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1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裡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2

  一、數形結合減緩難度

  《因數和倍數》這一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在匯入中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並用不同的乘法算式來表示自己腦中所想,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由於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啟用學生的形象思維,而透過數學潛在的“形”與“數”的關係,為下面研究“因數與倍數”概念,由形象思維轉入抽象思維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實現了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的連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透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透過觀察12,36,30,18的因數和2,4,5,7的倍數,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由於提供了豐富的觀察物件,保證了觀察的目的性。誘發學生探索與學習的慾望,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許多的不同中透過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遊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後的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層次是先找因數朋友,再找倍數朋友,最後為兩個數找到共同的朋友。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符合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再次體驗因數與倍數的特點,如找完因數朋友時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數朋友點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找倍數朋友時起來的學生非常多,讓學生再次體驗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則是一個思維的昇華過程,能有效地啟用學生的思維,在求知慾的支配下去進行有效地思考。這一環節使課堂氣氛更加熱烈,也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這堂課我還存在許多不足,我的教學理念很清楚,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說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如在教學找36的因數這一環節時,由於擔心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因數,對於因數的概念不夠了解,而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引導的過多講解的過細,因此給他們自主探究的空間太小了,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雖然是新理念但卻沿用了舊模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這堂課我的個人語言過於隨意,數學是嚴謹的,隨意性的語言會對學生的學習理解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於長期的教學習慣和自身的性格特點造成了我的.語言在某些時候不夠嚴謹。這一點我心裡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在不斷地改正,但這節課有的地方還是沒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多走進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學多問。把握好各種學習機會,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多反思認真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透過不斷地反思提高自己業務水平。

  感謝各位老師給我這麼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今後,我一定以這一節課為契機,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3

  曾經有人將公開課比喻成“摸著過河的石頭”,“通向峰頂的曲折小路”。是啊,因為對岸花香彌撒,因為峰頂風光無限,但眾所周知,這個過程是艱難而曲折的,多少次要掉進河裡,多少次想放棄攀登,但這個過程又可以使人“改頭換面”,使人學習到許多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正是一節全國的數學公開課,讓我經歷了這個過程,也使我真真正正地“蛻變”了一次,經歷了從思想到實際教學水平的一次飛躍,毫不誇張地說,這節課是我教學成長的一個催化劑。

  一、有壓力才有動力

  經過市裡、省裡的層層選拔,6月中旬當拿到全國公開課的入場券時,我是既歡喜,又擔憂。歡喜的是:領導這麼信任我,讓我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鍛鍊提升自己。可歡喜過後,心頭又有了些許擔憂,畢竟我才工作了兩年,教學經驗不足,萬一講不好怎麼辦?說實話,當時我的壓力特別大。

  正是這股壓力,轉化為一股促我前進的動力,也使我最終有所收穫。在準備這節全國公開課時,正是這股力量使我深入地、不厭其煩地去研究教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準備中,這個過程也真正起到了提高我駕馭教材能力的作用。記得晉主任和孫老師幫我備課時,有很多我當時接受不了的東西,每到這個時候,我都羞愧萬分,過後就會再從各個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教材,藉助網路、參考書等一切可以運用的教材輔助資料去理解教材。這一過程是艱苦的,但也就是在這艱苦的過程中,我駕馭教材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也是這種對自己不甚滿意的態度讓我提醒自己不斷去學習,在自我加壓中,許多原本薄弱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強。在教學公開課之前,我對課件的研究不是很深。但為了這節課更加完美,我就主動地去查詢這方面的資料,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實在不懂的就請教學校的微機老師。讓我欣喜的是,透過這次講課,我製作課件的水平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從原來的不懂,到現在的非常熟練。當我的課件得到大家的認同時,我心裡有一種成就感,真正體會到了“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的涵義。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節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在進行準備的漫長的過程中,我聽了包括張齊華老師、程校長和王主任等多位名師講的這節課,在聽課當中我領略到了大家的風範,感受體會到了教學的魅力,認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自己試講過後,晉主任等也都會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自己,促使我及時改掉缺點,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這節課帶給我的收穫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

  二、反思我的課堂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著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並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係。

  師:今天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張照片,不過我先不給你們看,先讓你們來猜猜。照片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請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幾個人?

  生:3個。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兒子的爸爸是一個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個爸爸,所以有兩個爸爸。爺爺的兒子是一個兒子,爸爸的兒子又是一個兒子,所以有兩個爸爸。

  師:正像同學所說的,爸爸或兒子是不能隨便叫的,是相對與另一個人而言的。得說清楚誰是誰的爸爸,誰是誰的兒子。

  師:看來人和人之間是具有一定關係的。我們都是學數學的,那數和數之間是否也具有一定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要研究數和數之間的關係。

  透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係,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絡。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係,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採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裡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透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係,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著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於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師:首先,先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想象。有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和寬都是整數,它的面積是12,那長和寬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睜開。

  生1:長是6,寬是2。

  生2:長是4,寬是3。

  生3:長是12,寬是1。

  師:長是7行嗎?為什麼?

  生:不行,因為找不到一個整數與7相乘得12。

  師:7不行,長是8行嗎?

  生:不行。

  由於學生對於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知識非常熟悉,我創新使用教材,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長和寬的情況,並透過“反正法”:長是7行嗎?為什麼?讓學生充分的想象和思考,從而滲透“整數”的含義,這時數和形也在學生頭腦中有機結合。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將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更直觀、形象的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也正好滲透了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這樣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起點,學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課堂,為後面教學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透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透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收放有度,處理好講授與探究的關係。

  講授與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與發現對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知識領域,有許多內容是人為規定的,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傳道”的作用。比如本節課初步介紹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我採用講授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師:看來兩個整數相乘等於12只有這3種情況。那在這裡,4,3,6,2,12,1就與12有著特殊的關係。在數學上,像4×3=12,這時4就是12的因數,12就是4的倍數。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因數和倍數。因數和倍數是研究兩個整數之間的關係,為了研究方便一般不包括0。

  師:剛才我們說了4和12的關係,那3和12又有什麼關係呢?誰來說?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時學生只是停留在“鸚鵡學舌”的思維狀態中,關鍵是由表及裡地理解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以及找因數、倍數的方法。因而後面的教學我大膽放手,透過對15、18、20、24幾個具體數的研究,讓學生逐步有順序、有規律的找出它的全部因數、倍數,進而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由於我經驗不足,課堂調控能力差,心理緊張等原因。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沒有做到收放有度。在講因數這一環節裡放得太過,學生彙報15、18的因數時,已經把“既不重複,又不遺漏”找因數的方法彙報的很到位,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但由於我缺乏經驗,沒有脫離教案這根“柺棍”,仍然按部就班地讓學生探究20、24的因數,沒有能及時收回,這樣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影響了後面的教學。因此,講倍數部分的時間就太倉促,到後半部分我只能趕時間,就直接讓學生上臺找朋友、介紹自己。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對比發現規律,也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展開練習,最後幾個環節好像“走過場”,顯得不紮實。有好多學生“找朋友”的情緒還很高漲,我也只能遺憾的對他們說:“同學們,真的很遺憾,下課的時間到了,還有好多同學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有興趣的同學下課的時候再和老師一起玩這個遊戲吧!”由於我缺乏時間觀念,也導致後面有很多精彩的環節沒有展現出來,比如說“完美數”的精彩環節。我深刻反省自己,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我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平時教學中我沒有嚴格要求自己,以至於到比賽時會“原形畢露”。這節課給我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也為我敲響了警鐘!

  (6)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透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於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於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雖然,這次講課有很多遺憾和不足,但它帶給我收穫是頗多的。它使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找準了自己的起點,找到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以此為鑑,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以下幾方面需要更加地努力:

  (1)多學習——用教育理論武裝自己。透過講這次課,我深感自己的理論功底淺薄。為了使自己的成長的更快,我要多閱讀有關教育的書籍、資料,多看數學專業方面的課例、雜誌。及時做好讀書筆記,不斷的關注課改前沿資訊,用堅實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

  (2)多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要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多走進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學多問。把握好各種學習機會,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3)多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自己的教學特點經常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步提高,教學經驗日益豐富,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爭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4)多反思——不斷地進行反思性學習。在教學中對教材認真分析,認真設計每一節課,並及時對每節課進行反思,認真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透過不斷地反思提高自己業務水平。

  我非常慶幸能參加這次講課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的教學智慧在磨礪中漸漸生長,我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感謝領導給我這麼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今後,我一定以這一節課為契機,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4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定與傳統教材的區別。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透過乘法算式來匯入新知。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瞭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透過學習教參瞭解到以下資訊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餘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2、相似概念的對比。1彼“因數”非此“因數”。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說的“約數”同義說“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2“倍數”與“倍”的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裡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範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為規定的一個範圍因此對於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麼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範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範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為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於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匯入法先複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麼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髮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其本身。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5

  這個單元課時數比較多,對於學生數感的要求比較高,對於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是個很好的訓練。透過一個單元的教學,發現學生在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了三種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數的因數(或倍數),再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最後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介紹短除法;三是對於特殊關係的數(倍數關係或互質數)直接根據規律寫結果。根據複習和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對數的感覺比較欠缺,特殊關係的數不容易看出來,且兩個概念有時還會出現混淆情況,也就是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不夠透徹與深刻。如果學生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學不紮實,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約分和通分。所以我準備在平時每節課都有三到五個訓練,並進行專項過關。在應用這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少數後進生比較難以理解,需要輔助圖形來分析,也需要一個時間的積澱過程。

  2、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

  這四個概念按照兩個不同的標準分類所得。學生在分類思考時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現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質數又是偶數,9既是合數又是奇數。

  3、235倍數的特徵

  如果單獨讓學生去說去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35的倍數,學生比較清楚,但在靈活應用時就比較遲鈍,特別是用短除法尋找公因數時,不能很快的進行反應,數的感覺不佳。

  以上是本單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數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還需要平時不斷的訓練。多給學生一點耐心,再堅持一份恆心,相信學生們會有提高,會有改變。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6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學習過程,從而學會學習。

  1、以“理”為基點,將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

  概念教學重在“理”。學生理解“因數”、“倍數”概念有個逐步形成的過程,為了促進這一意識建構,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經過“排列整齊的隊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數因數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學生在輕鬆、簡約並充滿自信中學習新知,在數與形的結合中,深刻體驗因數倍數的概念。

  2、以“序”為站點,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學生對於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表及裡、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當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後,讓學生探索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的因數,這既是對概念內涵的深化,也是對概念外延的探索。這時思維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本節課的深度之一。在教學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找12的因數,並在交流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把握個別到統攬整體、從思維混沌走向思維清晰的過程。抓住教學的難點“如何找全,並且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自由地說,再引導學生說出想的過程,並加以調整。表面看來僅僅是組合的變換,實質上是思維的提高和方法的最佳化,並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一對一對”找因數的方法,經歷了互相討論、相互補充、對比最佳化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是在學生已經有了探索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具備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後,啟發學生“能像找因數那樣有序的找一個數的倍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以“思”為落腳點,培養學生髮現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規律的形成重在“觀察”,教師如果能在此恰到好處的“引導”,一定會讓學生收穫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設計時,我藉助了“找自己學號的因數和倍數”這個活動,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學生親自的嘗試中,在有目的的對比觀察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步引導到了最深處,知道了一個數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它本身,反過來也是正確的。教師在這裡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學生對所學的概念進行了有意義的建構,促進和發展了他們的思維。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7

  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絡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能力。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係,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

  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係,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有趣遊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譬如“找朋友”遊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手裡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後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該是幾,找的朋友應該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