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鐘錶說課稿參考範文
認識鐘錶說課稿(一)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第91頁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程式、教學思想五個方面做介紹: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認識鐘錶"這一內容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對鐘錶多少有些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透過本節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錶面,會看鐘表面上的整時數,能判斷大約幾時。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有規律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以後繼續教學時、分、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電腦顯示)(1)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2)結合生活經驗,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3)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4)透過撥表、觀察等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這些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會認整時,發現整時時刻的規律。教學難點是:能判斷鐘錶面上接近某個整點時刻大約是幾時。
4、教具、學具準備:
小學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為豐富學生的感情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以下教具學具輔助教學。
多媒體電腦課件、學具鍾、車票卡片。
二、教法學法選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教學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班級學生的差異等方面的情況來選擇,無論用什麼方法,其實質都必須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前提,而且都必須同時啟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為了體現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試圖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探索。
1、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初步認識整時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己匯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2、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地生成。"一系列新知--認識鐘錶面、認識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緒,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3、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善自我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本節課幾次活動,均以小組集體參與為基礎,進而擴充套件到全班合作交流,學生可以自由嘗試,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從而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和能力。
4、在故事情節滲透德育
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紀律。只有透過學生自己選擇,自己進行體驗,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情,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說教式的德育是兒童很不歡迎的,而在健康美好的生活中,兒童都得到了人際的、自我各個方面的長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寓德育於教學中的原因。學生在本節課設計的故事情節中,看到小華、小剛因為睡懶覺而誤了火車。從而明白遵守時間的重要性,激發了自己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程式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準點,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環節:活動匯入、激發興趣--獨立觀察,認識鐘面--情境匯入,認識時刻--練習遊戲、鞏固知識。
(一)活動匯入,激發興趣
1、透過動作、聲音、畫面揭示課題。
(1)全班起立,跟著音樂律動"鐘錶舞".
(2)(播放鐘面的"滴答"聲)
師:聽!這是誰的聲音?
師:看,老師今天還帶來了哪些客人?
(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鐘表面)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呀?
師小結:鐘錶不僅外形漂亮,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掌握時間!鐘錶在生活中作用可大了。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鐘錶。
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我主要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把動畫引入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二)獨立觀察,認識鐘面
1、組織學生獨立觀察學具鍾,合作、交流、探討初步認識鐘面(課件出示鐘面)(1)引導學生獨立觀察:仔細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
(2)小組討論:把你看到的跟組內的小朋友說一說。
(3)指名彙報:誰願意把自己看到的跟大家說一說。
2、進一步認識鐘面
(1)學生跟電腦數12個數字。
(2)介紹時針和分針
①教師介紹。
②指名學生上臺跟大家描述時針和分針
③同桌之間互相指一指,說一說。
"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這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也是設計這一環節的指導思想,從回憶感知數學中的鐘表面,這個環節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厚實的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地建立起鐘面的直觀模型,切合兒童思維特點,又一次蘊含了"數學從生活中來"的大數學觀。
(三)情境匯入,認識時刻
師:認識了鐘錶這個朋友,就讓它帶著我們一起去看看"樂樂的一天吧!"看她是怎樣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的!
1、觀看"樂樂的一天"的錄影
2、初步認識時刻。
出示起床圖、上課圖、做操圖、吃飯圖。
設計這一步主要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建構過程,體現"做"數學的探索式學習方式,我主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放手讓學生應用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
3、撥時刻、找規律。
(1)學生教老師撥鍾
(2)請學生撥鍾展示。
師:(指名上臺)你是怎樣撥的?帶著大家一起撥,好嗎?
(3)學生獨立撥鍾,邊撥邊說給同桌聽聽。
(4)你們撥這幾個時刻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相同的地方?
(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4、鞏固時刻的認識方法。
(出示看動畫片的畫面,睡覺圖,學生說時刻、並說說是怎樣認的。
5、教學寫法。
(1)學生觀察
師說:除了這樣的鐘,樂樂家裡還有一塊電子錶,想看看嗎?(播放錄相)(出示課件)師說:電子錶是怎樣表示7時的呢?
(2)教師示範寫法
(3)學生嘗試寫時刻,指名板書,集體反饋
數學不僅具有工具性價值,而且具有過程和價值,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經歷"、"體驗"、"探索"、學到知識,形成技能,同時使各種能力得到發展。設計這一環節時我為了讓學生主動發現整時時刻的分針和時針的`位置關係,我放棄了僅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鐘面時針分針的位置關係,這種較為輕鬆的教法,而是讓學生在初步認識了整時時刻後,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透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活動(學生提出要求,教師在鐘面上撥出整時7),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學生獨立動手撥以及說說撥撥等一系列積極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整點時分針都指著12"的規律,然後在進一步觀察後輕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四、練習遊戲,鞏固知識
1、找朋友(練習十六第一題)
(課件出示4個鐘面和四個時刻)讓學生透過觀察找到了好朋友2、撥鐘面(1)出示1:00,11時,學生撥鍾。
(2)師說時刻,學生撥12時。
(3)撥一天最喜歡的時刻,給小夥伴認識。
3、遊戲--開火車
(1)(課件展示火車站情境圖,出示5時的鐘面),現在是幾時?再過1小時是幾時?
學生拿著車票排隊作"開火車"的遊戲。
(2)師問拿著8:00火車票的學生:你怎麼沒上車?還差幾個小時就是8時?
剛入學的一年小朋友,自我約束能力差,老師如果引導不當,他們會產生厭倦情緒。因此,課堂上我把教學寓於遊戲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本節課的"鐘錶舞",讓學生在蹦蹦跳跳中體會到鐘錶的形體動作,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開火車"的遊戲中,學生可能學習情緒高漲,老師穿插的"再過一個小時是幾時","還差幾個小時是8時"等幾個問題,既鞏固了認識時刻的知識要點,還體現了知識的應用價值。
4、教育故事。
(出示畫面:一個學生在睡覺,一個學生在趕路)最後一列火車都開走了!可是小華,小剛還沒上車,這是怎麼回事呢?你們想對他們說什麼呢?
師:是呀!時間是多麼寶貴呀!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珍惜時間!(《時間是小馬車》的歌聲響起)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 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這節課的遊戲結束後,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們出示一張畫面,畫著一個學生在睡覺,一個學生在趕路,並設計了豐富的故事情節,最後一班火車開走了,有兩個小朋友沒有趕上火車,這是怎麼回事呢?你想對他們說點什麼呢?使學生明白遵守時間的重要性,教育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接著,播放《時間是小馬車》的歌曲,使其教育意義在故事極具童趣的音樂中得以昇華。
5小結體驗
師:今天我們又學到了什麼本領?
師:學到了這些本領,你一定能當鐘錶設計師了吧?每人在牆上白紙上設計一個鐘錶。(學生在輕快的音樂中畫鐘錶,自由在交流)你們可真是棒極啦!讓我們跟著音樂來跳舞吧!
"從可能性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創造力,而潛在的創造力",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極具潛力的思維主體,關鍵是我們的教學能否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開放性的情境,使學生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才能,體驗到創造的歡愉。之後的交流展示活動,又使學生在同伴間的相互視界的融通中,獲得對鐘錶認識的拓展和想象的豐富。
五、教學評價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在本節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