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範文

《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

《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1

  我說課的題目是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山水遊記《小石潭記》。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學思想、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記》是八年級上冊四單元“江山多嬌”中的一篇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學生們在初一已經接觸過一些寫山水風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峽》,對於寫景的方法初步的瞭解,但是畢竟只讀過一半篇,像這樣寓情於景,內涵較為深刻的文言文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從閱讀的方法,和閱讀的深度來說都還達不到應有程度。

  3、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針對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的寫法。把握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於景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欣賞文章內容,概括小石潭特點。透過推敲,揣摩文字,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及寓情於景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教學重點:學習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的寫法。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於景的寫法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二、教學思想:

  本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圍繞目標,引導閱讀,探究研討,深入淺出”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文的閱讀興趣,提出問題不斷引導,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在其中擔引導、歸納、點評的任務,並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下來分析教法學法。首先看學法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以問題貫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嘗試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2、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

  3、結合背景資料,知人論世,理解作品主題。

  (2)教法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問題的設計,引入式的問題,過渡式的問題,啟發式的問題,需要集中探究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課堂的主線,引導著學生的思維發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合作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3)並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1、匯入新課:以柳宗元的《江雪》匯入新課。這首詩的意境與課文的意境一致,從這首詩入手,能夠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風格,自然進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近文字,與柳宗元同遊這一環節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描寫了那些具體的景物。學習文章按照遊覽順序來介紹景物的方法。從第一段入手,找出發現小石潭過程的動詞,之後理清遊蹤,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然後找出文章中描寫的景物。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要點。

  3、品味文字,賞小石潭美景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從文中畫出寫景的句子來讀一讀,並且用一個字來概括其特點。這個活動主要是在上個環節找出具體景物的基礎上,把握景物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賞析寫景名句,把握寫景方法請同學們把剛才畫出的寫景的句子中,最生動的拿出來進行賞析。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賞析寫景的句子。教師給予提示。學生討論合作,明確寫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個環節是一脈相承,不斷深入,從找出景物,到明確景物特點,再到學習寫景方法。

  4、深入文字,與柳宗元對話從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進作者的心靈,先找到文中寫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再來追溯它的原因,透過補充有關資料來使學生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因為這個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必須要學生了解當時的處境。從而明白寫小石潭的美景為的就是抒發他內心的感受。這是一種寓情於景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體悟聖賢情懷補充張岱《湖心亭看雪》、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吳均《與朱元思書》。

  從類似的作品中去加深體會,感受古代聖賢的情懷,幫助理解文章的主題。尤其是最後找的這個詞是特別能書寫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結束語

  最後教師以總結性的語言結束本課。

  五、反思文言文與學生在時空上的距離太大,學生學起來沒興趣,尤其是遊記類的散文,沒有可感的故事情節,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對景物的描寫有比較吝嗇筆墨。所以說首先要把他們帶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經學過的詩為切入點,先使學生對文章對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認識。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對文字的分析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點,再分析寫法,再思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思路比較清晰。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預定目標,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讀的問題,讀的少。其次是不是該新增一些圖片進來,因為時間有限,我都考慮是不是把移步換景這個環節去掉,總每節課都有許多困惑,還請老師們多提意見。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小石潭記》優秀說課稿2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

  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透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複習課文翻譯: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學生自由發言:

  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質疑:

  為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透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隨筆寫作練習:

  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

  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

  2、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