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金龍池的隨筆
甜睡早起,站在我家露臺,憑欄北望,柳映湖影、蒼山掩碧;那裡就是古雁北著名的“龍池夜月”自然景區。
撫階漫步,北行百米,在一群蜻蜓的送往中,穿過一片高大的楊樹林,便進入景區西角;踩著青泥、依路而下,坡道兩旁,潛水淅出、綠草如茵、蝶舞鶯飛,迎面而來一汪綠爽。遠看,湖面波光鱗繞、水霧低接、釣影綽綽;款款前行,景區全貌漸入眼斂。
金龍池又名三泉灣、神頭海,它北依洪濤山,南接古馬邑:由神頭七泉組成,即神頭海、三泉灣、金龍池、七星海、五花泉、蓮花池和磨輪灣。金龍池泉群屬於全排洩型泉水,每秒湧水約8立方米,最大流量為9。63立方/秒;且其泉流穩定,水質優良,水溫常年保持在10度以上;金龍池由東、西二湖組成,西湖嬌小、東湖開闊,之間以一座金龍拱橋相接;兩湖佔地約五、六十畝,四圍以漢玉雕欄拱護;岸邊楊柳依依、翠環綠倚、緊擁湖體。湖深兩米,其間得泉一百二十餘,大泉二、三十處。大泉高有盈尺,徑有拳餘,如浮圖、若蓮雲,泉底細沙間雜翻滾,自下而上,噴薄而出,升騰不息;八、九大泉互為呼應,如海底翻蛟,低鳴不已;又似哪吒鬧海,雲騰霧起;蔚為壯觀。又小泉間布湖間,如絲、如縷、如珠,一條條、一線線、一段段,或慢詠、或呢喃、或低吟,猶似少女一曲曼嘆、婉轉的琵琶流轉於桑乾源。
倏忽,兩、三鯉魚劃破小湖水面,水底魚兒須翅盡現;鯉魚、草魚、鯽魚、嘎魚、羅非魚、虹鱒魚、金鱒魚同潭共舞。它們或兩、三一組、或七、八結群,纏繞葦邊,逗沙戲水、逍遙自在。特奇的是那嬌嫩的金鱒魚群,晨曦下泛起一片金黃,風頭獨唱。淺霧後,大群野鴨猶如繁星點點,鑲嵌在大湖碧綠透明的錦緞之上,它們或潛水、或求偶、或覓食、或築巢,並不時的.發出咕咕、咕咕咕的歡叫聲。天空中,鳥雀共飛、鷗鷺齊鳴,三隻黑色大鳥,翅展盈米,夾雜其間;近看,原來是三隻黑天鵝,夫妻攜子、翩翩起舞、嬉戲其間;美景一時如畫,羨煞古人!難怪乎“尉遲敬德單臂擒海馬”獨鍾情於此。
岸邊的鄂國公廟和湖心的水圍寺今已蕩然無存;我不禁想,單靠國家河海公司的一點投資,不出臺強有力制度,不提高大眾環保意識,此情、此景還能留住嗎?古人筆下的“龍沼周遭統綠蕪,星稀雲靜月平鋪。分明塞北初懸鏡,彷彿江南小樣湖。梵宇波涵沉影壁,水晶盤捧夜光珠。鄂公汗馬功勞大,贏取凌煙古畫圖”仙境,百年後還能再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