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案解析第一課時
觀潮,觀看哪裡的潮呢?觀看錢塘江大潮。錢塘江潮是一大勝景,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教案解析第一課時,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教學內容: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疏通文意。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思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觀潮,觀看哪裡的潮呢?觀看錢塘江大潮。錢塘江潮是一大勝景,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現在,最佳觀潮地點:浙江省海寧市。最佳時間: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每當潮來時,波濤洶湧,勢如萬馬奔騰,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呼嘯而來,壯觀極了。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後,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以吸引遊客,發展旅遊業。科學家們還探究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湧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湧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後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聽了這麼多,想不想去看一下?到現場去,今天是不可能的了。時間不巧不說,我們還得上課啊。但今天我們可以隨宋代的周密一起,觀看南宋時的錢塘江大潮。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臨安,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作者簡介:周密(1232—1298),字公謹,南宋作家。原籍濟南,後為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課文選自周密的《武林舊事》,這是周密在南宋滅亡之後追憶往事的一部作品。武林就是南宋的都城臨安,即現在的杭州。風格憂傷悽楚,多抒發思國懷鄉之情。
檢查預習:京尹yǐn 艨艟méngchōng 乘騎jì 一舸gě
吳兒善泅qiú者 僦jiù賃lìn 倏shū 履lǚ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不認識的字詞,師生共同解決。
2、抽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邊看註釋邊讀課文,疏通文意。
重點字詞:
天下之偉觀也:觀:景象。 既望:農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當……時。
僅如銀線:僅:幾乎,將近。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際 :接近、連線。
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艨艟:戰船。人物略不相睹:人物:人和物。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盡:窮盡。 乘騎弄旗標槍舞刀:騎:馬。標槍:舉槍。
一舸無跡:舸:船。 逝:去,往。 披髮文身:文:動詞,畫花紋。
江干:江岸。溢目:滿眼。穹:高。
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僦、賃:租用。 容:許,使。
2、翻譯全文。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湧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激盪,吞沒天空,衝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描寫的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燬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髮,身上畫著文彩,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出沒,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溼,憑藉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首飾與衣裳的觀眾,道路被數量眾多的車馬堵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的價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三、理清思路。
1、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所寫場景相對獨立。請給每個自然段加個小標題,概括內容。
討論後教師歸納: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
2、每一個場景特點各不相同,試用一個詞語概括其特點。
海潮圖——雄偉、演習圖——宏大、弄潮圖——精險、觀潮圖——人山人海。
文章結構清晰,緊扣“觀”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場景,集中描述,從幾個側面把江潮壯闊景象和觀潮的熱鬧場面藝術地再現出來。讀完全文錢塘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吳兒弄潮的高超技藝,江岸觀潮的盛況一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