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節
觀潮節
漢族民間節日。流行於浙江杭州和嘉興地區。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浙江錢塘江有大潮,漲潮時,浪濤排山倒海,氣勢十分壯觀。南宋時已有此節。杭州人十一日起就有觀潮的,十六、十八傾城而出,從廟子頭到六和塔,沿江樓房均被租賃當作看位觀潮。清初以來,因河流改道,觀潮已移到海寧。
錢江湧潮
錢江湧潮,堪稱“天下第一潮”,杜甫說得好:“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它的最高潮位達9.58米,最快潮速
達每秒12米。世界上,巴西亞馬孫河河口的湧潮亦較著名,但文獻紀錄的最高潮位是5米,遠遜於錢江潮。錢江大潮的形成,主要是特殊的地形環境所致。錢塘江位於寧波的出海口,寬達98.5公里;上溯至餘姚市的西三閘,寬僅19.4公里;到蕭山圍墾外八工段與海寧鹽官之間,寬已不足3公里。當東海潮波進入這個喇叭口後,因兩岸急劇縮狹,潮波不斷增高,而臨近蕭山圍墾時,河床又迅速變淺,快速推湧的潮水便急遽湧高,從而形成了潮水前波“若素練橫江”的奇特景象。歷代文人墨客歌吟錢江潮者數不勝數。如大詩人李白的“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來過惡風回;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似連山噴雪來”,大書法家米的“天排雲陣千雷震,地卷銀山萬馬奔”,大文豪蘇東坡的“若問潮頭高几許?吳山渾在浪花中”,大畫家鄭板橋的“雲雷風霆為前驅,潮頭聳並青山立”等等。據說,南宋高宗皇帝趙構逃到杭州後,半夜聞得潮聲,誤以為金兵追至,嚇得身欲逃。除了地理因素,湧潮也因時而異。每當農曆朔、望之後一兩天,月球所引起的太陰潮與太陽所引起的太陽潮相合,出現大潮;上弦和下弦之後的一兩天,太陰潮與太陽潮相消,則為小潮。而每遇天體執行的'秋分大潮,湧潮最高,尤其是農曆八月十八日的潮水,高大整齊,蔚為壯觀,所以自古以來這一天是觀潮節。
史書記載
南宋周密的《觀潮》是這樣描寫錢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觀看錢江
錢江湧潮
潮,南北兩岸均可。南岸的觀潮地帶都在沙地範圍之內,尤以青龍山、山一帶稱佳。每年八月中秋至十九日這幾天,幾十裡之外的紅男綠女,要攜帶酒餚,趕到江邊欣賞這大自然的傑作。十八日午後潮水來臨之時,數十公里長堤之上,更是人山人海。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在這節日盛會中,還有一種經過專門訓練的水師,為看客作“弄潮”表演,宋代詩人潘稱:“弄潮兒向當潮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周密在《觀潮》中對此作了更為具體生動的描述:“善遊者數百,皆披髮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物。”現在看來,這種弄潮技藝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可能他們的弄潮地點都選在杭州附近,以便南宋小朝廷的達官貴人們欣賞,而那裡已是潮水的尾巴了。要是大潮地段,潮水每平方米有七噸多的衝擊力,幾千公斤重的護坡巨石常被捲走,可謂“滔天濁浪排空來,江倒海山為摧”,以身試潮是不堪一擊的。
觀潮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