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情思土嘻符作文
家園,在我兒時的印記中,是汩汩流淌可以結伴戲水的小溪;是鬱鬱蔥蔥每個葉片都綴滿故事的榕樹;是悠悠揚揚於今耳熟能詳的潮樂;是甘淳潤喉令人回味無窮的“工夫茶”;是……
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故鄉的“”!
——題記
每當聽到潮劇《桃花過渡》中膾炙人口的唱詞:“土嘻符,伊是土來做,火來燒,伊做呢就會啊會叫呱”(其意思為:“土嘻符”是泥土做成的,為什麼會發出聲音),我總會情不自禁想起故鄉的陶製工藝品——“土嘻符”,童年往事重臨心頭。
我的童年,是在潮州的鄉村度過的。鄉里盛產傳統泥塑手工藝品,“土嘻符”就是其中的一種。而且,還有一種與“土嘻符”聯絡在一起的獨特習俗:每逢正月十六,在過去一年添丁的戶主必須買來“土嘻符”,分送給鄰里的孩,以示慶賀,併為新生兒祈福。
童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註定是個多夢而漫長的夜晚。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心裡算計著明天的行程:首先去村頭新厝發兄那,有錢人家的“嘻符”好而多;要與小肥墩結伴去,讓他打頭陣準贏。對啦,交待媽媽調好鬧鐘,提前喚醒自己。
第二天早晨,太陽公公還躲在被窩裡,平時慢吞吞的我,一個鯉魚打挺下了床,出發嘍!這時候,添丁的戶主家門口早就門庭若市。我擠在人群當中,踮起雙腳,高舉小手,大聲向戶主索要“土嘻符”。大多數戶主總會陪著笑臉讓大家按先來後到排成火車佇列,有序地分發“土嘻符”。然而小孩子似乎都有“貪得無厭”的天性,有時,“土嘻符”剛到手,又會插隊再去領取。有的人甚至渾水摸魚,趁機大撈一把。這時候假如再碰到不耐煩的“施主”,那麼一場好戲馬上上演:只見“施主”把籮來個底朝天,把“土嘻符”來個天女散花……天下大亂啦!大家你爭我奪,落個不歡而散。經過一上午東奔西跑的搶奪,小夥伴大多滿載而歸。好好睡個午覺,剛剛還大打出手的對頭再見面又是哥們!你給我一個造型獨具一格的小猴子,我送你兩個叫聲不同凡響的布穀鳥。在交換來之不易的“戰利品”中分享快樂。
故鄉的“土嘻符”多捏成動物造型: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神兼備的鳴蟬、活靈活現的紅鯉魚,大約拇指頭大小,煞是可愛。幼稚的我常將鯉魚當成運動員,從高處投入盛滿水的臉盆,來一個“高臺跳水”比賽。煅燒不夠火候的,一經浸泡就會化掉,讓我後悔莫及。最最有趣的'“土嘻符”是猴子,小小的眼睛,紅紅的屁股,高高翹起的尾巴,或搔首、或托腮、或摘桃,神態各異,有一種抽象的美。用小棉線綁在小猴子身上,懸掛在門口的羅漢松上,拉上放下,搖來晃去,讓它們時而來個大跟斗,時而又在半空盤旋,就像和花果山孫大聖及其子孫們在縱情玩樂,自己也樂在其中,其樂陶陶。
其實,“土嘻符”說到底就是陶製的小哨子。一個“嘻符”兩個孔,構造再簡單不過。把嘴唇湊到“土嘻符”的進氣孔,用力一吹,高音的發出“嘻——”的聲音,低音的發出“符——”的聲音,高低錯落,單純而不單調。也許是純手工製作的緣故,一樣的泥土卻捏出了百樣的音色,幾乎無一雷同!獨奏時,有的像榕蔭裡蟬鳴,悠悠揚揚;有的則像枝頭上鳥叫,婉轉動聽。合奏時,時而像百鳥爭鳴,活潑歡快;時而像催徵的號角,激越昂揚,響徹雲天。最值得一提的當屬我們DIY的“土嘻符”。在“土嘻符”背上鑽上一兩個小孔,吹奏時用兩隻小食指按壓,發出不同的音調,彷彿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樂韻隨風飄揚,充滿詩情畫意……
“土嘻符”,伴隨我度過了天真的童年,紿我多少歡樂、多少情趣。童年伴隨著我的玩具有無數,變形金剛、遙控汽車、洋娃娃……但最難以忘懷的,還是“土嘻符”。世上玩具有千萬種,也許“土嘻符”最廉價、最笨拙,但它那份簡單,那份樸實無華的美卻勝過所有、所有……
前不久,在整理抽屜時,不經意間我在角落裡發現了一隻“土嘻符”,就像重新回到闊別多年的鄉村家園,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指導老師:盧小娜)
點評:本文選取潮汕特色工藝品“土嘻符”為素材來表達對故鄉的情思,選材上可謂“人無我有”。寫童年時索要它的場景既生動表現了小孩的天性,又展示了潮汕特有的鄉俗。後又以“其實”一轉筆調寫它“簡單”,卻仍誇它“樸實無華的美”,這樣起伏的文筆都旨在表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