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人物描寫一組》。本組課文圍繞"作家筆下的人"這一專題展開學習的,一篇篇文章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寫一組》這篇課文非常獨特,它是由3個獨立的片段組成。《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選自中篇小說《小兵張嘎》,《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紅樓夢》,這3個片段分別描寫了小嘎子、嚴監生、鳳辣子三個人物形象,每一個片段,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可以說這3個片段是人物描寫的經典。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3個人物的鮮活形象和文章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摘錄課文中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悟人物。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的作用,學習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特點的寫作方法。

  3、激發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習透過語言、外貌、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四、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交融、交織的整體,因為教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的過程。

  1、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本文的三個人物來自三部著名作品,怎樣透過課堂讓學生激起閱讀的興趣,是我們語文課要追求的。所以我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讓他們觸控作品中的人物,觸動他們讀書的慾望。

  2、在學習中總結學法。這是三個人物描寫的片斷,教學的重難點大同小異,採用同種教學方法會顯得重複枯燥,同時教學要注重方法的傳授,因此,我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學習方法,再透過老師導學,嘗試自學,合作研讀三個環節,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提高學習能力,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分兩課時學習。第一課時:從文學作品入手,讓學生談談對《小兵張嘎》、《儒林外史》、《紅樓夢》三部作品的認識,初步感受小嘎子、嚴監生、王熙鳳三個人物的性格。第二課時,從片斷入手,具體感受人物性格和寫作方法。下面我詳細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本課時我分四步進行。

  (一)導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1、出示自學提示:①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現小嘎子的特點?請畫出相關的句子。②小胖墩也是個攔路摔跤的慣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③讀一讀這些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2、學生自學。

  3、全班交流,先重點指導:

  小嘎子的句子有:

  ⑴ 小嘎子在家裡跟人摔跤,一向仗著手疾眼快,從不單憑力氣,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摟。(小嘎子機警敏捷,會利用自己的優勢,不蠻幹。)

  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彷彿很佔了上風。("猴兒似的"充分表現了小嘎子的機靈。"總想使巧招"說明小嘎子在比賽中肯動腦筋,不硬拼。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小嘎子輸在身材,力氣不如小胖墩兒。)

  ⑵ 讓學生帶著體會後的這種感情讀好這幾句話。

  小胖墩的句子:

  小胖墩兒膀大腰粗,一身牛勁兒,任你怎樣推拉拽定,硬是扳不運輸了。胖墩兒趁勢往旁側裡一推,咕咚一聲,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

  (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小胖墩兒確實不賴,佔了身體優勢,並不像外貌所表現的"傻大憨粗".)

  4、學習寫作方法

  我說:同學們,這只是一個片段,然而小嘎子和小胖墩兒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再讀一讀片段,想一想作者是什麼樣描寫的。

  (讓學生明白,作者是著重抓住人物的動作來刻畫,用詞準確生動。)板書:動作

  5、總結學習方法

  讓學生歸納一下剛才學習這個片段的方法:我和學生歸納總結出三個步驟:一讀片段找句子,二讀句子談感受,三讀片段悟方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講解或是學生間的交流代替個體的感悟,因此,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教師並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總結。】

  (二)自學《臨死前的嚴監生》

  1、讓學生運用以上三步驟方法學習《臨死前的嚴監生》這一片斷。

  2、彙報自學成果,全班交流

  讓學生抓住以下重點句子交流:嚴監生喉嚨裡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裡,伸著兩個指頭。

  (奄奄一息的嚴監生看見燈盞裡點了兩莖燈草,怕費了油,又不能說話,只得伸著兩個指頭,掙扎著不願斷氣,細節描寫使人們歲這個吝嗇鬼的形象過目不忘。)

  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

  他把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的緊了。

  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

  (嚴監生"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那手只是指著不動",不是因為幾年未曾見面的親人,而是不放心兩莖燈草,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作者對任務的刻畫細緻入微,層層推進,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趙氏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這裡著墨不多,但卻是前文層層設定懸念的揭曉,又對守財奴臨死前的擔憂做了絕妙的映襯。】

  3、再讀片段,學習方法

  在這個片斷中,作者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方法,將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表現誇張放大,(臨死前為了兩莖燈草不願斷氣),進行細緻刻畫。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如:一聲不倒一聲、伸著兩個指頭、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登時斷了氣)來展現其內心世界,語言簡練但又極富表現力。板書:神態

  【在上節課老師逐步引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的的嘗試,實現了由扶到半放。回顧學習方法一環,要讓學生明確步驟及目的,保證自主學習的實效。】

  (三)合作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

  1、透過前兩個片段的學習,我們已經總結出了三步走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嘗試著運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的方式自主學習。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

  ⑴外貌描寫—俗氣、狡黠(板書外貌)

  (2)語言描寫—放縱、逢迎

  ⑶ 動作描寫—圓滑

  【學生在實踐總結與初步嘗試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可以檢驗教學效果;指導到位、組織有序的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中,教師相機點撥提升,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課文的內涵。】

  (四)整體感知,感悟寫法

  1、快速閱讀三篇短文,如果讓你分別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你們會用什麼詞?交流後板書(可愛、可笑、可怕)

  2、你認為哪個人物形象在你頭腦中留下了最鮮明的印象?為什麼?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標註。

  3、交流討論,學生自由發言,講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師可隨機點撥。

  點撥的要點:

  (1)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的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動作就是一個小孩子才會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簡單的"狡猾".

  (2)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特定的情境相結合,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如嚴監生臨死前身處兩個指頭,"鳳辣子"在眾人面前風風火火的語言,都有力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3)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很典型。

  【從整體入手,從片段分析,再回歸整體,對寫作方法來一個總結,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本文的寫作方法,而且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這樣的知識網,會學以致用,實現對寫作方法的借鑑。】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打電話》是人教社國標版五下第三組中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各種文學體裁的集中展示,《打電話》作為相聲文稿入選其內。學生對相聲並不陌生,但接觸、學習相聲稿還是第一次。相聲稿正如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所要表現的意義一樣,語言通俗易懂、明快動聽、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用詞俏皮、豐富多彩,而且字裡行間充滿幽默、誇張、詼諧、諷刺,讓人忍不住開懷大笑,而笑後又有一番啟示留心頭:打電話要直奔主題、言簡意賅,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如果囉嗦,不僅損害自身形象而且影響別人辦事,還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這一意義是這篇相聲稿所要傳達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落實的,因此是教學的重點。作者運用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則是學習的難點。

  二、說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提高默讀速度,學習瀏覽的閱讀方法。

  3.體會相聲語言的藝術特點,認識到說話要簡明扼要、不說廢話的重要意義。

  學習重點

  在笑聲中得到啟迪;說話不僅要把話說明白,還要說得簡練得體。

  學習難點

  瞭解相聲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目標,結合本文的文體特點和閱讀地位,我認為運用大問題分塊引領教學時效性會更強,教學塊面也會比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運用大問題引領教學。

  問題一:這篇文章中的兩個角色,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麼?

  這一問題首先幫助學生概括了已知的簡單的內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兩個角色寫的,然後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那就是會選擇哪個角色。這一選擇背後的原因就是學生對文章說話量上的瞭解和說話內容上的理解。預計學生從量上談原因會說甲說得多,乙說得少,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從內容上談原因可能會說甲說的話有意思,會逗人發笑;乙說的不太好笑;甲說的話標點運用特別豐富,乙說的話標點不太多;甲說的話裡有很多語氣詞,乙說的沒有……我想,學生會依據問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有很多比較,對文章有了初步的個性化的理解。

  問題二:在這篇文章中,你讀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這些有意思的語言是想告訴我們什麼?

  相聲的首要意義無非是想讓觀眾開懷一笑,那麼它的語言上必定會有引人發笑的地方。這一問題正是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讓學生浸潤在語言中感受相聲語言的幽默、風趣、詼諧等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推斷,學生會抓住"喂……喂……怎麼不說話,哎呀,拿倒了!""對,是我,我找小王講話,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呃,猜不著我告訴你。我姓囉,我叫囉嗦。"等句子來談自己感覺到的有意思,學生找到了,可以用模仿朗讀的形式來體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機地把相聲語言幽默、風趣、誇張、諷刺的特點滲透進去交流,讓學生不僅體會到有意思,還能瞭解到有意思的語言是運用怎樣的方法來寫的。這還不是內容教學的全部,還應該在學生說過笑過之後激發他們的思維:作者在逗引我們發笑的同時又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有了衝擊思維的問題,學生才會反覆地咀嚼語言,明白其中隱含的意義。

  問題三:同樣是對話,你覺得這篇文章和《小苗和大樹的對話》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大家靜靜地回憶,細細地比較。

  這一問題主要落腳於對這一篇相聲稿總體上的把握,瞭解其特點。透過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的比較,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樣是對話,訪談和相聲不一樣,前者所談內容主次不明顯,平等交流,後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前者語言上儘管比較口語化,但用詞還是挺講究的,有些地方還是書面味兒很濃,而後者完全是為口頭藝術的需要而創編的,因此,全口語化,文字中還保留了好些口頭禪。這些特點的比較、發現,為學生試著演相聲做準備。

  問題四:透過對這一則相聲內容上的瞭解和語言上的比較,現在,你覺得相聲有什麼特點?老師建議你結合電視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從形式上和內容上以及語言特點上等各個方面自由地來說說。

  對相聲特點的梳理是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瞭解相聲,為講相聲做更充分的準備。在交流的過程中,伺機告訴學生"說學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關相聲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淺層的理性認識的高度。

  最後,請學生與同伴合作,選取課文中的一個片段排練,並在課堂上指名兩三組表演。

  以四個大問題引領,從內容和寫作特色等板塊對相聲稿這種語言體裁和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有了綜合性的瞭解,而且化了解為理解,落腳到相聲的表演。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就已經與相聲這門陌生的藝術牽手了。

  四、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我們平常說話呀,要講究藝術。楊氏之子與孔君平的對話,風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晏子的能言善辯讓我們領略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來學習《打電話》一文,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麼呢?

  2.揭題:打電話。

  3.談打電話。

  (1)導語:同學們一定都打過電話,電話使人們的交流變得方便快捷,打電話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呢?(儘量地節約時間)

  (2)如果你要給你的好朋友打電話,約他晚上六點半在某電影院門口見面,一塊看電影,你會怎麼說呢?

  (3)模擬計時錶演。

  (兩個學生上臺模擬表演,教師計時。)

  板書特寫:_______ 分鐘

  小結板書:簡練、得體、明白。

  (4)這麼一點兒事,如果有人打了兩個多小時,你們信不信?讓我們一起欣賞相聲《打電話》。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瞭解相聲主要內容。

  (1)學生自學,自由讀課文。

  (2)檢查自學,正音。呃、耗子、囉嗦、嘚兒啷

  (3)交流:這個相聲說的是一件什麼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通順。

  (1)找一個小夥伴分角色練習對話,並互相評價。

  (2)擂臺賽:各小組推薦兩人,競賽讀。(教師、他生當評委)

  (三)、再現課文,深入領悟

  1.討論:甲、乙說話各有什麼特點?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著?猜不著使勁猜。呃,猜不著我告訴你。我姓囉,我叫囉嗦。

  乙:是夠囉嗦的。

  甲:對,是我,我找小王講話,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廢話,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麼事嗎?學習嗎?不學習呀。開會嗎?不開會。

  乙:廢話。

  甲:討論嗎?不討論。

  乙:人家沒事。

  甲:太好了。我請你聽戲好不好?票都買好了。長安大戲院,樓下十排三號五號,咱倆挨著。票價八毛一張的,我買了兩張,一塊六,我給了他五塊,他找了我三塊四。

  乙:他在這報賬呢!

  2.歸納:作者在這裡極盡誇張之能事,把一個囉嗦者說話囉嗦表現得淋漓盡致。

  3.小組練習:小組內練習表演《打電話》

  4.集體推薦兩人上臺表演相聲《打電話》,教師計時。

  板書特寫:_______ 小時

  小結板書:囉嗦、耗時、誤事。

  5.暢所欲言:透過觀看相聲《打電話》,你受到了什麼樣的啟迪?

  6.小結:說話太囉嗦不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還會耽誤事情,我們平時說話不僅要把話說明白、得體,還要說得簡練才行。

  (四)、學生選讀,瞭解相聲

  1.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片斷瀏覽,體會相聲特點。

  2.學生談自己對相聲語言特點的感受。

  3.教師小結:通俗易懂發,如話家常;幽默、風趣、誇張。

  4.欣賞表演,進一步感受相聲藝術的魅力。

  播放事先錄製的該相聲表演錄影,一邊欣賞一邊感受相聲藝術的魅力。

  5.小結:相聲不僅是說,還是唱,相聲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相聲常常在最後要"抖包袱";相聲是笑的藝術,又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可以讓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

  小學五年級語文說課稿(三)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預期和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詩通俗易懂,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還不能深刻地體會到。雖然本節課學生只能經過二十分鐘的預習,而且手中無任何工具書,但因為本詩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淺顯,所以在課上,我淡化了對詩意的講解,直指重難點。從今天的課堂來看,學生抓關鍵詞語的能力還不夠,品詞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說教法和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將作詳細闡述。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音樂引入,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隨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由以前學過的古詩《所見》引出課題《牧童》,並板書。

  這樣的安排,簡潔明快,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一種笛聲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讀寫 "蓑"字,突破讀寫的難點。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透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懂詩意,還要想象畫面。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

  (三)抓重點詞,悟詩中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詞語感悟詩中情境。

  1、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詩中一個"橫"字、一個"弄"字、一個"臥"字,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在品讀第一二句詩時,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學習樂器的經歷換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輕鬆、自在;品味數詞"六七里""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胖讀厚了。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透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讀可謂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我從"臥"字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牧童會怎麼臥?他為什麼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以上的教學設計,我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透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2、跳出這首詩,以一帶三,感受"牧童"情懷。

  站在一首詩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牧童"情結,顯得比較單薄。怎樣把詩讀透讀厚,我選擇了拓展閱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共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拓展性閱讀:

  第一方面:是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之後,第一次引入棲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樣感受牧童所在環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這次讀是以主帶次地讀。

  第二方面:學習"笛弄晚風三四聲"時,為了理解"笛弄"的內在含義,我補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讓學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樂;在學習了"不脫蓑衣臥月明"以後,再次補充棲蟾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的牧童"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的自由灑脫——這是詩間互補地讀。

  第三方面:最後完整地呈現棲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課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見》,學生透過誦讀積累同題材的古詩。——這是將詩揉合在了一起,以點帶面地讀。

  這些詩句的拓展性閱讀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而是透過以主帶次,以點帶面的形式實現了詩句、詩意、詩境等方面的比照,從而達到了古詩間的互識、互補與互證的目的。

  (四)、探詩中人,品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詩人呂岩的資料,先由八仙過海的傳說,激發學生對詩人的興趣,然後由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我本來還預設將中國古詩詞中的牧童情結作一點提示,因為時間關係,這個環節就省略了。

  五、說板書設計

  牧 童

  蓑

  鋪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臥 悠閒

  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自由自在、悠閒"二詞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最後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詩背後的深意,因為時間關係,只點到為止,未完成既定板書設計。

  六、說預期效果和教後反思

  課前,我預期的效果是學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深入理解文字,與關鍵字詞對話,想象其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經過多遍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應該已能脫離文字背誦古詩了,但是因為課前估計不足,對課堂的節奏把握不夠精準,致使檢查背誦這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