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三個小夥伴》是鄂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愛和奉獻”篇中的一篇課文,該童話講述了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三個小夥伴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一同上山栽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在栽樹過程中,各自發揮長處,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寫小樹栽好後,三個小夥伴非常高興。故事告訴孩子們“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課文語言簡潔活潑,富有兒童情趣。

  [學生分析]

  剛剛讀二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鑑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該有“語文味”,透過情景創設,互動閱讀等多種形式讓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體現語文的“讀味”,;在教學生閱讀方法的過程中實現圈點批註的“寫味”;在語言描述、想象感悟中入情入境,實現品詞品句的“品味”。

  [教學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和課程階段目標及教材特點,我初步制定一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讀準字音,理解新詞,讀懂課文。

  2、能力目標: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興趣地合作表演好這個故事。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體會三個小夥伴互相配合、各顯其能,最終圓滿完成任務的愉悅心情,明白“同心協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並從中明白事理。體會三個小夥伴最終圓滿完成任務的愉悅心情,明白“同心協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學準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準備製作課件能表現文字內容、動物頭飾。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2、朗讀感悟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師靈活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媒體創設畫面,表演等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讀書、發現。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的方式方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情境圖一:今天我們教室來了三個小夥伴,他們去幹什麼呢?在說話的練習中相機理解生字詞“一起”。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去栽樹吧。

  情境圖二,樹上的葉片上含有生字,檢查同學識字情況。

  【這一環節,教師先與同學進行輕鬆的交談,活躍課堂氣氛,然後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三個小夥伴栽樹的情境,吸引同學的注意力,激發了同學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

  二、自由選擇,自主閱讀。

  1、三個小夥伴中,你最喜歡誰?請你自由讀課文,找出和它有關的段落,感受它哪些地方可愛。

  2、在小組內交流。

  【閱讀時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該為同學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

  三、感情朗讀,品味語言。

  先說說自身最喜歡誰,然後讀出相關段落。隨同學的交流引導同學學習文字。

  1、第二自然段:引導同學理解硬硬的,拱這兩個詞語時可以聯絡生活和動作理解。

  自這裡可以比較句式:不要緊,不要緊,我有硬硬的嘴巴。

  我有硬硬的嘴巴。

  讓同學在讀中感悟這兩個句式所表達的情感不同。

  2、第三自然段:在知道同學朗讀時可以讓同學故意挺起肚子,做出費勁的樣子,來回走。

  3、第四自然段:讀到“用長鼻子吸足了水吧樹坑澆得溼溼的”時,可以讓同學伸出手臂模仿象的動作。

  同學交流完每一段,都可以讓同學比較一下句式,採取各種形式的讀,讓同學感受小動物的心靈。

  4引讀2、3、4自然段,同學透過朗讀,扮演,品味重點詞句,去感受小動物的可愛。

  5、學習最後一段後,讓同學用“又……又……”的句式說一句話。

  6、分角色讀課文。

  【尊重同學的情感,體現同學的意志,彰顯同學的個性,有利於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同學的求知慾。 】

  四、情境扮演,體驗情感。

  1、在小組內分角色扮演。

  2、邀請幾名小夥伴合作,戴頭飾扮演自身喜歡的角色,扮演故事。

  3、扮演後,師生同評議。

  【合作學習時新課程同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與他人合作是提高學習效效率和學習質量,培養同學團結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引導評論,深化情感。

  1、 小樹栽好了,三個小夥伴手拉手,圍著小樹又唱又跳。在栽樹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呢?遇到這麼多的困難,單靠他們中的某一個人,能把樹栽好嗎?

  2、小組討論。

  3、教師小結:團結力量大

  4、親愛的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這棵小樹苗,你想說什麼呢?

  5、咱們認識了三個小夥伴,你最喜歡誰?你想對他說寫什麼?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同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對於同學的終身學習與有個性的發展意義重大。教師要為同學在文字語言和主題直接經驗之間架起橋樑。】

  六、指導寫字。範寫“栽”、“澆”

  七、閱讀實踐,知識拓展。

  1、同學們你喜歡這個故事嗎?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親人或者好朋友聽聽。

  2、收集關於“團結起來力量大”的諺語或成語。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積累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實現了和文字的對話,又能在生活中運用語文。】

  【和:板書設計】

  三個小夥伴

  挖樹坑? 小野豬(圖) 嘴巴拱

  運肥料? 小袋鼠(圖) 口袋運

  澆水? 小象 (圖) 鼻子吸

  團結起來力量大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根據一年級孩子認知規律和學習需要,漢語拼音教學要儘可能有趣味,教學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 以喚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所以本課教學設計意在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課堂,透過情境感染、遊戲活動、多種形式朗讀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輕鬆愉快地學習拼音。將學拼音與識字、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使學生達到學會學生字、讀兒歌的目的。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課的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5個生字,正確讀兒歌。

  2、激發學習漢語拼音興趣,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3、會做字、詞、句的說話練習。

  三:說教學重難點

  我將本課教學重點設定為正確認識字、詞、語、句、子5個生字,會讀兒歌《過橋》。教學難點設定為會做字、詞、句的說話練習。這樣設定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讓孩子在認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字詞句練習,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

  四:說教學方法

  在開始學習生字的時候,運用講授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什麼是字,什麼是詞語,什麼是句子。接下來運用練習法讓孩子進行字、詞、句的說話練習。然後運用遊戲法對所學的生字進行鞏固。最後運用讀書指導法進行兒歌的教學。

  五:說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有生字卡片和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複習舊知。

  課堂一開始先利用情境匯入,出示拼音王國圖片,匯入本課,出示課題zcs。接著透過玩送拼音寶寶回家的遊戲,引導學生正確區分整體認讀音節、單韻母、聲母複習舊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聯絡生活,認字學詞說句子

  1. 過渡:同學們,今天用在我們堂上還有一些生字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學習,看它們來了 (課件出示學過的生字:爸、媽、馬、土、不、) 小朋友們,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2、指名認讀生字。

  3、教師引導: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字,你認識嗎?課件出示“學”。

  4、 指名給“學”擴詞。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都是詞語,出示“詞語”的卡片。

  5 、引導學生用“學生”說話。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句子”。出示“句子”的卡片。

  5. 課件出示書中的字詞句,教師小結:同學們現在認識了很多漢字,兩個或幾個字連在一起組成了“詞語”,好多詞語和字連在一起就成了“句子”。

  6. 出示帶拼音的詞語卡片,學生自由拼讀。

  7.遊戲出示不帶拼音的“字、詞、語、句、子”指名認讀

  8. 進行字、詞、句的說話練習。

  學著課本上的樣子先說一個字,再說由這個字組成的詞語,最後用這個詞語說說句子。

  設計意圖:漢語拼音的學習與學詞、認字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語文的學習又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在教學中教師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詞認字,拼讀音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拼讀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習漢語拼音與學詞認字互相促進,同步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加明確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是密不可分的。

  9、遊戲鞏固,識記生字。

  出示有本課生字的氣球,讓學生進行識字練習。

  (三)學兒歌,拼句子

  1. 過渡:剛才我們進行了一些拼詞語的練習,接下來你們有沒有信心根據音節來拼讀一首兒歌呢?

  2. 教師範讀兒歌,學生聽準字音。

  3. 引導學生看書,自由讀兒歌,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拼一拼或問老師和同桌。說一說在兒歌中讀懂了什麼。

  4. 學生圈畫紅色的音節,自由練習拼一拼,讀一讀。

  5.引導學生學習“了”的 不同讀音以及兒歌中“一”的聲調會隨著後一個字的聲調而變化。

  6.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朗讀兒歌,並嘗試加上動作。

  7. 全班同學帶動作朗讀兒歌。

  設計意圖:在故事情境中將朗讀兒歌、拼讀音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邊學拼音,邊讀兒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做到了閱讀與拼音同步發展。

  (四)重點提示,總結收穫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個生字,還會讀兒歌《過橋》,大家藉助拼音今天又有了 不少的收穫,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的過程中繼續加油,讓我們在拼音王國中有更大的收穫。

  (五)作業

  1、把兒歌《過橋》讀給家長聽。

  2、和家長練習做字、詞、句的說話練習。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重點是讓孩子明確什麼是字、詞語、句子,並會認這五個生字,所以我將板書設計如下,對本課重點內容有一個提綱挈領的小結和展示。

  畫 字

  畫家 詞語

  我長大了想成為一名畫家。 句子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坐在這裡與大家一起學習和交流。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菱形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一節是魯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四邊形性質探索”第三節第一課時。

  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續和深入,同時它也為本章後面幾節課的學習和探索做了鋪墊。

  所以,雖然本節內容所佔章節不多,但是在整章中卻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 菱形的定義、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 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得到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基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動手能力差,不喜歡枯燥的文字說教,喜歡有聲有色的教學和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在整個初中數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在歡快愉悅的環境中使知識點得以掌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理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量和學習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體現出教師、學生、課堂的“三維”課程目標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也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的,為他們後面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三、 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我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我校的條件、學生實際情況我採用

  1、教法: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和講練結合法。以課件為載體,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做的教師不代勞,以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在教學手段上,我將藉助計算機多媒體這一手段來輔助教學。課前,我將利用“超級畫板”製作精巧、靈活的課件,並在課堂上適時的播放

  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直觀完美的體現。

  設計理念:

  (1)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向新的知識體系過渡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

  (2)考慮到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水平有限,有必要採用形象、直觀,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載體。

  (3)適度科學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4)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可以使教學效果更理想。

  2、學法:

  (1)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師的指導、提示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鑽研的習慣。 透過自主探究、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習慣。

  四、 教學程式設計

  (一)、溫故知新 激發興趣 得出定義

  在此,首先我將讓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教具—衣帽架,發現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縮變化,其四根木條圍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直觀的感受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我又讓學生任取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得其四條邊的長度,交流所得資料,發現所有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

  從而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得出菱形的定義,即四條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回顧了上節課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另一方面又為本節課新知識的開展做了情景創設。實物教具的應用,生動形象的使知識得以體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感性認識。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自然教材第八冊第17課《聲音的傳播》。根據課標中要求,在高年級段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習模擬實驗和設計簡單的實驗,著重培養他們的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精神。本課是繼《聲音的產生》之後繼續讓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從能力培養看,屬於“分析綜合能力”的系列。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認識聲音在物體中是怎樣傳播的。透過本節課的探究,可以為今後學習有關於“聲”方面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會初步做實驗的能力,能夠關注生活中的一些顯著科學事物和現象,但學生在性別、興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我所教的四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自學能力強、動手操作能力強,願意合作。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充分挖掘學生這一方面的潛能。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課標中的建議,結合三維目標確定本節課的目標是:

  (1)透過本課學習探究,學生能夠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設計並會做物體傳聲的實驗)和分析綜合能力(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聲音傳播的三種途徑)。

  (3)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對科學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

  我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力求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緊密結合。因此我把學生透過設計和親自實驗,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關鍵點是學生設計並會做物體傳聲的實驗。

  四、教法、學法、評價方式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原則貫穿教學始終,跳出教材對教學的束縛,並採用直觀演示法、分組合作實驗法,在某些環節輔助以一些常規教學法,如談話法、討論法等,並建立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機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並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學法指導上,我主要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動手實驗等思維活動中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學習新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設計理念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根據這一理念,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自然學科的觀察、提問、推測、實驗、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之中。透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在師生共建的科學氛圍裡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

  六、教學手段

  1、充分利用分組實驗材料、演示實驗材料進行教學。

  2、電子琴、課件的應用,可以更直觀地教學。

  七、教學預案

  在設計上,我重在跳出教材對教學的束縛,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關注學生的個性體現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環節具體分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用電子琴彈奏《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後啟發學生談話:用你的表情或動作來告訴老師你是否喜歡聽這種聲音?是透過什麼傳到我們的耳朵裡的?關於聲音你還想進一步瞭解哪些問題?讓學生主動的提出問題,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裡有這樣一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因此我將本環節分為三步:

  1、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聲音傳播的途徑。

  我彈完這首歌曲後,讓學生討論:在人和琴聲之間隔著什麼物體?這說明聲音可以透過什麼物體進行傳播?向哪個方向傳播?學生彙報後我進行小結: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於是我板書:氣體。

  接下來我讓學生討論:聲音在固體中能傳播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嗎?鼓勵學生大膽推想,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實驗結果。這時我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在設計實驗時的大膽設想。然後我進行知識性小結:實驗結果說明聲音在固體中也能傳播。於是我板書:固體

  接下來我讓學生討論:聲音在液體中能傳播嗎?利用手中的材料你能證明嗎?學生分組實驗,我進行巡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及時鼓勵、表揚。學生彙報後我進行知識性小結:實驗結果說明聲音在液體中也能傳播,同時,再次說明聲音在固體中也能傳播。於是我板書:液體

  2、接下來指導學生綜合認識聲音的傳播。

  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透過以上研究,說明聲音在哪些物體中能傳播?學生回答後並指導學生填寫課本第五十五頁的空白處。接下來我講解:透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都能傳播。這些物體是架在發聲物體與我們的耳朵之間的橋樑,聲音正是透過這些物體才傳到我們的耳朵中來的。假如在發聲物體與我們耳朵中間什麼物體也沒有,那麼會怎樣呢?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放課件)

  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罩裡放進一個電鈴,人們在罩外可以聽見鈴聲;當用抽氣機把罩內的空氣抽去時,人們只能看到鈴槌在動,卻聽不到鈴聲了。這個實驗證明如果在發聲物體周圍沒有任何物體,那麼就不能向外傳播。

  3、指導學生認識聲音傳播的方式。

  首先讓學生分組實驗。把拴有小球的紙屏立在桌上,在紙屏的側面用力敲鼓,使鼓聲有一定的節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出示課件,什麼是聲波?水波和聲波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圍傳播。而聲波可以透過周圍的物體,向上、下、左、右各個方向傳播。於是我板書:四面八方

  在實驗中,我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獲取知識,懂得凡事要透過自己的實驗去發現其中的奧秘。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指導者,激勵者。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及形成的全過程,突出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深化理解,內化新知。

  習題設計這一環節,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立小博士諮詢臺。從基礎題——分組題——發展題,步步提高,層層深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情境創設又有利於激發興趣,引發思考,發展思維,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並讓學生和小天使做朋友,更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留給學生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歸納總結,促進建構

  我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質疑並做以總結:說說你在今天這堂課的收穫,最滿意的地方是什麼?包括知識上、能力上還有情感上的收穫。引導學生對自己、自己所在的小組或者自己的小夥伴做一個簡單的學習評價,使學生在總結評價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教師再總結,這樣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善於抓實質,整理知識的能力。同時佈置延伸的作業題,讓學生有思考、探索和嘗試的機會,進行小發明、小創造。

  八、板書設計

  板書我採用了總分總式板書。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知識結構,起到理解、聯想、記憶的作用,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種板書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欣賞中展開活躍的思維,悟出教材內容所蘊藏的內涵,認清事物的本質,掌握內容的內涵實質。

  17聲音的傳播

  氣體 固體 液體

  四面八方

  九、教學效果預測

  1、學生親身經歷提出猜想,分析判斷、動手實踐、觀察記錄、收集整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這其中學生獲得了直接的實踐經驗,使學生都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使學生理解更深刻。

  2、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去經歷、體驗、領悟,在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學習態度和責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體驗了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了生命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