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建設核心與途徑論文

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建設核心與途徑論文

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建設核心與途徑論文

  [摘 要] “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師德建設是在批判傳統“教化本位”取向下的一種發展理念,它由教師的善、教師公正和教師的責任感構成,並透過教師的教育實踐、學習、反思等途徑踐行師德建設的“內生本位”取向,強調教師在道德建設中的持續自我發展,目標直指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 “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師德。

  教師專業發展使得教師在社會地位、自主權、權威性等方面得以提高的同時,也對教師個體的內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學水平、專業智慧、職業心理等方面,還體現在對教師的職業道德高水平的規定上。對於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大量的社會學、倫理學和教育學界的學者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有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內容上大多傾向於師德形成的外在機制,忽視了師德形成的內在性研究;把師德建設看成是對外在規範的被動服從,忽視教師道德的主動發展與建設。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已有的研究大多數採用傳統的描述性研究方式,缺乏實證性研究,缺乏透過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對其進行全面研究。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正是在批判過去以“專業訓練”為主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專業發展取向。“自我更新”取向強調教師在專業發展中能主動積極挖掘教育中的各種有利因素,強調教師能自覺地成為專業發展的主人,使自己的專業結構各因素得以更新和發展。“自我更新”取向專業發展中的師德建設強調教師道德的自我發展,相較之傳統師德建設的“教化本位”,該取向師德建設更傾向於“內生本位”,是教師由內及外的一種師德建設機制。

  一、“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的特點和表現

  教師道德作為教師的一種重要品質,來源於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修煉,既需要加強理論修養的學習,同時也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感悟並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品質。“教書育人”是教育賦予教師的基本使命,教師只有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感染、啟迪學生,並能身先示範,才能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起到重要的榜樣引導的作用。[1]作為後天獲得的一種職業品質,教師道德是在大量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並且有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和特點。

  (一)“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的特點

  1.強調教師是師德發展的主體

  “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強調教師本人是師德發展的主體,為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師擁有師德發展的自主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的師德發展更多地來自於職業需求,受到外在的干擾和控制。然而“自我更新”取向強調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表現出一種較為強烈的自主意識,擁有獲得師德發展的能力,並且能在“自主”和外在控制之間達到有效的平衡。第二,實行師德發展的自我管理。教師的自我管理意願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在他們的教育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逐漸發展、強化和鞏固下來的,因此實行師德發展的自我管理應該滲透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教師能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師德。師德的建設不可能完全靠教師教育來獲得發展,它是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在不斷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與家長、學生、學校管理者等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發展和穩定的過程。

  2.由斷續的師德建設轉向持續的師德建設

  “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師德建設的提出,本身與師德建設的複雜性有重要的關係,既有正式因素,也有非正式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不同時間的不同學習經歷的影響,它與教師個體的教育理念、教育經歷有關。然而,傳統的師德教育往往具有短暫性、不確定性等特點,要求教師具有高度多樣化的認知、情感和能力。在師德建設中,僅僅是為了應付外在要求的發展不能從根本上推動教師的專業化,只有保持連續不斷的專業發展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推動和加快師德建設的程序。“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師德建設不僅轉變了教師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學習者的身份,而且也將侷限於特定時空的、斷斷續續、不連貫的師德建設路徑,轉到了教師不受時空限制、持續的學會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

  3.師德建設目標直指教師專業發展

  “自我更新”取向從發展的動力來源來看,它是內在取向的,直指教師內部專業結構的成長和改進。在這樣的發展取向下,教師職業不再被視為一種普通職業,它的專業性特徵要求教師應該不斷地改進、發展和完善個體的專業結構,以滿足當下教育對教師素質不斷提高的要求。作為教師專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建設也理所當然在發展中應該不斷地調整,在建設中獲得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的表現

  1.師德是實現教師專業角色的重要品質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教師的專業角色主要是指教師所具有的與其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聯絡的被期望行為。師德在實現教師專業角色的過程中,表現為一種能夠使教師個人擔負其教師角色的重要品質。教師德行使得教師內心不斷增長和明確對善的認識,不斷強化對自我的認知,成為教師在實踐中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動力。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除了透過競爭獲得實實在在的外在利益之外,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教育的收穫絕非僅僅侷限於此。魏書生曾經講過教育的三重收穫,“收穫各種人才”“收穫真摯的情感”“收穫創造性的勞動”.有著多年工作經歷的老教師用他們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擁有師德,也許它不能保證教師在獲取外在利益時必然成功,但它卻有助於整個教師群體和群體中的個人的發展。教師的道德正因為此,成了教師實現專業角色、實現教育潛能的一種內在的品質。

  2.師德表現為道德力量

  道德力量主要是教師的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學責任和義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品格力量。道德力量的強弱與教師對自己的偏好和傾向性在教育過程中的克服及把控程度有重要的關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認為教師的道德是一個外塑的過程,教師的本質品性作為一種職業道德,是教師內在天性的合理改造和終極追求。而“自我更新”取向下的師德建設應該更多地表現為“內生機制”,是教師在修煉教師德行時,從自我出發,達成天性與德行的融合,外在和內化的統一,並以此為指導,引領和規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外在行為,使其符合教師道德的要求。

  3.師德還表現為教師的教育行為準則

  崇高的品質必然會外化為優秀的行為,教育行為準則即是師德的外化表現形式。在教育中,往往眾多的教育實踐表現為與教師的道德意志衝突和相悖的傾向。具有師德的教師行為準則絕不把教師或者學生僅僅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因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和愛、對教師道德的認知、對道德情感的體驗都是為師的本能需求。

  教師的道德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教師德行的養成也是一個由教師理性克服教師感性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克服個人的愛好偏向,真正以內心理性支配教育行為,並且將道德原則果斷而又審慎地貫徹到教育行動中去。

  二、“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的核心構成

  在“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下,教師道德的構成因素是豐富而又多元的,但其核心構成應該由教師的善、教師公正、教師責任感三部分內容構成。

  (一)教師的善“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美”的弱倫理判斷同義,美善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目標和倫理基礎。教師的善既包括教師對受教育者合理權益和人格尊重的充分保障,也包括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遵守,教師以自己的“善”真正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2]

  構成教師的善的第一個條件必須是教師與受教育物件在教育互動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作為多重身份的個體,教師的善與倫理判斷意義上的善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是否給受教育者帶來了好處。離開了教育物件,教師的善是不能成立的。構成教師的善的第二個條件是善的實現是教師由內在動機激發起對教育教學活動,對受教育者的良好態度,並且教師能將這些內在動機外化於教育實踐,體現為外在的教師的善行。一個教師只有將自己擁有的善的知識運用於教育行為中,將其作為職業生活和職業行為的內在準繩,教師才在真正意義上擁有善、踐行善。

  (二)教師公正

  教師公正具體來說是指“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上,公正平等,正直無私,不偏袒,不偏心,對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別、不同智力、不同個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貫、不同親疏關係的學生,一視同仁,滿腔熱忱地關心每個學生,熱愛每個學生,從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出發,全心全意教育好學生”[3].

  教師道德公正具體來說包含多種層面的公正,教師道德認知的公正、情感的公正,道德意志的公正以及行為的公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道德中的公正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教師對自我的公正評價,此外是教師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合理評價。教師對自我的公正評價其實是教師運用公正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合理地評價自己教育行為的過程,教師應該保持著一種客觀和自省的態度。而教師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公正評價,正是教師在從教生涯中所表現出來的光明正大、質樸和公道的品質,是一種“就事論事”,是嚴格要求和尊重相結合的行為方式。

  (三)教師責任感

  教育要培養人對自己、對社會乃至於對整個自然富有責任感,這種責任感的培養主要依靠廣義的教育養成。教師認同並能主動承擔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角色行為和角色期待時即是建立了教師的責任感。教師的責任感應該包含著以下幾個層面:第一,清晰、明確的教育意識。在教育中,意識為先導,只有意識清晰、明確,教師才能將科學方法與藝術手段相結合,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表現出各種教育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自我更新”取向下的教師責任應該是一種主動自願的行為。關注學生髮展的責任對於教師而言,不僅僅是教師角色強加的行為要求,更是教師主動自覺地關注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的成長。第三,教師責任心在行動中表現為教師為學生樹立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善、公正、責任心只有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才能真正以身示範,以細節打動學生,塑造學生,才能真正地發揮教師德育的師範作用,這對於尚未形成穩定的學習態度、對自己定位尚未明確的學生而言,教師的榜樣示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建設的路徑教師師德的形成是一個發展生成的過程,需要從各方面去培養。教育實踐是師德建設的基礎。此外,學習、反思與自我修養也是重要的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三、“自我更新”取向教師專業發展中師德建的路徑

  (一)教育實踐是師德建設的基礎

  教育實踐是在特定環境中由教育目的指導的行動,作為教師,要使自己更富有教師德行,只有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才能變成現實。教師在實踐中,針對教育教學中的特殊情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對實踐有了公正、合理的理解和恰當運用。因為,公正和合理作為人的內在能力和德行,使我們在實踐中排除了所有主觀主義和情感主義的判斷方式。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師德建設,道德人格的養成既是對來自道德權威的接受與遵從,同時也是教師在實踐中將理論轉化為方法,並能身體力行,將二者統一化為引領自己行為的道德人格。

  (二)學習是師德建設的不竭動力

  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指出實踐和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兩大途徑。學習也是師德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教師,在不斷地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中,也應該同步發展教師的職業道德。學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自我學習。教師可以積極利用一切教育資源作為學習的物件,以一種自由而又放鬆的心態,在學習中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提升。另一種是,教師可以主動透過聽講座、外出交流的方式,發揮先進教師典型的榜樣作用,積極引導自己。正如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就是告訴我們,在教師道德修養中,不僅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因為一切優秀教師的道德實踐,都是師德理論的具體化,具有鮮明、生動、形象的特點。對於年輕的教師們來說,教育界中這些老教師的先進事蹟和高尚的道德,遠遠比學習如何掌握課堂教學的各類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分數更符合教育賦予教師的根本性使命。[4]

  (三)反思、自我修養是師德建設的根本

  反思和自我修養是“自我更新”取向中師德建設的重要路徑,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反思和自我修養就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透過反思,教師可以對教育觀念和職業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可以對自己從事教育教學的思想、行為和方式進行有意識的自我調整;此外,也可以透過對師生關係的反思以及教師的自知和自我理解,獲得真正的教育認識和作為教師形象的自我認識。在反思的方式上,師德建設可以透過教師的反思日記、行動改進等方式予以進行。此外,也應不斷地加強教師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磨鍊道德意志、培養道德行為,使道德建設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促進。因為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諸要素的形成和提高,有助於教師形成較高的道德境界,並一起去規範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的實踐體驗,又以其具體、生動和可感性反過來促進教師道德水平的提高。

  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漸新鮮、有增無減的讚歎和敬畏,即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5]師德,猶如職業賦予教師個體的內在價值,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驗高尚感、收穫幸福以及樂業敬業的不竭動力,是提升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程度和整體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師“身正為範”,以身作則為學生率先示範,樹立巨大影響力的教育榜樣的重要品質。“自我更新”取向正是在強調師德建設的內生機制的基礎上,正視師德建設的價值,從關注師德的核心構成入手,強調利用教育實踐、學習和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真正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教師專業發展程序。

  參考文獻:

  [1] 趙秀文。困境與重塑:當代中國教師道德問題審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 孫紅英,趙青梅。教師道德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 2007.

  [4]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 任金傑。當代教師職業道德失範的成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