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木蘭詩>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是樂府詩中的雙璧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如張玉谷《古詩賞析》雲:“木蘭千古奇人,此詩亦千古傑作。《焦仲卿妻》後,罕有其儔。”沈德潛《古詩源》說:“事奇語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雲見,為之快絕。”張玉谷和沈德潛都提到了《木蘭詩》的“奇”,《木蘭詩》中的“奇”集中體現在木蘭作為一個女性卻代父從軍,並且軍功卓絕的故事上,同時《木蘭詩》的整個行文都體現了這種“奇”。詩中恰切地將女性的柔情與英雄氣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蘭所具備的豐富個性品格。這首詩被選入各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應該仔細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奇”的特點。《木蘭詩》的作者巧妙地用聲響描寫體現了木蘭集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於一體的人物形象特點,這也是該詩奇妙之處。《木蘭詩》中有7處聲響描寫,下面筆者對這些聲響描寫進行解析。

  《木蘭詩》一開篇就出現了聲響描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關於“唧唧”的解釋,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認為“唧唧”指嘆息聲,李道英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也認為“唧唧”指嘆息聲,而袁世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和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則認為“唧唧”指織布機發出的聲音。

  筆者檢索了《全唐詩》《全宋詞》中的“唧唧”一詞,《全唐詩》中“唧唧”共出現27次,其中作嘆息聲解的有14次,如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想見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開》“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諮嗟”、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等,13次作蟲鳴聲或是鳥叫聲,如貫休《輕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蕭蕭,蛩鳴唧唧”、李郢《宿杭州虛白堂》“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劉禹錫《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滿庭飛”等,《全唐詩》中“唧唧”一詞出現了27 次,沒有一處是用來描摹織布機的聲音的。《全宋詞》中,“唧唧”一詞出現4次,4次都用來描摹蟲叫聲,如朱淑真《菩薩蠻》“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吳潛《生查子》“唧唧暗蛩鳴,點點流螢入”等。由此看來,《全唐詩》《全宋詞》中沒有用“唧唧”一詞來描摹織布機聲音的例子,該詞用於描摹嘆息聲、蟲鳴、鳥鳴聲等。由此可見《木蘭詩》中的“唧唧”應該是指木蘭的嘆息聲。並且,仔細分析《木蘭詩》的前四句詩,亦可知道此處“唧唧”一詞是指嘆息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若單看這兩句,好像是說木蘭正在織布,但接下來兩句為“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說明木蘭只是坐在織布機旁,織布機根本沒有啟動,她沒有織布,因為她根本無心織布,只是在不停地嘆息。故筆者認為《木蘭詩》中的“唧唧”解釋成嘆息聲為佳,“唧唧復唧唧”指嘆息啊嘆息,恰好與“唯聞女嘆息”前後呼應,突出木蘭的嘆息聲接連不斷。當今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卓有成就的張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學論著《煮字齋卮言》中對這四句詩有精到的評析,他說:“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寫道‘唯聞女嘆息’,用了‘唯聞’二字,作者如此反覆強調,是要告訴讀者木蘭的憂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無法排解,木蘭是在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這樣的評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開篇四句詩,兩處提到嘆息聲,並且第一處還寫出了嘆息聲的疊加,這必定會引起讀者進行猜測:“木蘭為什麼會發出如此沉重的嘆息聲?”從下文我們可以得知,原來木蘭不是嘆息自己沒有擁有愛情,而是慨嘆父親年歲已老,卻被點名入伍,自己又沒有兄長可以代父出征,這表現的是木蘭對父親的憂慮,體現了木蘭的孝順,展現的正是木蘭作為女兒的柔情。

  接下來寫木蘭初到前線,這一部分有四處精彩的聲響描寫,這些聲響描寫巧妙地將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結合在一起:“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濺濺”在古詩文中常常被用來描摹流水的聲音,如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暗水濺濺入舊池,平沙漫漫鋪明月”、唐人法振《陳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濺濺,魚飛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詩文中可以用來描摹各種聲音,如鳥鳴聲、猿啼聲、馬嘶聲,甚至是鬼哭聲,總之,它多被用來描摹一種悲慼或是恐怖的聲音,如王翰《飲馬長城窟行》“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劉長卿《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猿鳥悲啾啾,杉松雨聲夕”等。隨軍在黃河黑山宿營,或者聽到黃河的濺濺水聲,或者聽聞了戰馬的悽愴嘶鳴,這兩種聲響描摹出邊地戰場的典型情境,能激發起木蘭戰士的一種英雄氣概和崇高感。而與此同時詩中又兩次提到“不聞爺孃喚女聲”,寫出了木蘭聽著寥落邊關的流水聲、戰馬嘶鳴聲時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時父母的呼喚聲之情狀,父母的呼喚聲是那麼的溫馨、動人,昔日在家中與父母度過的溫馨時光無法遏制地湧入心間,這為戰場的緊張氣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這四處音響描寫,一方面展示了木蘭代父從軍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蘭本為女兒身的事實,若是這部分只體現英雄氣概,而少了“不聞爺孃喚女聲”所展現的女性柔情,這必定會嚴重影響木蘭形象的塑造,也讓詩歌少了一種動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處聲響描寫是寫木蘭回到家中,弟弟準備殺豬宰羊時的霍霍磨刀聲。這一處聲響描寫雖然未直接用來展現木蘭的形象,但對塑造木蘭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幫助。“霍霍”一詞到底描摹了怎樣的聲響狀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給出了很好的詮釋。“霍”原本寫作“靃”,後來省作“霍”,《說文解字・隹部》雲:“靃,鳥飛聲也。雨而雙飛者,其聲靃然。”《玉篇》亦云:“靃,鳥飛急疾貌。”“霍”字的本義為下雨時兩隻鳥迅速齊飛時振動翅膀發出的聲音。雙鳥在雨中齊飛振動翅膀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故而發出急速的“霍霍”聲,“磨刀霍霍向豬羊”意即木蘭的弟弟磨刀的頻率如鳥速飛時振動翅膀那樣快,聲音霍霍然。作者透過對磨刀聲的描摹,展現了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從而將木蘭歸來時,家人欣喜異常的心態表現得很到位,家人不僅為木蘭的卓越戰功感到驕傲,而且為有這樣一個孝順的女兒、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現了家人對木蘭離家十年終於歸來所感到的欣喜與激動之情。這團聚的場景又從側面展現了木蘭身上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的特點。

  《木蘭詩》中的7處聲響描寫,透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貫穿於詩歌的始終,是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首詩以及把握該詩寫作風格的一條極佳的線索,也是幫助我們透徹認識木蘭形象、揭開木蘭性格特點的一把鑰匙,因而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附文

  木蘭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姑娘並沒有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回憶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捲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啟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隻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

  註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勳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勳,記功。轉,勳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勳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願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裡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眯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隻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 “火”:通“夥”。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裡,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