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

物理說課稿

實用的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透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①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麼是慣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並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①在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透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透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透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係,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並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例項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主要透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可以採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後透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影片、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採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匯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射升空的剪輯影片,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透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採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於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著歷史的侷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透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麼說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透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透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於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設情境,重溫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麼運動距離各不相同並最後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於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透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透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然後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於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後,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影片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影片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並不是閉門造車,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並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麼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絡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佈置一些合適的課後作業。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後可以閱讀本節後面的STS欄目中關於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頓第一律

  1、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2、牛頓物理的基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力與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慣性與質量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物理說課稿 篇2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說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透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說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透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式

  (一)新課匯入

  透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儲存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匯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儲存電荷的作用。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絡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透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絡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透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透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說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式安排:

  本節課在程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匯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絡、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透過不同層次聯絡,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絡,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內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學基本概念,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重要的應用,學習這些概念對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和實驗技能有重要意義。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反應熱》這一章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關於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的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

  B、使學生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C、透過練習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係,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A、透過概念的引入、推導及應用,培養學生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

  B、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3、重點、難點: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4、教材處理:

  (1)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化學課的學習方法,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儘管已經進行了兩章內容的學習,但學生仍然表現出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的特點。由於摩爾這一章的概念比較多又比較抽象,對有些概念,限於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學性的同時,也要恰當掌握教材的深廣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學生的負擔。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確物質的量的概念,再引進阿伏加德羅常數,但只做簡單說明,提出摩爾概念以後再重點性的介紹摩爾和常數,然後透過練習歸納出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關係,這是已經改進過的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還是比較合理的。

  (3)教材處理:

  首先明確物質的量的概念,再引進阿伏加德羅常數,但只做簡單說明,提出摩爾概念以後再重點性的介紹摩爾和常數,然後透過練習歸納出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關係,而物質的量與質量間的關係則由學生自己看書總結歸納;教材中的習題,無論題型還是題量都需要適當的補充,透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以達到利用課上時間使學生基本上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1)採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採取對比歸納法:透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例項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透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單位的投影)--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透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係;透過與生活中例項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幫助學生對比掌握摩爾(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的概念,並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透過適當的分層練習強調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並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知識。

  (2)講練結合

  引導學生透過對比討論的方法掌握知識,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對比解決科學中的抽象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更加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

  [課前檢測]:(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子。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係,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匯入]:(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並不使用粒的矛盾提出小和多的矛盾以及解決辦法,為後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透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麼?(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採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 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

  [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國際計量大會確定七個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稱單位名稱單位符號

  長度米m

  質量千克kg

  時間秒s

  電流安培A

  物質的量摩爾mol

  熱力學溫度開爾文K

  發光強度坎德拉Cd

  [思考]:既然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為什麼單位不是"個",而是"摩爾",兩者有何關係?

  [舉例並討論]:一盒粉筆----50支粉筆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爾微粒----?個微粒

  (透過聯絡生活中小和多的統一的例項來幫助學生理解摩爾的概念,並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講解]:一摩爾微粒----NA個微粒

  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C-12(含六個質子六個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個數。約等於6、02X1023mol-1。

  (在匯入中,學生已透過計算得到此資料)

  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投影練習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個碳原子

  1mol鐵原子含有_______個鐵原子

  1mol氧氣含有________個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個硫酸分子

  (基本概念的理解)

  [歸納小結]:學習物質的量需要注意的問題:

  (1)物質的量--物理量,摩爾--單位;

  (2)研究物件--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例]:兩種方法:

  文字表達--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氣分子,氫氧根離子

  符號表達--C,H2SO4,O2,OH--

  [投影練習2]:根據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判斷正誤:

  1、摩爾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是單位)

  2、1mol氫,1mol原子氧。(物質的量研究物件是微粒)

  3、阿伏加德羅常數無單位。

  4、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質量。

  (強調學習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結]:再次對所介紹概念進行復習與強調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重視與理解。

  [投影練習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4、1、204X1024個水分子是_______摩爾水分子

  (不再是簡單的1mol微粒,稍加深難度)

  [投影練習4]:1、1mol氧氣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氧分子,

  含有____個氧原子,___摩爾氧原子,___原子。

  (聯絡課前檢測:O2~2O老師引導學生完成此題)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H2O~2H~O)___個H2O,___個H,___個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質子,3、5molC含有___mol質子(1個C~6個質子,老師引導完成)

  5、1molNa+含有___mol電子,10molNa+含有___個電子(1個Na+~10個電子)

  (提高難度,讓學生透過練習自己總結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質的量到與之相關聯的微粒的物質的量的計算方法)

  [小結]: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

  物質的量========微粒數(NA--阿伏加德羅常數)

  [隨堂檢測]:A、1molHCl含____個HCl分子,1、806X1024個HCl分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質的量向所含原子數的運算方法)

  C、3、01X1023個Cl-的物質的量是___mol,含___個電子,含____mol電子,含_____個質子,含______mol質子。

  (考查給出離子的微粒個數,如何算出離子及所含質子、電子的物質的量)

  [閱讀教材]:P38

  [討論]:1摩爾的任何物質的質量是多少?

  (透過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物質的量和物質質量間的關係,為下節課的內容--摩爾質量的教授做好鋪墊)

  [板書]第一節摩爾

  一、物質的量

  1、定義: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2、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1)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2)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數

  NA6、02X1023mol-1

  3、注意:(1)物質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單位是摩爾。

  (2)研究物件: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4、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

  物質的量========微粒數

  (NA--阿伏加德羅常數)

  物質的量說課板書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3、重點和難點

  4、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處理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1、目標分層教學法:由淺入深

  2、講練結合

  三、教學程式

  1、課前檢測

  2、新課匯入

  3、新課講解

  4、小結

  5、佈置作業

物理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臺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臺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臺,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臺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4號,我說課的題目是1號《比熱容》,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上冊第11章第4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熱容是11章《熱和能》的重點,同時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它是反映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和生產技術上的許多問題都跟物質比熱容有關,但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按照新課標要求,體現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故本節課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探究比熱容實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實驗瞭解比熱容的概念.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會查比熱容表,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實驗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學會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間的相互聯絡;訓練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驗從實驗到理論的科學方法。故本節的學習目標為:(出示課件)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

  難點:1.制定實驗探究方案;2.瞭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溫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說學情

  1.初中學生對事物存在著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質量、溫度、熱量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依據《課標》要求,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瞭解比熱容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說學法: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數法”,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學會記錄實驗資料和資訊,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啟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資訊,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屬性,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瞭解。結合《課標》本節的教學程式設計如下: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1.新課引入

  2.生活感知:(出示課件)

  ①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用生活裡的現象支援你的觀點)

  ②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溫度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用生活裡的現象支援你的觀點)(這種設定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結得到:水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

  那麼(出示課件)

  ③將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加熱,升高相同的溫度,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強調質量、升高的溫度相等)

  (透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為顯性化。)

  提出探究問題: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由於本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綜合考慮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出示課件)

  (一)根據問題討論設計實驗

  (1)選取什麼物質進行對比?用什麼工具測質量?

  (2)用什麼工具對它們加熱?

  (3)用什麼工具顯示它們溫度的變化?

  (4)怎樣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學生在完成本實驗提示的基礎上來)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討論、展示設計方案,表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應有兩種方案(出示課件)。

  方案一: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相等的熱量)後,比較溫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加熱的時間(吸收熱量的多少)。

  (讓各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特別強調“相同條件”是哪些,強調控制變數法的思想,明確按實驗方案二進行實驗,與提出的問題一致,簡化了實驗,可使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更明確一些)

  4.進行實驗,收集資料(本環節事先應安排好小組分工,明確小組要求)(出示課件)

物理說課稿 篇7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透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透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資料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透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裡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裡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裡當聯絡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透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裡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資料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絡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腳踏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恆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 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恆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麼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恆律來源於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匯出動量守恆,然而其適用範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恆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宏觀或微觀系統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只需注意始、末態,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勢,為處理力學(含後續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闢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之後,透過應用守恆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恆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恆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教綱對本節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恆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

  會確定系統、分析相互作用過程(初、中、末態)物體的受力,從而判定系統動量為什麼守恆;

  根據動量守恆律的向量性、同時性(“一邊一時”),正確寫出已知條件、守恆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恆律解題優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恆方程及應用守恆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1>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向量的運算方法--------化為標量(代數)運算。

  二、教法說明:

  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閱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

  <1>應用討論法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並討論----分析系統動量是否守恆?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3>透過觀看實況錄象(打檯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後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透過直觀模擬碰撞現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5>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可以透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透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向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向量動量守恆律是向量式的印象。

  本節內容在高三教學中還須深化,考慮高一學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數學、語文能力等),教學所涉及的習題儘可能過程清晰、系統(物件)容易確定;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恆的問題儘量迴避;

  守恆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成規範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透過對定律匯出的簡單複習,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即從本質上明確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適用條件(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透過解答實際題目的訓練,培養審題能力、養成注重過程分析注意整體思維和嚴謹解題步驟的習慣,克服邊審題邊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時間並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導題後小結------“題後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恆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物件 確定過程並分析確定正方向並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可以透過對不同層次教學物件課堂作業的投影、講評,可激發學者“願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節,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恆方程“一邊一態”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臺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籍以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於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