較好的運用好詞好句,並把本節課的學習用於學習和說話中,無形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5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著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資訊,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裡”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裡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
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四年級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並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透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5、改進措施:
a、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b、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c、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