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

  導語:《湖中亭看雪》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寫意,使西湖奇景與遊客雅趣相互映照,為著名的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也是描寫西湖的名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心得,歡迎閱讀!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篇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其景其情學生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我嘗試透過引導學生想象,進入文字情境,以便學生更充分了解文字。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心得。

  一、在背景提示性語言中讓學生大膽想象揣摩

  人教版該篇文章課下注釋(一)有一段文字,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很可能最容易忽視它,其中有這樣的描述“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此處可激發學生想象力,教會學生在背景中體驗。比如,我上這節課時這樣引導學生:你們從這段描述中能想象下張岱在明亡前他的心境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還有他對自己未來前途的設計嗎?學生馬上能說出幸福、詩意、浪漫、充實、逍遙自在,樂觀開朗;還有的學生認為有美好、單純、心情舒暢等等的詞語;學生還能體驗到他當時生活的悠閒、未來的光明,成天沉浸在文化的滋養中,活得瀟灑得意等等。然後我再順勢引導學生說說明亡後張岱的心情,學生會說:美好的生活不在,常常處於失落頹廢之中,對曾經的美好生活總是停留在懷念和留戀之中;他整日孤獨,落寞,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總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不能自拔,憂傷和壓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流情感。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引導體驗,學生在想象中就明白了張岱此時的心情。便於學生更好的瞭解文章,瞭解作者。從而更好的品讀作品。於是我便想,語文創新閱讀教學,創新不是形式的華美,而是實實在在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巧妙的幫助學生解讀文字。

  有了這個想象的基礎,學生基本抓住了該文的情感基調,對於進一步解讀文字有了很好的鋪墊。

  二、反覆朗讀,可激發學生想象力

  文章有段對話很有意思,就是金陵人和張岱的對話。當金陵人看到“萬籟俱寂”的西湖雪景中竟然也有像他們一樣志趣高雅的人時,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時可引導學生朗讀體驗,金陵人此時什麼心情?學生琢磨便回答說有驚喜,覺得意外,感到興奮,還有一種急於相知的期待等等。反覆朗讀,把這些情感依次體驗在朗讀中。然後我在嘗試引導,張岱此時會想些什麼?學生透過想象回答:張岱也感到意外,也有一份驚喜;有一個學生說,張岱可能不願意與他們交流,因為他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有學生說,張岱覺得儘管他們也是來此賞雪的,但是分享不了他內心的感受,更不能理解他此時的心情,所以張岱就沒有回答金陵人。說到這裡,我然後再指導學生一次次朗讀金陵人的話語。學生更能進入其中的情景去品味這個人。我又趕忙引導學生,你認為張岱到底是個怎樣的一個人。有學生說,內心孤獨,痴迷於雪中風景的人,痴迷於領略這純淨世界的人,鍾情於寧靜的雪景之中,保持心中的那一份寧靜的人,不願意在喧鬧的世俗中追逐繁華,可謂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一個人。只是相比而言,他和金陵人的區別是,他更多的還是內心的孤獨和寂寞。這些理解,都是在反覆朗讀中指導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的。

  其實,所謂創新閱讀,朗讀體驗是最真實也是最有效的創新,關鍵看老師怎麼引導,怎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上。

  還有一個內心獨白的話,也是值得學生朗讀品味的。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透過指導學生低聲自問的方式朗讀體驗“喃喃”的語氣,或者可以讀得只能舟子本人聽見,可以激發學生想象舟子此時的動作、神態等等,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舟子此時內心活動。想象舟子為何有這樣的心裡疑問?學生反覆朗讀,有學生說,舟子感到奇怪,疑惑不解,又不敢大聲詢問主人,只好自己琢磨,從這種不解的神情中,說明舟子根本不懂主人的心情,更不懂主人的經歷給主人內心的傷害以及人生影響。我接著引導學生想象,為什麼舟子會有這樣的心裡呢?學生說,舟子主要任務是侍奉好主人,為主人服務好來維持生計,因此舟子是不解其中滋味的。

  我在想想象力的培養,是語文創新閱讀的一種方式,恰恰在於此,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字,進入語文具體情境中去,甚至在想象中可以讓學生與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字,更有興趣的創造文字。這不正是語文的最佳境界嗎。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篇二:

  1、成功的地方在於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學心得篇三: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匯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著“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影片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著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著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絡《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著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