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滕王閣序>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及常見題型解析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及常見題型解析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及常見題型解析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瞭解文的內在特徵-—對偶與用典。

  3、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FLASH動畫和POWERPOINT)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

  《新唐書•王勃傳》中說:“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石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王勃才氣從中可見一斑。正因為如此才華,路過洪州,參加王閣重陽宴會時,才能頃刻而就,文不加點,寫下在唐代已炙人口的《》。

  二.教學過程:

  1.初步理解,打好導讀教學的基礎。

  A、知文體:《》是一篇體文,其特點是:講求對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對;多用典故,講求藻飾。

  B、知經歷:作者的人生道路與文章主旨有密切關係,“知人論世”對理解作品內容不無益處。除課文註釋外,補充介紹下列知識:王勃14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曾為沛王府修,為沛王李賢侍讀時因《英王雞》文而被逐,入蜀後補州參軍時又因擅殺官奴曹達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作者經歷的介紹有助於提高自讀效率,幫助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騷”。

  2.初讀求讀準:讓學生自己搭橋過河,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碰壁”後予以引導,記憶尤深。例如,文的七字句和詩句節奏不同,詩句的節奏一般是四三,而體文七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節奏應是:A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B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C都督閻公∕之∕雅望,啟戟遙臨;宇文新州∕之∕範, 帷暫暫駐。D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引導點撥後,舉一反三,學生自會讀出語感,有所感悟。

  3.再讀解詞句:即引導學生透過自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重點虛詞、特殊句式這些文言語法問題。首先,要求學生邊讀邊依靠積累、依靠語感用特定的標記畫出不同詞法現象,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換重點,同時共同釋疑,提出難點,教師適當啟發點撥。例如:“雄州霧列,俊採星馳”的“霧”“星”學生憑語感畫出名詞作狀語的標記。“襟三江而帶五湖”中的“襟”“帶”兩個名詞的意動用法,可從“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點撥而來,同時鞏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三讀通脈絡:本文篇幅較長,在上述兩步導讀之後,把握文章脈絡對於理解文意、背誦課文不無益處。理脈絡時可以由句到層,由層到段,聚零為整。

  例如,第一段的內容括即可按此步驟進行。①—③句,敘述洪州地理位置。④—⑤句,用兩典故,盛稱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⑥句,言城池榮,人才眾多。⑦—⑩句,表賓主盡東南之美及宴會盛況。⑾句,自己與會的緣故與榮幸。

  由此可歸納出第一段主要寫洪州形勢雄偉,人物雲集,閣上盛宴及與會緣故。

  依次可括出其他段落的主要內容:第二段主要寫王閣之宏偉壯觀以及閣上所見美麗如畫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寫參與宴會的多是喜飲酒、擅詩文的賓客,並由歡娛引出興悲之情,抒發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懷才不遇之悲,勉勵自己要堅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寫苦於無路請纓但幸得款待,有感於盛宴不再,願與眾賓客一同賦詩。

  透過反覆朗讀,在聚零為整的結構分中,學生領略了作者寫作技巧的高超:首敘天文地理,次敘賢主嘉賓,再敘景物,然後描寫閣內近景、閣外遠景,接著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二句總收勝景,轉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勸勉當今失志者,最後敘到自己,以遜詞結束全文,甚為得體。

  5.四讀探主旨:即在透過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後,反覆誦讀關鍵語句,表現在課文中,即表宴會“盛大”的語句、抒情的語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讀中見情,讀出文意。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讀這兩句時“難”“悲”“懷”“不見”“何年”需重讀,讀出真情,讀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賞識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同時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透過關鍵句的朗讀,領悟文章的主題在於抒發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達對所謂“聖君”“明時”的不滿情緒。

  6.五讀求鑑賞:要求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章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的魅力,根據體驗、興趣選其一點品評、評價,以達到強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評,學以致用。無論“命途多舛”,但仍要“窮且益堅”的人生態度啟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動人心絃;開闊的意境、華美的語言予人美感……在鑑賞中,學生才能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產生自覺背誦的慾望。

  7.本文是一篇體文。體文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是全盛時代,這時體文成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運動興起才逐漸走向衰落。我們要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瞭解這種特殊文體。

  (一)語句方面的偶與“四六”

  A.偶:即對仗。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 雄州 霧列,俊採 星馳。

  b 披 繡,俯 雕。

  c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d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東隅已逝,∕桑非晚。

  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即上下句相對。也有句中自對,然後兩句相對,這種“當句對”的句式顯得更加工整。試從文中找出例句:

  例:a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b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B.“四六”:即體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結構有五種: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這就決定了對仗的句式特點相應為四字句對四字句,六字句對六字句……請同學們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二)用詞方面的特點:用典與藻飾

  a、用典:體文用典目的主要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文中典故不僅用得恰當,而且要引導學生欣賞其善於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巧妙結合起來的藝術手法。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b、藻飾:即追求詞藻華麗。顏色、金玉、靈禽、奇獸、香花等類詞是體文用得最多的詞語。這一特點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顯體現。

  該文 寫景雄偉壯麗,文辭華美;抒情真摯委婉,藉助典故,充實內容,抒發心志,毫不滯塞。可從“藻飾”“用典”兩點入手,賞王閣盛景,解王勃心懷。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是文的優秀篇章,學習時要抓住文體特點。本文用典多,文辭簡奧,給誦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要仔細閱讀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對於一些較難理解的地方,可以查詢有關詞典資料以加深理解。學習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對偶、音韻和諧、辭采華美等特點,加強理解和誦讀。誦讀時,除了注意句式的錯落變化,還要像讀詩詞那樣,注意每個句子節奏的劃分。文意的理解重點要注意第五段所運用的幾個典故的含義和作用。實詞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點加以體會。如“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句式對偶(正對),詞義相近。“時”與“序”是同義詞,即“時序”之意;“維”與“屬”是同義詞,即“在、是”之意。虛詞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結構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總之,對文句式的理解,是學習的關鍵,可結合跟蹤試題的練習強化這方面的知識和記憶。

  【思路結構】

  本文全題為《秋日登洪府王閣餞別序》,此序當為贈序而非書序。聚散之因緣,登高之見聞,賢主嘉賓之寒暄,舊識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贈序之應有之義。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捨結構,則頗見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臼,闢出了自家新徑。結構圖:

  【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後,以騰挪跌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著態度。“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著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接著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本文儷句式有何特點?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於)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於)仄仄,仄仄平平。“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

  【語言揣】

  1.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 色”

  評: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譯)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

  2. “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譯) 落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評: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儘量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追求,即算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名題講】

  下面是一副名勝古蹟的對聯,閱讀後回答1-3題。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然涕下!

  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1.“一樓何奇”中的“樓”具體指的應該是( )

  A.鵲樓 B.岳陽樓 C.王閣 D.黃鶴樓

  解:本對聯用典較多,且多為文史典故,好在我們學過四樓的有關作品。其中嶽陽樓、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本題考查對對聯中有效資訊的把握能力,上聯“杜少陵……三過必醉”寫有關岳陽樓的史實傳說,下聯“洞庭湖……東道崖疆”盛繪岳陽樓的山川形盛。尤其是範希文、子京兩個人名及“南極瀟湘,北通巫峽”的描繪在中學學習《岳陽樓記》時接觸過,據此斷定為岳陽樓。 答案:B

  2.“兩字關情”中的“兩字”指的是 ( )

  A.王之渙在《登鵲樓》一詩中說到的“千”、“一”。

  B.王勃在《》詩中說到的“老”、“窮”。

  C.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說的“憂”、“樂”。

  D.崔在《黃鶴樓》一詩中提到的“愁”、“愈”。

  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陽樓記》一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知“兩字關情”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的“憂”、“樂”。鵲樓、王閣、黃鶴樓沒有影響如此深遠的兩字。答案:C

  3.這副對聯的內容豐富,歸納上下聯的主要意思正確的應該是 ( )

  A.上聯寫樓的史實,下聯寫作者的感慨。

  B.上聯寫樓的史實和傳說,下聯寫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聯寫樓的傳說,下聯寫湖光景色。

  D.上聯寫樓的史實和傳說,下聯寫洞庭湖的風景大觀和作者的感慨。

  解:本題考查對文意的把握。綜觀全聯,上聯寫樓的史實和傳說,下聯寫湖庭風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傑地靈,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真意。A中少言“傳說”及“景觀”,B中沒談下聯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實”及“感慨”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