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1

  1、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我是從“面”的概念入手,透過塗色比賽後動,製造衝突,發現樹葉表面大小不同,結識什麼是“面”,面的大小的比較:結合例項讓學生透過摸一摸、觀察,使學生明白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透過身邊例項認識面積的含義。

  2、本單元屬於圖形與幾何的範疇,我注重了滲透了學習圖形與幾何的方法,就是轉化思想和守恆的經驗,如,我在結合典型事例牙膏盒讓學生知道它有六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每個面的面積,六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整個牙膏盒的面積,於是我把這個牙膏盒拆開,讓它轉化為一個平面,同學們會感受到原來這個牙膏盒的面積原來是這樣的。又如,我選擇橘子這個實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感知面積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積是一個球面的面積,另一方面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剝開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它又轉化為在一個平面上,這時候我提問所有橘子片兒的面積合起來,和原來整個橘子的面積,大小有沒有改變?這樣潛移默化的滲透了面積守恆的原理。轉化思想,和守恆原理,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3、動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將本班課桌擺放成小組形式,在研究用什麼圖形作面積單位時,為同學們準備了人手一份的學具,在動手拼擺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了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4、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也有許多小失誤,比如第一個塗色比賽本來預測著,面積小的組應該先塗完,結果有一個同學塗的太慢了,另一組面積大的都塗完了。還是應該選一個同學到到黑板前板演,給他單獨一個小圖形,這樣學生們會發現自己的圖畫面大,這樣的比賽不合理,從而引出“面”的概念。還有教學過程中,有的同學精神不集中,不積極思考,我反思自己的語言是否缺乏趣味性,沒能吸引住孩子們。還有用完的教具應提醒學生及時收起來。所以還有許都需要完善的細節,下次有待改善吧!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2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在出示課題後,給了學生一個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覺的要學些什麼內容呢?”學生說了以下幾點:

  1、什麼是面積?

  2、面積是單位嗎?還是有著專門的面積單位?

  3、為什麼要學習和認識面積呢?

  我小結了一下,請同學帶著這三個問題來認識面積。透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說話,並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互相說一說,並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麼?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麼?

  如果在小組彙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後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控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瞭解了面積的意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釐米藉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物體時,學生都難了,進一步說明表面積很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學平方米時,我並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一位學生說說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學生都驚歎,我追問:為什麼驚歎?“他家好大啊?”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個更高階的面積單位。問題並沒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把剛從那位學生拉起來追問:那老師說你家的面積是168平方釐米,你願意嗎?“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學都小了,都說168平方釐米太小了。都在筆畫大約有多大。讓兩個面積單位又在動態生成了進行了比較。我認為這是課堂的閃光點,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抓住,老師也很有激情。課堂的組織教學自然很輕鬆。最後讓學生做遊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於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遊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後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遊戲的樂趣。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3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是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但就這堂課的知識點而言,其實主要解決兩大問題:1、什麼是面積?2、面積有哪些單位?重在學生體會這些單位的大小。

  基於這樣的理解。這節課,我先從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透過重合和觀察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於面積的定義,這種透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絡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釐米藉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物體時,學生還是很順利的說出了許多如電話機按鈕、開關按鈕、大門牙,還引來了學生的一片歡笑聲。在教學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時,我就讓學生自己來表述一平方分米和一平方米,由於有了前面一平方釐米的表述範例,學生都能夠照樣畫葫蘆式的說上來,可讓他們具體到底多大,學生都難了,說明表面積差不多是一平方分米和一平方米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是很多,或者說好多小朋友根本無法想象到底多大,為了加深影響,給學生以直觀表象,這部分我特意讓學生自己用手勢比劃一平方分米的大小,而一平方米則是透過四人上臺圍成一個正方形來表現的。應該說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縱觀這節課我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討的空間,讓他們在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的過程中掌握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以及透過在方格紙上畫面積相等的不同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在實踐中使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

  但課後,學生的作業情況還是多少讓我有些失望,我反覆琢磨著,這節課總的給我感覺上得還順,學生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他們也很輕鬆、自然的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但是我在教學中只注重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和掌握,卻忽視了面積大小比較方法的突出以及全體學生的學習層次,有些地方為了搶時間,速度可能太快,成績好的學生能馬上接受,可中下等生卻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中等及偏下的學生一旦自己聽不懂了,他就會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另外有些習題的講解沒有落到實處。所以想來,平時還是要多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對於那些有準對性的練習,特別要講到位,我想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4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我先出示比較兩個腳印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透過重合法和觀察法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於面積的定義,這種透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絡起來,加深對面的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自選單位測量和估計圖形的面積,體會自選單位的多樣性。在比較之初學生完全可以透過觀察法直接看出誰的面積大,當我出示兩個看起來面積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比較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直尺量,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比較;有的同學透過重疊的方法去發現;預設時還想讓學生透過畫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全班同學在交流時,同學們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學生對於面積的比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最後在練習中,同時透過擇優,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積比較中的作用(即數格子的方法),為下幾節課利用小方格來認識面積,認識面積單位作好了鋪墊,比生硬的灌輸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對面積的本質特徵又有了更好的鞏固。這樣既把感受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學習氛圍比較融洽。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5

  在學習《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的課堂教學就從“畫樹葉”,到“塗樹葉”,讓學生感受周長和麵積的不一樣。接著透過摸一摸自己和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感受到面積是有大小之分的,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文具盒蓋面、桌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在教學“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這一環節時,讓學生藉助自己準備的剪刀、邊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形、5角的硬幣等學具透過觀察比較、重疊比較、剪拼比較、擺實物、擺小正方形等方法比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思考。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索,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挑戰性和趣味性,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能夠自己親手操作,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但是在讓學生用剪刀進行剪拼時,出現了問題。我本來預想學生能很好的透過自己手中的剪刀進行剪拼比較,可是孩子在拿到兩個圖形後,不知如何下手。見此情況,我和其中的一個小組配合,把兩個圖形放在一起,讓孩子看,現在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碼?如果你手中只有剪刀,你該怎麼辦?孩子頓時明白了,可以把多餘的部分剪下來,然後比較多餘的部分就可以了。多餘的部分仍然不能直接比較出誰大誰小,又該怎麼辦?孩子這時知道了,繼續把多餘的部分剪掉,接著比較。這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可是等到最後能比較出大小了,卻發現這兩個圖形的顏色都是白色的,不知道哪一個是長方形的,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正方形上的。頓時我傻了眼,自己的備課不夠充分,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只是自己認為的學生能做好。鑑於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在課前提前做好準備,把正方形和長方形塗上不同的顏色,到最後就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了。結果這次結果很好,孩子沒能很清楚的知道哪個圖形大?並且孩子還在從基礎上,自己也找到了一種好方法,重疊的方法,真的是讓人開心。

  透過這次課堂的無意發生的事件,提醒自己,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個湖。不僅如此還要親手實踐,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孩子的認識特點和已有知識基礎。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透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接著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本62頁同學們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透過拼擺和比較,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透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1、關於圖形知識的.引入,為學習圖形面積而引入圖形面積,未能體現出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這需要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例項。

  2、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7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採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藉助多種方法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了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慾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

  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允許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儘量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上課開始,我拿出大小不同的紙片,讓學生比大小,學生透過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逐步理解了面積的概念,同時也把學生推到了主體的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我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不僅鍛鍊學生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三、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透過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面積》教學反思8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學習、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懂的數學概念,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在王主任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深入鑽研教材,恰當的把握教材要求,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過程的實施,立足於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體現了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理念。透過生動直觀的材料,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始終在啟發、探索中進行。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首先透過鼓掌歡迎,引出物體的面,然後透過比較事物表面的大小,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2.重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透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為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透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還透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3、增強課堂練習的開放性

  練習是內化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形成基本技能和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練習有層次,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

  課後,我還反覆琢磨著,這節課總的給我感覺上得還是順的,跟課前預設的差不多,沒有大的意外,學生好象也很輕鬆、自然的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但下午分別聽了四位各學校的領導和教研室丁主任對教材的剖析和有效教學要注意的環節後,深入思考後發現,我在教學中只注重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和掌握,卻忽視了面積大小比較方法的重點突出,以及全體學生的學習層次,雖然我有講比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速度可能太快,成績好的學生能馬上接受,可中下等生卻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中下等生一旦自己聽不懂了,他就會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另外這節課我時間沒把握好,使得我總是擔心任務完不成,有些習題的講解沒有落到實處,這樣有些學生下次碰到這樣的題或許仍不會做。如果我上課時能時時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情緒,注意力程度,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弄懂這節課學的重點、難點,對以後學習面積的計算會有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