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將進酒教學設計3篇

將進酒教學設計

將進酒教學設計3篇

  引導語: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將進酒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進酒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複雜性;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李白,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大詩人。那麼,李白在我們的心目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請同學們用李白的詩說一說,你對李白的看法和認識。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個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詩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達、自信的詩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個不慕權貴、豁達的詩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個豪邁豁達的詩人,他的詩氣勢磅礴,浪漫主義想象力非常豐富。

  今天,我們就再次透過一首詩來認識一下我們心中的李白和詩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況,一起來吟誦和欣賞李白的這首千古佳作——《將進酒》。

  二、吟詠詩文

  1、誦讀本詩,提出兩個要求:①讀準字音、②讀清句讀。請大家嘗試自由讀一讀。同時在讀的時候,將發現的問題批註在書的旁邊。

  2、找同學來吟詠一下。適時的進行吟誦指導。

  三、情感分析

  1、剛才大家在吟詠的時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這首詩李白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詩。那麼,李白的抒情詩有什麼特點呢?

  明確:李白的抒情詩是很豪放飄逸的、想象豐富、豪邁瑰麗。

  2、在這篇詩文中,你是如何把握這些特點和詩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達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確:悲、歡、愁

  3、從哪你讀出詩人的“悲”?

  ①“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暮成雪”。

  明確:李白悲的是什麼?人生易老,時光易逝。轉眼之間滿頭的青絲已經變成了滿頭的白髮。

  這首詩寫於公元752年,據此推算,李白此時已是年過50的老人,韶華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國古代的文人在面對著永恆的大自然的時候,也經常生出這樣一種感慨,尤其是那些有著遠大宏偉志向的人,當他們的這種志向不能夠得以實現的時候,報國無門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這種人生易老的感慨。從詩經到楚辭,到古詩十九首,再到歷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這個“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麼開篇的那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和它並舉又有什麼作用?這不是多餘的嗎?

  老師有一點不理解:我們都知道黃河是發源於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黃河之水山上來”作者卻說“黃河之水天上來”不是毫無道理嗎?

  明確:作者這裡是使用誇張的手法,極言黃河奔騰而來的氣勢,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③誇張是李白浪漫主義的典型表現之一,看看這篇詩文中還有哪裡有誇張?

  明確:“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馬,千金裘”“萬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運用了誇張之外,我們看看還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先來看一下古人對於“流水”這一意象常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長歌行》有詩云:“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

  《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恆對比人類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時間的流逝。

  總結:以江水的永恆對比人類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反襯。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時間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恆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起興。

  ⑤這句話和白髮有什麼關聯?

  明確:(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極盡誇張的手法),先言黃河再說白髮,這種藝術方式我們在《詩經》裡面接觸過。(比興)

  4、言歸正傳。詩人正自感傷,卻為何突而轉悲為“歡”?請用文中的原話來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用白話文來說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暫,何不及時行樂?

  ②悲又何益?就應另外去尋找寄託。朋友相聚,正好開懷暢飲,及時行樂。“將進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須的了.

  ③因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為金錢所驅使“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豪邁,於是有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放舉動了。

  5、這種歡樂,歡快是發自李白內心的嗎?不是。

  明確:插入李白的人生經歷。

  天寶元年(742)當時李白42歲,唐玄宗下詔召李白進京,李白接到命令,以為可以從此仕途通達,不再灰頭土臉地生活在蓬蒿之間,於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長安。在這之前李白是進過長安的,因為遇見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沒有機會得到重用。這次李白到達長安之後,玄宗也並沒有給李白安排什麼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是臨時、候補的身份。李白有沒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攜楊貴妃在驪山溫泉宮,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於是急召李白。當時李白正在酒店裡喝得爛醉,但是,被抬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後,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餘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興,讚賞有加。)就是這麼一個有才的人,在長安呆了兩三年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詞臣,後來玄宗還客客氣氣的讓他捲鋪蓋回家,把他從長安打發出來了。打發出來之後呢。我們要知道李白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他在東魯老家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並且寫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裡,在詩裡他把長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個系統的總結,最後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激越的呼聲。我們看看這首《將進酒》寫於哪一年呢?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是被用無望。胸中鬱結很深,這是他感嘆悲傷的深層原因。但是內心的深處,仍然還是燃燒著那樣的一團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隱含的一個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沒有得到重用。這實際上是李白在對酒當歌時的一種自我安慰,一種無奈,或者說是一種氣憤。這也足以說明這個歡樂不是發自李白內心深處的。

  6、既然是把酒行樂,就不免舉杯相勸。詩人呼告朋友,“將進酒,杯莫停”。而且長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詩人的心情好像並不痛快。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幾句勸酒詞。

  明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

  ①翻譯這六句話:榮華富貴算不了什麼,只願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聖賢都以飲酒排譴苦悶,他們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嗎?

  ②“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這是李白的真心話嗎?怎麼理解?

  明確: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憤慨之詞。李白是要借酒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在不滿當中,他發出了令人震驚的話“古來聖賢皆寂寞”,聖賢在他眼裡面都無所謂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聯想到古今,這是他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的總結。其實李白從內心深處是非常尊敬那些聖賢的。因為聖賢,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給了後人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內心是尊敬聖賢的。在這個時候,他內心確確實實有太多的不滿和不平。

  ◎比較“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跟“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明確:這兩句在內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現了詩人對權貴的鄙棄和蔑視的態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謂“開心顏”包含著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後者所謂“長醉不復醒”顯得消極一些。總起來說,前者於憤激中略見昂揚,後者於憤激中略見低沉。

  ③“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為什麼羨慕飲者?

  明確: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聯想古今,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總結;“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些“聖賢”都是抱利器而無所施者,而飲者更是“聖賢”中逃於醉鄉的人。這兩句,也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埋沒人才的揭露,詩人對統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決心逃於酒鄉。

  ④“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聖賢不可勝數,作者何單舉陳思王曹植的例子來對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明確:曹植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於“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樣的才思敏捷,一樣的遭人妒忌排擠。詩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幹,但遭兄、侄猜忌,終不得用。李白欽佩他的才幹,同情他的遭遇,藉以自況。將狂豪的曹植與自己相比,自己儘管沒有曹植那樣的經濟條件,但是拼出去賣裘賣馬也要和朋友盡情地樂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將進酒,杯莫停”,雖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但為什麼還要“呼兒將出換美酒”?

  明確:借酒澆愁

  李白這個人是傲岸不屈的,對不對。他追求的是一種自由,他不願受到統治者的那種束縛,統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發弄扁舟去”。他是這樣一種要追求個性解放人。所以說,李白的這種感情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一種狂傲的精神就出來了。這是李白的一個性格特點的表現。

  面對著古來聖賢皆寂寞的現實,詩人內心有太多的不滿和不平。這無限的激憤表現在行為上就成了無比的狂放。你做東的元丹丘為啥說錢不夠,經須沽取對君酌,待會兒用我那匹好馬,還有價值千金的皮襖去當酒來,與你們一起忘卻那亙古不盡的憂愁。

  8、《將進酒》這首詩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勳曾多次應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從這一點來說呢,這首詩就是一篇喝酒發牢騷的詩,那麼為什麼這樣一篇喝酒發牢騷的詩能流傳千古呢?

  明確:通看全詩,本詩緊緊圍繞著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於一個什麼字?

  明確:“愁”

  我們學過李清照的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國仇家恨、漂泊之哀融為一體。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傳千古。

  而李白這個愁僅僅是酒後發牢騷嗎?(不是)

  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愁嗎?不是。“與爾同銷萬古愁”

  萬古什麼意思?(古往今來)

  那麼,古往今來像李白這樣的人是個體的還是比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的那個年代懷才不遇,壯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這是古往今來許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緒。因此,李白筆下的愁,不再是發洩個人情感,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替從古至今眾多懷有夢想的追夢者抒發的共同的愁緒,李白的這種愁苦把悲、歡、憤、狂融為一體,這的的確確是“萬古愁”,跨越了時間與空間。

  愁若止於一身,那是毫無意義的。用歷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則將來一定還有——這樣的愁情唯 “萬古愁”一語才能表現愁的深廣。

  9、我們從李白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來,他的思想裡既有積極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極避世的一面。

  明確:李白自幼接受儒釋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強的複雜性。

  10、李白的詩不僅在當時就非常有名,而且後代對他的評價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對李白的評價。

  ① 飲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②賀知章:子,謫仙人也。

  ③“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擁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尋李白》作為這次對唐代與李白的激情巡禮的結語是再合適不過了。

  四、課堂總結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於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

  將進酒教學設計篇2

  【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

  【學習的重點與難點】

  1、 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

  預習案

  作者介紹

  李白 (701—762年),唐朝,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想像、誇張、激情)。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為“詩仙”。

  知識連結

  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後,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將進酒》這首詩則是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勳曾多次應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情懷。

  《將進酒》,樂府舊題,相當於“勸酒歌”。內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將:請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李白的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正音辨形。

  將進酒( ) 莫使金樽空對月( )

  烹羊宰牛且為樂( ) 岑夫子( )

  鐘鼓饌玉 ( ) 斗酒十千恣歡謔( )( )

  呼兒將出換美酒( )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 這首詩的基調是怎樣的?詩人的感情發展又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下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歎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誇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用“君不見”的重複呼告,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好像讀者在面對詩人,看他豪飲,聽他放歌。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狂放。“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點題之筆,是主旨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何等自信,何等豪邁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藉以渲洩心中 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於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藝術體驗。

  (1).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是什麼原因呢?

  明確:誇張手法的運用。

  (2).哪些地方用了這一手法?朗讀時如何體現?

  明確:詩中有些誇張是憑數字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於感覺的誇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成雪”極言人生短促。

  這些誇張表現出詩人狂放不羈,用辭大膽,也表現了他豪放飄逸的詩風。在朗讀時要讀得抑揚頓挫,有氣勢。

  (3)、全詩以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詩情大起大落。詩中表達感情的詞“悲”、“歡”、“樂”、“原”、“歡”、“愁”,一線貫穿。

  練習案

  1.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

  解析:選D。請/拿。A.應當;B.再;C.介詞,為了。

  2.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烹羊宰牛且為樂 且:暫且

  B.與君歌一曲歌 歌:唱歌

  C.徑須沽取對君酌 取:拿取

  D.與爾同銷萬古愁 銷:消除

  解析:選C。取,語氣助詞。

  3.對全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詩人借題發揮,盡吐鬱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也表達了施展抱負的願望。“鐘鼓撰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兩句,是詩的主旨,有統攝全詩的作用。

  B.全篇詩情忽張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奔放跌宕。

  C.詩中起興誇張的手法運用頗具特色。如詩篇開頭的兩組誇張的長句,就有狂風暴雨而來之勢,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詩中屢用鉅額數字“十千”、“千金”、“萬古”表現了豪邁詩情,略給人空浮之感。

  D.詩句以七言為主,間以三、五、十言“破”之,長短不一,參差錯綜,使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解析:選C。“略給以空浮之感”錯。

  4、默寫本課名句 :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

  (2) ,千金散盡還復來。

  (3) ,但願長醉不復醒。

  (4)古來聖賢皆寂寞, 。陳王昔時宴平樂, 。

  (5)五花馬, ,呼兒將出換美酒, 。

  將進酒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作者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複雜情感。

  (2)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2.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抑揚頓挫的吟誦方式。

  3.情感目標:瞭解詩人感情變化的原因。

  4.教學重點:詩歌的吟誦方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吟誦法。

  一、匯入新課

  初中學過的李白詩歌:《贈汪倫》《靜夜思》《行路難》《秋浦歌》,李白詩歌的基本特點:豪放、瀟灑、飄逸、清新??

  二、整體感知

  (一)詩人寫作的時間及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歲,不得志下與朋友飲酒而作。

  (二)學生朗讀全詩,共同為詩歌正音。

  三、設計要點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個階段:

  (一)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悲嘆。

  1.兩個“君不見”領起兩組天風海雨似的排比長句

  詩人落筆從空間上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調悲壯;頃刻間黃河流程萬里“不復回”,基調又是悲。由此,從時間上聯想人生:高堂之上,對鏡自視,兩鬢斑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間短促!悲意甚濃!

  2.吟誦“天上來”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來之壯闊;“不復回”短促,現勢不可回之斬釘截鐵般慨嘆;“悲白髮”“青絲”“成雪”緩重低沉,嘆鬢髮斑白之巨人式感傷。

  (二)豪情自信、痛飲高歌的歡樂。

  1.李白胸中沒有喁喁而泣的纖弱,消極中深藏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政治上不“得意”,朋友間的聚會同樣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時不得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絕不甘休!

  2.吟誦“得意”“必”讀得堅定,凸顯李白之自信與堅定 ; “散盡”“還”“三百杯”讀得瀟灑,極盡“散近三十餘萬”“斗酒詩百篇”之豪情。

  “將進酒,杯莫停”讀得舒緩,雙重否定為後文高潮的到來蓄勢。

  (三)不屑富貴、有志難展的憤激

  1.李白鄙棄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憎恨他們卑汙之行徑;他不僅為一己遭遇,還想到“古來聖賢”懷經天緯地之才而不為所用;表面贊曹植豪華酒宴,其實為子建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

  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伏筆。

  2.吟誦

  “謫仙人”已醉,表現憤激之情亦有其特殊方式。此階段“醉”讀何如:“長醉”是真醉,“飲者”即是席間你我,“陳王盛宴”,笑中含悲,“歡謔”不免放浪,悲而能壯。

  (四)反客為主、恣意妄為的狂誕。

  1.詩人已酩酊大醉,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五花馬”“千金裘”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這樣將賓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一切不免讓人想象,詩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詩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猶未盡,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來之筆,迸發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將與仙人同悲、同樂、同醉、同狂的讀者拉回,悲涼而深沉。

  2.吟誦

  整體語速加快,甚至不留縫隙,表現詩人大醉後的“發狂吟”;一氣呵至“換美酒”,作大停頓,三至五秒亦可,為收束全篇蓄勢;尾句是全詩的終結,詩人即便大醉發狂,亦揮之不去“皆寂寞”之惆悵,反之,更濃、更烈、更厚、更重。讀時可緩進促收!

  四、本課設計構想

  1.基調

  基調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它的理解過程常表現為,由直觀感知到分析領悟。這首詩,初讀豪氣十足,深入探究後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主導。豪放是外殼,激憤是核心。 如

  “古來”二句,“聖賢”不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酒徒,而是“聖賢”中逃之於醉鄉的人。說聖賢“寂寞”,並非貶抑,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飲酒的意義,又可理解。詩人再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明示了。

  2.吟誦

  吟誦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它要運聲發氣,它要情通古人。中學生學習大量的古今詩詞,放聲吟誦必不可少。但多數的吟誦限於詩詞背誦、考試得分,如此功利抹殺了詩詞吟誦的浸染、薰陶目的。本課是魯人版《唐詩宋詞(選讀)》的第一篇,我的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明白,朗誦、吟誦詩詞絕不是背課文,它是情發於聲,聲凝於情;它有高低起伏,輕重緩急;它要抑揚頓挫甚至搖頭擺身,它可模仿學習,更可自成曲調。就課堂來講,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就習慣來講,長期如此,可披文入情。

  五、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成功之處

  1.在於讓學生明白,詩歌原來“可以這樣讀”,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比較熱烈,為下一步詩歌教學的展開起到良好的領起作用。

  2.進一步瞭解了李白詩歌的特點,以及朗誦其詩歌應具有的基本情感對教師能示範朗讀而不是錄音聽讀學生反響較好,特別是詩歌首尾的處理,讓學生耳目一新。

  3.對吟誦的方法進行了宏觀指導,使學生明白詩歌吟誦的高低起伏、輕重緩急,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吟誦詩歌。

  (二)但本堂課也有缺憾,一些地方處理不是很到位

  1.節奏稍顯拖沓,時間有些超出規定。

  2.學生讀的還是少,教師說的還是多。

  3.課堂氣氛的渲染烘托還不夠,如再熱烈,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