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優秀教學設計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優秀教學設計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魯達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性格。

  2.欣賞主要情節細緻描寫的方法。

  3.認識惡人橫行欺壓百姓的封建社會。

  (二)能力目標

  透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把握小說特點,提高鑑賞能力,對課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寫、語言行動描寫、心理活動描寫重點學習,以提高學生記人敘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認識封建社會惡人橫行,百姓受壓的黑暗現實。

  2.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三拳。

  二、學法引導

  1.根據小說的特點,重點放在對魯提轄人物形象分析上。

  2.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加強複述訓練。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透過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揣摩,瞭解魯提轄疾惡如仇,扶危濟困,重義輕財,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性格特點。

  (二)難點

  因為《水遊》使用的語言是古代白話,所以要掃清文字阻礙。

  (三)疑點

  為什麼要詳細描寫三拳?三拳順序為何不能顛倒?

  (四)解決辦法

  學生反覆朗讀,思考、討論,教師抓關鍵語句點撥、引導。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機、投影片、錄音機、課文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2.課後注意收集魯達故事,有時間閱讀《水滸傳》。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整體感受文章的思想內容。

  2.明確課文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課文節選《水特》第3回,《水滸》寫的是北宋末年來江等人領導的梁山農民起義的故事,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民反”的社會現實。《水滸》的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有資料說他是淮安人,生於1296年,死於1370年,曾做過知縣,由於和當權統治者思想不合,棄官回家。以後就在民間藝術團體中執筆寫作,收集到大量的梁山農民起義故事,為他寫作《水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課文前面與之有關的情節是:九紋龍史進為救少華山朱武、陳達、楊春三頭領,中秋之夜大鬧史家村,從華陽縣出走,經少華山到延安府去找師父王進。這回來到渭川,在茶坊裡遇見魯達,二人去酒店的路上,又碰上史進的開山師父打虎將李忠,於是三人來到川橋之下的潘家酒店吃酒。課文是從這裡接著寫的。

  2.聽課文錄音,要求學生勾畫生字詞。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查清字詞。

  (1)應掌握的字:

  廝(sī)聒噪(guō)稟(bǐng)腌臢(ā zā)

  彀(gòu) 賒(shē) 揸(zhā) 掇(duō)

  臊(sào) 剔(tì)缽(bō) 稜(léng)

  迸(bèng) 綻(zhàn)咄(duō)

  (2)應掌握的詞(採用競賽式分組相互問答):

  聒噪:吵鬧。

  較量:談論。

  人港:相合,投合。

  顏色:容貌。多指婦女的容貌。

  掇:用雙手拿,搬。

  鈞旨:命令。

  消遣:戲弄,捉弄。

  (三)教學過程

  1.概括課文內容,說出故事梗概。(小組討論)

  (1)某日下午,魯達、史進、李忠三人來到潘家酒樓上吃酒,聽到隔壁閣子有人啼哭,魯達叫酒保帶來金家父女尋問原因。聽了金家父女對鎮關西強媒硬娶,虛錢實契強佔翠蓮,又將她趕出,還向金家追要典身錢的血淚控訴,激起魯達對鄭屠大怒,當即贈送銀兩,為金家父女安排出逃方法。

  (2)第二天一早,魯達趕到金家住宿的魯家客店,親自保護金家父女逃出虎口。他怒打鄭屠的走卒店小二,為阻擋店小二追趕金家父女,在店門口坐了足足兩個時辰。

  (3)送走金家父女,魯達來到狀元橋鄭屠肉鋪前,先借買肉為名,故意刁難鄭屠,殺他威風,激怒他,挑起鬥打。繼而三拳打死鄭屠,為民除害。

  (4)魯達打死鄭屠後,為避大禍,奔出南門出走。

  2.提示與思考:根據以上概括的課文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課文描述了魯達為解救金家父女怒打惡霸鄭屠而自己亡命出走的故事。根據故事情節,請劃分層次(情節四部分):

  第一段(l-7節):潘家酒樓上,魯達傾聽金家父女對鄭屠的血淚控訴。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段(8-9節):魯家客店裡,魯達親自保護金家父女逃出虎口。這是故事情節的發展。

  第三段(10-20節):鄭屠肉銷前,魯達怒懲惡霸,三拳打死鄭屠,這是故事情節的高潮和結局。

  第四段(21節):為避大禍,魯達奔出南門,亡命出走。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總結、擴充套件

  透過分析情節瞭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也初步感受了魯達這一人物的性格。

  學生活動:仔細研讀文章是怎樣具體刻畫魯達這一人物形象的,以及表現出他哪些性格

  特徵?在課本上標註出來。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分析魯達的性格特點。

  2.領會課文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體會文章所表現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上課時我們瞭解了課文內容,分析了故事結構,作為小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透過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透過人物的遭遇來反映社會,表現主題的。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魯達,那麼在課文所描述的故事中魯達有哪些性格特點,課文是透過哪些方法來表現他的性格特點的?這是本課時要討論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快速看課文歸納魯達的性格特點,在書上注出並交流歸納。

  (1)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

  魯達這一性格是貫穿始終的。

  從他對待金家父女和鄭屠的不同態度就可以充分看出。當他傾聽了金家父女對鄭屠的血淚控訴後,就非常同情關心他們,主動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而對鄭屠則怒不可遏,當即就要去打死他。由於史進、李忠的竭力勸阻才暫時按下心頭怒火。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後,魯達來到鄭屠肉鋪,以買肉為名,當眾戲弄鄭屠,殺他的威風,激他與自己鬥打。

  在“拳打”時,對鄭屠採取“應口”要打,“討饒”也要打的不調和態度,三拳便將他打死,為民除了害。魯達與金家父女素不相識,與鄭屠也無個人恩怨,他的作為充分表現了他愛憎分明的立場,見義勇為的高貴品質和對受壓迫者扶危濟困,對壓迫者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

  (2)慷慨大方,重義疏財。

  瞭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後,雖然自己與他們非親非故,卻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老盤纏讓他們回東京。當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兩銀子時,魯達便認為李忠不仗義,將那二兩銀子丟還他。

  (3)率直粗礦,勇而有謀,膽大心細。

  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趕,一向暴躁的魯達,竟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約摸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

  懲治鄭屠,也不是一到就動手,而是採取先激後打的策略,造成口角鬥毆的架勢,讓鄭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動手,將他引到街上,當眾質問鄭屠,讓大家瞭解“拳打鄭屠”是正義的行動,魯達本意是痛打懲治鄭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對意外,他隨機應變,遇險不驚,從容不退卻。他假意道:“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魯達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他勇而有謀,膽大心細的性格。

  文章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

  2.文章最能體現首提轄嫉惡如仇性格的一部分,請同學們找出來?

  三拳打死鎮關西(第16一20段)

  3.重點分析第16至20段。

  (l)“只一拳”的字眼先後出現了三次。說說這三次描寫有什麼不同。

  第一拳:“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形容魯達拳頭的大小,突出它的粗大和力量,還用了擬聲詞。

  第二拳:“提著拳頭來眼眶際眉梢只一拳”兩句並作一句說。

  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更說明魯達出拳之迅猛。

  (2)三拳的落點,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際眉梢”,第三拳“太陽上正著”,這個次序能不能調換?為什麼?

  不能,三個落點的順序是一拳比一拳厲害,一拳比一拳致命,這樣便於一層進一層展開描寫,叫人越讀越感到痛快。如果顛倒了,例如第一拳就打在太陽穴上,鎮關西一命嗚呼,就無法展開別的描寫,味兒寡淡了。

  (3)每一拳都是從人的感受的哪三個方面來寫的?

  第一拳從味覺上來寫,第二拳從視覺上來寫,第三拳從聽覺上來寫。

  (4)如果將這一片斷的內容略寫成:“魯達只三拳就把個鄭屠打得鮮血迸流,烏珠迸出兩耳轟鳴。”你覺得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三拳打死鄭屠是魯達嫉惡如仇俠義性格的集中表現,是課文的高潮,必詳寫。如果略寫,那就失去了神韻,失去了魯達伸張正義、懲罰惡人時的痛快淋漓,失去了強烈的感染力。

  總結: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高潮,魯達的性格得到不同側面的充分展示。作者透過對魯達

  “三激”、“三拳”和“脫身”的描寫,主要表現了魯達勇而有謀,富有鬥爭經驗的性格特徵。鄭屠在“三激”和“三拳”中的表現,充分顯示了他地痞無賴的本性。

  學生活動:讀讀評議魯達的三拳打死鄭關西這一部分內容,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四)總結、擴充套件

  1.本文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描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嫉惡如仇、扶危濟困、重義輕財、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水滸好漢魯提轄的形象,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2.擴充套件:課後多蒐集魯達的故事,感受這位梁山好漢的性格。

  八、佈置作業

  魯達生活在封建社會,那個時代,他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鮮明的性格,我們是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少年,應該怎樣看待魯達這個人物形象?

  九、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1.《水滸傳》的'成書經過。

  《水遊》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它描寫了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形象地再現了梁山起義發生、發展與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挖掘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民反”的社會現實,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像,是一部有豐富的歷史內容、鮮明的進步傾向和高度的藝術成就的古典文學傑作。

  《水滸》的成書時間,長達兩個多世紀。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我國北方地區爆發了一場以宋江為首領的農民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然而英雄們的形象和業績卻被染上濃厚的傳奇色彩,在民間廣泛流傳。在宋元兩代的說話藝術和雜劇藝術中,水滸故事頗為流行。兩百多年以後的元末明初,傑出的作家施耐庵在長期積累的群眾創作基礎上,以同情農民起義的思想觀點和元末農民起義的實際知識,把那些流傳在人民中間的口頭傳說、民間雜劇、話本集中起來,創作了這部浩瀚的鴻篇鉅著。

  2.《水滸傳》書名的由來。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該書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為羅貫中所起。

  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於他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職回蘇州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作《江湖豪客傳》。經過數年的艱苦創作,《江湖豪客傳》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大部分情節均很滿意,但覺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改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拍著大腿,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時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裡‘古公稟父,宋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遂將書正式定名為《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