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中語文生本化閱讀教學論文

高中語文生本化閱讀教學論文

高中語文生本化閱讀教學論文

  導語:語文作為培養學生素養、思維、能力、應用技能的全面性學科,如何在參與實踐中真正保證學生有效成長和成才,是真正參與探討和分析的重點,也是現代學校內部需要真正落實和重視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高中語文生本化閱讀教學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以學生興趣為本,讓學生喜歡閱讀

  教育的規律是要以學生的意願和興趣為出發點,讓學生樂意去做。推廣到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是被動地去閱讀,思維沒有被啟用,閱讀就只是走形式。相反,如果學生是積極主動地介入到閱讀過程中,那麼,其閱讀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所要閱讀的文字產生興趣,從而主動投入閱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多讀文字,在讀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穫,以和諧的課堂氣氛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如在《最後的常春藤葉》的閱讀中,學生認為小說題目不太好,用《瓊珊重生》或《友情萬歲》等為題更好。此時教師並不直接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提出問題:“挽救瓊珊生命的是什麼?”學生透過閱讀很容易知道是“愛”,而這些都和常春藤葉緊密聯絡在一起,好友蘇艾給予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鄰居畫家老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瓊珊在牆上畫了一棵常春藤,最終讓瓊珊恢復了生活的信心,常春藤葉正是貫穿他們之間愛的線索。如此,學生不僅理解了題目的含義,也更深刻地把握住了小說的主題。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呈現文字的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注重運用多媒體、講故事等方式來呈現問題,提倡多樣的閱讀方式,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投入閱讀過程。

  二、以方法引導為本,引導學生自主閱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學生雖然閱讀時很認真,可閱讀後遇到問題還是不知從何下手,而有的學生在閱讀後卻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筆者在對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如果學生能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時就會很輕鬆,而如果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時就會手足無措。因此,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閱讀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師要注重在閱讀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

  (一)注重在預習環節給學生以指導

  在閱讀過程中,預習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學生透過預習可提前瞭解文字的基本內容,可在預習中生成問題,獲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師能以明確的閱讀任務為引導,學生預習的效果會更好。因此,在預習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具體的預習任務,學生在此任務引導下自主閱讀,然後教師再用課前檢測題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構建知識體系,為課堂上的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二)注重結合文字型別在閱讀方法上給予指導

  以議論文為例,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關注文字的思想性,結合議論文的特點尋找其論點和論據。又如小說,要注重在瞭解情節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內涵。又如應用文,要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係,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字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

  三、以學生體驗為本,提倡學生合作閱讀

  閱讀體驗是閱讀的核心,但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中掌握考試所需要的知識,而忽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生成體驗。其實,只有讓學生在讀中交流,在讀中感悟,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一)引導學生主動交流,學會合作學習

  在閱讀過程中,哪怕是同一個人物形象,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與同學分享,並在交流中彙總,學生會對這一人物形象獲得更全面的認知。以《我與地壇》的教學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字中景物描寫對作者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在閱讀中交流,在閱讀中感悟,從而真正理解了文字的內涵,也豐富了自己的閱讀體驗。

  (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難點

  雖然學生在閱讀交流中能從自己的角度發表觀點,但太過主觀,認識也不夠全面,此時教師就應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的偏頗、不足給予指導。同樣是在《我與地壇》的教學中,一些學生無法理解為什麼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此時教師點撥“:我”是不幸的,而母親不僅要承受“我”的不幸的痛苦,還不能表現出來,這是何等的“苦”。經過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了文中“母親”的偉大。

  四、以學生個性為本,提倡學生生本化閱讀

  生本化閱讀,就是要從學生角度來實施閱讀教學。而提倡生本化閱讀首先要提倡生本化的閱讀方式。在閱讀教學中,就讀的.方式而言,朗讀也好,默讀也好,只要學生喜歡,採用哪種方式並不重要,教師不必太過強求。有的學生喜歡在讀的時候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喜歡在讀的過程中同步標註,無論哪種方式,只要有助於學生理解文字,教師都應給予鼓勵。提倡生本化閱讀也要提倡生本化的理解。如在《一個人的遭遇》的閱讀教學中,關於主題的辨析,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是想透過回憶讓人們關注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人,關注這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有的學生則認為作者是在弘揚愛的主題,表現人類的偉大和堅強;還有的學生卻認為作者是在表達美與醜、愛與恨的主題,從而揭露戰爭的罪惡。無論哪一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其閱讀理解就能生成豐富的體驗,就能更好地提升其理解能力。閱讀重在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使學生喜歡上閱讀,使其在一定方法的引導下能自主解析文字,並在合作中豐富體驗和感悟,在生本化閱讀中獲得獨特的理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也才能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