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三課文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課文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課文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中沒有華美繁複的辭藻,沒有特殊的修辭,詩人就運用一些簡單的事物,景象,運用獨特的寫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結構安排將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進昇華,不僅使詩歌顯得樸素清雅,恬淡幽美。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歸園田居其三課文賞析,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www.ruiwen.com/wenxue)。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 “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透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透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讚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拓展閱讀:課文教案

  【教學背景】

  2012年11月6日,李宗玲名師工作室在我校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討活動”圍繞古詩詞教學,我選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歸園田居》其三上了一節研討課。課標上講: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位。”雖然課標給出了古詩詞教學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夠。何況大部分老師教學的重點只停留在讀讀、寫寫、背背層面,只是迎合考試而為,也沒有注重初中與高中這兩個學段的有效銜接,我感覺這也是李宗玲老師開展古詩詞教學研討的初衷。明確初中學段古詩詞應怎樣教,既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又能注重學生的長遠效用。這首詩是陶淵明田園式的代表作。描繪了詩人勞動中純樸真率的生活情態,語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飾,是詩人樂於歸田隱居、棄絕塵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學生很容易讀懂,難點在於詩人想表達的心境。對於學生來說是難點。我必須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巧妙結構教學框架,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參與互動,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把這首詩定位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感受詩的語言美,給學生以畫面感;讓學生學會對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難點輔以多媒體出示詩人背景及詩歌要求。一節課,學生讀書、思考、積累、感悟有機地融為一體,既學習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又達到了學生考試的要求。同時學生還得到了思想的啟迪。達到了課標的要求,其樂融融。

  匯入新課:

  師: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假設:假如你是一個千萬富翁,叱吒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關掉手機和電腦,離開辦公室,帶著至親去“隱居”,請問此時你最大的追求是什麼?你如何設計自己的隱居生活?

  生:

  師歸納:

  《歸園田居》其三板書課題

  一、朗讀詩歌,積累字詞,學法指導。

  一、通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暢;(自由讀)

  二、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個人讀)

  三、再讀: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

  【出示幻燈片】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裡的雜草。

  荷:扛著。

  沾:(露水)打溼。

  願:指向往田園生活。

  二、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歌的畫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月亮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樂趣。

  賞析詩歌:

  三、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俄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

  陶淵明的詩歌風格——淳樸自然、恬靜淡遠、寧靜閒適。

  賞析詩歌:

  四、品味詩歌的意境美。(結合作者背景資料)

  【幻燈片】五斗米的故事:義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裡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縣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斗米(指俸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里小人。”當天,他就推說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就這樣,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後終老田園,不再出仕。

  【幻燈片】東晉時代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鑽營取巧、阿諛逢迎

  陶淵明 :早年: “大濟蒼生”

  中年:“誤入歧途”

  晚年:“歸隱田園”

  明確:

  潔身自好、安貧樂道

  嚮往田園、淡泊名利

  師明確:

  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是對黑暗現實不同流合汙的一種反抗,和逃避現實不一樣。

  意境: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結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

  我們常常說文如其人,那麼你從詩中你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

  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

  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

  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 。

  師:有人說陶淵明棄官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也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勇敢高潔的,那麼你怎麼看?

  【幻燈片】教師提供專家的看法: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麼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醜的矛盾 。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汙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後所採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汙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慾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 “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個披星戴月的詩人,一個荷鋤自娛計程車人,一個安貧樂道的文人,一個崇尚自然的農夫……因為他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詩意的人生。

  五、小結:陶淵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點明瞭一種人生態度,引起我們的思考。這已經足夠了!對於詩歌的學習,西方有句名言:“詩歌是不可以翻譯的”,但是喬布斯的一句話卻能體現我們對於詩歌學習的態度: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g it.(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六、作業:改寫成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