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感受瀑布雄偉壯麗的畫面,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有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觀察點聽到瀑布的聲音和看到瀑布的景象,進而體會作者透過詩句所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師:同學們有沒有看見過瀑布?(生:……)

  這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讚美瀑布的詩。

  板書課題:12 瀑布

  2、聽課文錄音,看錄影(1)(2)(3)

  3、師:瀑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生:壯觀、美麗)

  過渡:下面,我們一起分節學習,來感受瀑布的美

  (二)學習第一節 感受瀑布的聲音美

  1、齊讀第一節

  2、師:這一節寫出了瀑布的什麼美?(生:聲音美)

  板書:聲音

  3、這種聲音美我們是怎樣感受到的?(生:聽到的)

  板書:聽見

  4、師:瀑布的聲音像什麼?(生:好像……又像……)

  板書:好像……又像……

  出示小黑板-望廬山瀑布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

  瀑布的聲音好像 ,

  又像 。

  5、師:疊疊的浪是怎樣的浪?(邊說邊點疊疊)(生:一排排)

  6、看錄影(4):湧

  7、風怎麼樣?(邊說邊點陣陣)

  8、師:這兩個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了瀑布聲音的什麼特點?

  (生:聲勢浩大)

  9、指名讀

  10、看錄影(5) 好像……又像……

  11、齊讀這一句

  12、師:瀑布的聲勢浩大,以至於我們才走在山路上就未見其形,先聞其聲。 板書:山路上

  13、齊讀第一節

  (三)學習第二節,感受瀑布的色美

  1、指名讀第二節 師邊畫簡筆畫

  2、師:作者在哪兒看見瀑布?

  生:正面

  板書:正面

  3、師:看見了什麼?(生:望見了瀑布的全身)

  板書:望見 全身

  4、師:詩人用了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他怎樣的心情?(生:又驚又喜)

  5、指名讀、齊讀

  6、師:為什麼又驚又喜?(生:意外,美)

  7、師:美到什麼程度?(生:比喻)

  8、師:詩人又是怎樣比喻的呢?(生:白銀)

  板書:一道白銀

  9、出示小黑板: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

  10、師:為什麼這樣比?寫出瀑布的什麼美?(生:白色、光澤;色) 板書:色

  11、千丈青山寫出了山的什麼特點?(生:高、青)

  12、看錄影(6),體會千丈青山襯著瀑布的景象

  13、指名讀

  14、齊讀第二節

  (四)學習第三節,感受瀑布的形美

  1、師:作者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 邊說邊移動人

  板書:腳下 仰望

  2、師:為什麼要仰望呢?(生:山很高,要抬頭)

  3、師:這時詩人又發出怎樣的讚歎呢?

  齊讀第三節

  4、師:現在詩人看到的瀑布像什麼?(生:珍珠的屏)

  板書:珍珠的屏

  5、看錄影(7):屏

  師:“屏”指什麼?為什麼將瀑布比作“珍珠的屏”?

  6、用讚歎的語氣讀這一句

  7、師:當陣風吹來,瀑布又有了什麼變化?(生:

  板書:如煙、如霧、如塵)

  8、師:把瀑布比作珍珠的屏寫出了瀑布相對的靜態美,這裡寫出了瀑布的.動態美

  9、看錄影(8):時時

  10、師:多美妙呀,如煙——飄飄悠悠,如霧——朦朦朧朧

  如塵——四處飛散 誰來讀這句,把我們帶入這種仙境似的美。

  11、小結: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礴,多麼壯觀;而這隨風飄灑的情景又顯得迷迷濛濛,輕輕細細,又是一種輕柔的美

  板書:形

  12、齊讀第三節

  (2)總結

  小黑板:

  1、這首詩寫出了瀑布的什麼美?

  2、詩人觀察和寫作的順序是怎樣的?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師:讓我們懷著同詩人同樣的對大自然、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一起來讀這一首詩

  放錄象(9):全詩朗誦

  (七)師:真美啊!今天我還要向大家介紹我國的兩大瀑布

  看錄影(10)

  (八)齊聲背誦

  板書:

  12 瀑布

  山路上 聽見 聲音(聲) 好像

  遠 又像

  正 面 望見 全身(色) 一道白銀 熱愛大自然

  近 熱愛祖國河山

  腳 下 仰望 (形) 珍珠的屏

  如煙、如霧、如塵

  教學反思

  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勝地。教師播放課件展示廬山的美,為學生創設了愉快的情感學習氛圍。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廬山的美,更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廬山,零距離地感受古詩,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漸行漸濃,再切入到他們的求知基點,只提把詩歌讀正確、讀流利的初步要求,讓學生在充分讀的訓練中樹立了學習古詩的信心,奠定了學好古詩的基調。

  在學生自讀古詩、讀詞、認字、並且初步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象之後,再次展示了廬山的配樂風光影片,孩子們再次加深了對廬山瀑布壯美景觀的感受,他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和朗誦古詩的激情又一次得到了昇華。

  二、指導朗讀體現層次性

  在揭示古詩題目之後,我示範朗讀了一遍古詩,然後讓學生自己根據課件上展示的節奏,自己給詩劃出斜線、兩人練習讀,要求學生根據畫出的斜線讀出節奏。在指名讀的時候,我發現他們雖然讀出了節奏,但讀得有些拉調子。我又示範讀了一句,並告訴大家,讀的時候,要注意“聲斷,氣不斷”,既字音有停頓的地方,但不是完完全全的停頓。指導之後,又請了一位同學來讀,感覺明顯好了許多。但我覺得學生讀的感情還不夠到位,因此,我又一次進行了示範朗讀,並讓大家再一次欣賞了配樂風光影片,同學們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大家在在配樂朗誦中找到了感覺,越讀越好,讀出了詩歌的韻味,還讀出了激情。

  三、一點思考

  低段古詩教學要不要講解詩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一、二年級)中說:“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我的理解就是低段古詩教學,不必講古詩內容,只要學生能夠誦讀和獲得初步的感悟即可。但我想,如果幹脆不講恐怕是不行的,因為學生年齡小,兒歌和童謠內容一般都很好理解,不存在問題,有些古詩恐怕孩子們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就像這一節課,當我問到“日照香爐生紫煙”是什麼意思?李金琳同學舉手說是爐子上在冒煙,令人啼笑皆非。

  不知道各位同仁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靜侯賜教。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