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四海一家共清明優美散文

四海一家共清明優美散文

四海一家共清明優美散文

  清明節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中國,除了漢族,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普米族、仡佬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春遊踏青是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節比起漢族來,更顯得色彩斑斕,興味。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風,清明節要上山採艾蒿,洗淨切細後,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春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韆、放風箏、踢球、植樹等健身娛樂和環境保護等習俗。

  最有特色的要算生活在貴州和廣西的仡佬人的祭山拜樹活動。三月初三是仡佬人的春節,又因為常與清明節相重,他們就把兩個節合起來過,便顯得格外隆重。此時的山野,冬去春來,竹筍破土,樹木抽芽,煥發一派勃勃生機。祭祀以村寨為單位,成年男子才有資格參加。祭祀之日,各家各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約上親戚朋友,挑的挑,抬的抬,走進樹林,先鳴鞭炮,喚醒樹神,然後在一棵高大粗壯的古樹跟前,焚香燒紙,頂禮膜拜。此時,《祭山歌》響徹四方,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跪拜完畢,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喂樹”儀式。在老者指揮下,一漢子執刀在樹皮上砍三個口子,另一漢子將肉飯酒菜“喂”於刀口之中。餵食之時,不同的樹,要用仡佬話問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最後老者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眾人給樹除草培土,儀式就告結束。這項活動對於植樹造林、綠化山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清明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光在國內,極目五洲四海,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很重視個傳統節日。遠離祖國漂泊海外的遊子,儘管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社會,但骨子裡的鄉情親情,仍然十分濃郁。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首先的一件事就是在家中立好祖宗牌位。他們把每年的除夕守歲、清明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看作維繫自己與祖先與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他們說,哪怕工作再忙,都不能忘了這些,如果不堅持,不保留,我們的根就沒有了。

  許多地方的華人,每到清明時節,早早訂了機票,飛回原籍,祭拜祖山。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千里萬里,迴歸故里,“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行至村口,多半都要演出唐賀知章筆下那令人唏噓的一幕:“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到祖屋,鄉親相見,話家常,敘舊誼,那份親情,濃烈得化不開,剪不斷,理還亂。來至祖山,修草培土,三牲禮拜,涕淚滂沱。多年的感情積澱,一瀉無餘,情感之熾熱,令人肅然。老人的心裡,一定想著家族的傳統、先人的故事,就在這香燭祭拜中延續下來了。

  不能回老家的,也是家人聚集一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先人牌位面前,慎終追遠,寄託哀思。海外華人聚居地區一般都有會館,清明時節,會館便要忙碌起來,置辦各種物品,組織老少,牲禮祭拜,一切如儀。老一輩的華人,很重視把這種寶貴的情感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知根知底,牢記祖德。

  海外華人更有組團回來,舉行盛大的`祭拜黃帝陵的活動。史書記載,大約五千年前,軒轅黃帝聯合其他部落統一了黃河流域,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本格局。位於黃土高原南部的黃帝陵,是傳說中黃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華第一陵”之譽。

  祭祀軒轅黃帝的歷史十分久遠,並有隆重而神聖的祭祀儀式。春秋時期,公祭黃帝陵成為有組織、有規模、有等級的大型公共活動,唐代起被列為國家祭典。這一四海歸心的國之盛典,一直延續至今。每當三月初三黃帝誕生之日,數以萬計的海外華人就會雲集陝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進行莊嚴肅穆的祭祀大禮。

  清明時節各地還有大型的對於女媧、伏羲、炎帝、大禹等中華人文初祖的祭奠活動。華人華僑千里萬里踏上歸途,以示不忘根本,認祖歸宗,盼望祖國強大,靠山穩固。海外的華文報紙,蓋時都會登出關於清明華人尋根認祖拜山祭陵的動人文字———清明節已經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