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實在喜歡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初中課本唯有這一篇文章選編得恰到好處,每年十二月,課程正好上到這一篇,而文中的看雪日正是12月。

  每次給學生講解這一篇文章,我都懷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這其中有對古人的灑脫自在的羨慕,也有對大雪的期盼,還能產生一種高遠冷落孤獨空蕩的美感。或許是我太多愁善感了吧,讀這樣悽清幽靜空靈絕世的文章,總覺得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

  那是一個多麼寒冷而寂靜的清晨,大雪三日後,作者又是因著怎樣一種情緒,突然間要去西湖賞雪。他沒有任何人可以相伴,唯一粗俗舟子為他撐船燒火爐,而這一俗亦雅正與這冷清的早晨,空曠寂靜的湖面相稱。廣漠的天地間,此時僅有“長堤一橫,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的情景,這樣寒冷漠白的氛圍,人已經不重要,或者可以說,此時已無我,“我”已與天地合而為一。也唯其如此,人才能真正感到輕鬆自然。雖無知己,亦不必有。知己又是什麼,不過生命中的偶遇,往往匆匆相遇,匆匆而別。就如作者在湖心亭偶遇另一“痴人”——金陵公子。雖不勝歡喜且“強飲三大白而別”,但也匆匆告別,甚至連相互詳細身份也沒有打聽。因為他們都知道,人世間每個人都是孤獨寂寞的,歡樂不過過眼雲煙,轉瞬即逝。多數的.時間需要自己獨自面對,就如大海中的浪花,飄啊飄啊,途中會遇到其它的浪花,但絕不會有任何一朵浪花伴隨你整個旅程。

  自古以來,雅士文人都渴望得到知己,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擁有哪怕一個知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朋友離別的故事,沒有看到知己相伴一生的故事,最典型的例子是伯牙子期的故事,短暫的友情讓多少後人嘆息。“人生得一知己難矣”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現代人為名利相驅,更少了心心相通的朋友。看起來熱熱鬧鬧,前呼後擁,交杯換盞,豪言壯語,實際不過是些各種利益關係的合作伙伴。

  夫妻該是最密切的伴侶了,但多少人連結婚都是講究實際的。有了那麼多的附加條件的婚姻,本來就不可能讓夫妻成為知己。在加上這個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誘惑,又有幾對夫妻能相愛一輩子,即使相伴一生,也是由於責任由於義務。

  再回來看兩百多年前的張岱,他或許早已洞悉了人世間的悲涼,早已品嚐到了人世間的寂寞,所以才會這樣灑脫,獨往湖心亭看雪。身邊無人能懂“我”,只有去空曠廣漠的雪野品嚐快樂與孤獨,去感受人與自然的完全合一。只有品嚐到真正的孤獨才會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那是一個大徹大悟後的快樂。然而同去的這一粗俗舟子,哪裡能懂相公的心事,只用一“痴”來評價相公。

  而我們多少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去評價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