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文:善待錯誤,成就精彩

論文:善待錯誤,成就精彩

論文:善待錯誤,成就精彩

  教育專家成尚榮說過,“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了,知識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誤,是很正常的,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視其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讓“錯誤”成為生本課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讓課堂因“差錯”而精彩。 那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利用這一動態生成的資源,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髮展的素材,使數學教學更精彩呢?

  一、轉變觀念,善待“錯誤”,讓錯誤體現價值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就因為有了這種、那種錯誤,才使我們的教學環節更精彩。作為教師要認可學生的錯誤,也允許學生出錯,錯誤出現後,關鍵在於要讓學生意識到錯誤,找到原因,以後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有時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下面的示範和反覆的練習得以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因此,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否定”!教學中,我們這樣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出錯的地方,不管是多麼簡單幼稚的問題,只要你敢提出來,就是好樣的!”給學生製造一張營造寬鬆氣氛,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 1

  “保險單”。在課堂上我們有幾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再想;不同意見的允許隨時爭論??這張“保險單”使廣大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師生間有了認識上的溝通,心靈的對話,才會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樣一幅生氣勃勃、生動活潑的教育畫卷。

  二、巧思妙用,讓錯誤展示魅力

  教學中不是缺乏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善於發現教育資源的眼睛。出現錯誤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及時識別錯誤,把錯誤當成一種難得生成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那麼錯誤就能成為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一貼良藥。對於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要著急解釋,講結果,而要把錯誤拋給學生,將錯就錯,把學生的錯誤作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辨別錯誤,給學生一些研究爭論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學生在爭論中分析、反駁,在爭論中明理,在爭論中內化知識。

  1、善待“錯誤”,給出錯者一個說理的機會

  “錯誤”和“正確”本來就是相對而言的,我們不能抓住自己手中的“標準答案”不放,多一根評價的標尺,也許就會多一份驚喜。如教學《圓錐體體積計算》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一個圓錐形的物體,高3分米,底面半徑5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一個學生這樣解答:3.14×52 = 78.5(立方分米)。這種解法引發了學生的'一陣笑聲。這位同學十分尷尬。而我沒有急於將這種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讓這位學生講講自己的解題思路。他說:圓錐高是3分米,而計算體積時用底面積×高×1/3 ,高是3分米,實際上是底面積×3×1/3,,3 ×1/3 互相抵消,實際就是求底面圓的面積。多清晰的思維,多精彩的發言。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2、利用錯誤, 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的價值不在模仿而在於創新,也就是說,數學學習應由學生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對待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應採取糾錯措施,給予反思機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認真的回顧和分析,讓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明白為何出錯,使學生避免重蹈覆轍。如習題:把一塊木條鋸成5段,每鋸一段用4分鐘,求多少分鐘可以鋸完?”一開始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20分鐘”。我思索了一下,如果我硬要把我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未必就學得好,我還教得累,倒不如把難題交給他們自己去解決。我說真的是20分鐘嗎?誰能想方法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結果有的拿紙條折,有的畫圖分析,還有的列表,透過各種形式探究活動,尋找錯誤原因,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匯聚在一起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3、利用錯誤,培養髮現意識

  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髮現意識的有效途徑。如:上學期,我在教學小數的除法時,有這樣一題:計算48.6÷3.7,並要求學生進行驗算。結果大部分學生是錯誤的,得出的餘數是5。針對這一較為典型的錯誤,我把它作為一個判斷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接著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種判斷錯誤的方法,緊接著,我再帶著學生分析,找出正確的商和餘數。由於計算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10倍,商裡的小數點不能忘記,餘數是被除數擴大10倍計算後餘下的,所以餘數也擴大了10倍,正確的餘數應把5縮小10倍,得0.5。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在於教師如何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上面的例子中,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 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4、巧用“錯誤”,培養髮散性思維

  要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敢於創新,就必須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突破原有條件、問題鎖定的框框,合理分析推理,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例如,五年級應用題:“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城同時相向開出,經過3.5小時在距離中點21千米處相遇,快車每小時行52千米,快車的速度比慢車多行多少千米?”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能真正理解並作出正確解答的學生並不多。有的學生列式為:“52-(52×3.5-21)÷3.5”,我把這個“錯誤”的答案拋給學生,讓他們分析,“52×3.5-21”是求出了什麼?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回答:“這是路程的一半,不能代表慢車的路程,如果要求慢車的路程必須再減去21,然後求出慢車的速度,就可以比較兩車速度之差。”繼續追問原式的“錯誤”,“從52×3.5-21這裡可以看出,快車只比慢車多行21千米嗎?”學生討論交流後,發現快車比慢車多行42千米。這個中間條件和“經過3.5小時相遇”組合,很多學生異常興奮地說:“老師,這題有很簡便的方法,可以列成21×2÷3.5。”學生從“錯誤”算式中尋找到了簡捷的解法,他們的情感態度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發散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