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地方誌的發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論文

地方誌的發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論文

地方誌的發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方誌的發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地方誌發展歷史

  編寫地方誌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傳統。現在儲存在國內的舊志有8700餘種、11000多卷,是一筆極其寶貴而又豐富的財富。關於地方誌的源起,則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由諸侯國史、地理書、地圖等逐漸融合,歷經成千上百年的發展,慢慢成熟定型,演變成今天記歷史沿革、記民生休慼、記百業興衰的地方誌。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產生許多地方性的人物傳記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風俗、山川、物產為主,其中以《越絕書》、《華陽國志》尤為著名。隋唐時期,方誌發展進入圖經階段(是地圖與說明文字的合稱),留存至今的《諸州圖經集》、《區域圖記》、《括地誌》和《元和郡縣圖志》對後世發展影響極大。

  到了宋代,方誌進入了成熟和繁榮的定型階段,總數發展到600種,成為我國方誌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其內容和體例趨於完備,“志”逐漸取代了“圖經”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記》、《景定建康志》是方誌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元代方誌的最大成就就是編纂了《大元一統志》,開創了全國性總志的新形式,明清兩代均仿其體。到清代,方誌則步入了我國地方誌發展的鼎盛時期,所修志書數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現存8000多部志書中,清代所修佔5700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兩朝為最);在輯錄舊志和方誌理論研究方面,也遠遠超過前代;還有許多知名的學者大家,如戴震、章學誠、錢大昕、孫星衍等都參與修志。總體而言,清代志書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到了民國時期,方誌成書不多,但方誌學的研究有所發展,出現了一些方誌學家和數本專著。諸如李泰的《方誌學》、傅振倫的《中國方誌學通議》、黎錦熙的《方誌今議》、甘彭雲的《方誌商》、鄔慶時的《方誌序例》等,還有朱士嘉編的《中國地方誌綜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孜孜不倦地進行志書的編纂。象我們大家耳熟能詳著名的西漢武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寫成的《史記》,全書共130卷,約526500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永珍,融會貫通,脈絡清晰,詳實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是我們後人深入瞭解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後人稱為“信史”。同時《史記》在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地方誌有何作用

  地方誌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的史書,因而為中外古今人士所矚目,千百年來,古人對地方誌的功用進行過多方面,概括起來可用“治資、教化、存史”六個字來說明。地方誌有三大作用:第一是起到政治參考作用;第二是教育作用;第三是有重要的存史鏡鑑作用;即:“資治、教化、存史”功能。

  一是“資治”,實際上就是提供決策依據。地方誌的資治功能,是指地方誌是地情全面、系統的反映,為領導和決策機關認識地情,把握地情,從當地實際出發,吸取歷史上的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歷代當政者對志書的資治作用是非常重視的。

  二是“教化”功能,因新方誌記載著各方面真實而豐富的資料,這樣,就為我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極好的鄉土教材。三是“存史”功能,這是不言而喻的。志書有重要存史價值,能為後世提供全面系統、翔實可靠的歷史資料。由於方誌的性質和體例的特點,是當代人記述當代事物的一種文化事業。“地近易核,時近易真”,所以,方誌具有門類齊全,資訊量大,涵蓋面廣的特徵,所記事蹟真實可信,豐富翔實,無疑為史學研究和其他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有價值的資料。要研究國情、地情。離不開地方誌,尤其是後人在制定發展戰略措施時,可以研究借鑑當地事物的歷史沿革、興衰變化的背景、經過和結果,是非得失,走了哪些彎路,出現了哪些失誤,從而使後人接受教訓,獲得啟迪和教育,不再重犯過去的錯誤,這正體現了志書的“存史”價值所在。

  三、具體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地方誌為戰略研究和上級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地方誌所提供的資料,與原始資料不同,它是經過篩選、整理、加工,具有系統化、條理化的特點,體現出一定的規律,具有較高的實用性,這是任何文化典籍所不能取代的。對於一個省、一個地區、一個縣來說,必須對其歷史與現狀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才能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戰略,地方誌可以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大量真實可靠的資料。而且,新編地方實事求是地記載了一方的歷史與現狀,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可為各級領導提供鑑借。

  二是地方誌為愛國主義教育,地情教育提供教材。地方誌記載了一方的山水名勝、文化古蹟及著名歷史人物、英雄模範、能工巧匠等,這些本鄉本土的史實,是對當地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好教材。地方誌還載入少數罪大惡極、阻礙社會發展的反面人物,這樣“玉石朱紫,各顯分明”,更有利於人民激勵氣節、分清是非、辨別真偽、提高認識、鑑古知今。地方誌工作者還可利用多年修志積累的材料,發揮自身優勢,使死資料變為聲形並茂的活教材,或運用史志資料編寫生動的教育材料。

  三是地方誌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地方誌被譽為“百科全書”,它是上至天文地理氣象,下至地質礦藏的立體著述,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載體,具有其他著述和出版物無法比擬的系統性、完整性、準確性、權威性,既有縱橫古今的宏觀概況,也有專業很強的微觀科目資料,為科研提供了資料或提出了研究課題。在社會科學領域,其補國史之缺、祥國史之略的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四是地方誌為地方的工業、農業生產服務。地方誌可以為防災抗災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地方誌對自然災害的記載,具有區域性、連續性、可靠性,因而為今天人們瞭解和掌握本地區自然災害的狀況及某種規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這對減少災害對工農業的破壞,增加工農業產值至關重要。地方誌還可以為地方農作物的種植,新農產品開發提供可靠的資料。此外,在進行水利、建築、公路、橋樑等基礎工程之前,必須對當地的地形地貌、地質結構、土壤成份、水文雨量等進行調查瞭解,地方誌可以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五是地方誌為地方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起到宣傳作用。地方誌記載了一個地區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土特產品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一經出版,便可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起到宣傳作用,為工農業發展、商品流通、招商引資等提供依據。

  六是地方誌在新時期的警示作用。方誌在古代已具有警示作用,新時期的方誌被賦予了新的警示作用。如志書可透過對反面典型的記述,如重大的黨員幹部違紀違法案件,重大的決策失誤事件等,給人們較好的警示;對於領導幹部尤其突出,因此,要透過地方誌“官書”的權威性,在教育和警示領導幹部艱苦奮鬥,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七是地方誌在地方文化建設中具有根基作用。張瑩在《地方誌與地方文化建設》一文中講到:地方誌是地方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對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地方誌事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它在社會文化構建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地方誌是一部百科全書,綜合記述一個地方的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百科各業地情資料,比任何一種著述都更具廣泛性和綜合性。地方誌是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集中了不同時代的創造智慧和民主精神,展現了一個地方的歷史長卷和文化風貌,在歷史的長河中豐富著地方文化及社會文明的內涵。

  八是地方誌為當代旅遊開發提供新的資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產業。旅遊業要持續蓬勃的發展,必須要有新的旅遊資源來補充,地方誌舊為旅遊業尋找新資源,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一般的地方誌卷首均有輿圖、有府州、縣城圖,有的有學宮、書院、文廟、關帝廟、城隍廟、縣衙圖,還有大量名勝風景圖,尤其民國時期攝影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以照片代替繪圖,儲存了大量歷史遺址和名勝,圖文結合,文字記載,尤為詳盡。這為旅遊開發提供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資料,使開發者少走了許多彎路。

  九是地方誌還可以為祖國的統一作貢獻。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邊界線較長,存在很多劃界問題,透過編寫史書後,對後人可留下真實記載。地方誌是一個很大的資訊庫,在溝通訊息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改革開發以來,周邊交往日益增多,民間往來愈益的頻繁,不少新編志書或透過圖書流通渠道,或作為禮品贈送,流傳到周邊,被輾轉傳閱。一可增進周邊國家對祖國大陸的瞭解,增強了兩岸人民之間的情誼;二可促進祖國經濟發展,為實現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地方誌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上述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地方誌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應該認真加強研究和利用,使地方誌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揮出來,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作貢獻。

  拓展:簡述學術論文寫作技巧

  第一條,先要圍繞著論題去佔有和選擇材料。

  也就是說,當你的論題已經確定以後,第一,圍繞著立論去佔有材料,多多益善的去看。有的論題是來自老師已經擬訂好的題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自己確立論題的,先積累材料,再有論點。一旦立論確立了以後,再回過頭來去佔有材料。在佔有材料方面跟我《基礎寫作》裡講的有相通的地方。第一要佔有材料,佔有研究物件的真實的材料。比如你要研究某個作家,某個階段的幾部作品,就將這幾部作品拿來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讀,進一步來確定自己的論點。如果你的論文是報告類的,不是純理論性的,用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總結的形式來寫論文的,那麼你的調查材料、實驗材料也要佔有。

  第二,要對研究物件的外延材料佔有。

  比如你要研究的是作家作品的話,那麼你就要對作家寫作的背景材料,包括政治經濟背景、文藝思潮背景等。還有作家談自己創作的材料,還有他人已經研究過的材料等。有了這些材料,你就可以做到知人論世,可以使自己在研究當中儘量公允,不帶偏見。所以,充分佔有材料,也就使你的論據更充分。這樣你將來的論證就會更加深廣。

  第三,在有材料的基礎上要選擇材料。

  1、決不能只要有材料就統統拉進來。

  這是你們寫論文常出現的問題。比如讓你寫一萬字,你可能寫到五六萬字。象剛才那個學生一樣,寫出六萬字,太豐富了。把握不住自己的時候,可以讓老師來幫助你,告訴你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多佔有材料總比沒有材料寫不出來要好,因為刪總是好刪的'。在材料多的情況下,你就選更好的材料。

  2、選擇論文的型別。

  第二項準備工作就是選擇論文的型別。畢業論文的型別一是學術性論文,二是報告性論文。應用性比較少的科目來說比較容易做成學術型論文,比如對作家、作品的研究,對詩派的研究。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比如教學領域、新聞領域、治療科學和實驗等,論文一般寫成調查性的或總結性的,我將它概括為報告型論文。

  雜誌上發表的3000來字的論文,一般就是報告型的論文。報告型的論文主要是總結經驗。不管是總結也好,報告也好,總之,最後是要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比如說,《新教材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體會》有這樣幾條規律:綜合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綜合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綜合性學習以課外學習為主,能加強課內外的結合,強化能力的培養;綜合性學習能強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體驗和認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他的這幾個體會是努力地從理論上探討,說明它的意義。

  大多數學生的論文都是學術型的,學術型的論文主要是對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問題,經過充分的研究以後,用文字元號進行表達。這一類論文的基本要求是論者以自己所學的知識,對本專業的理論問題或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學術型的論文還可以細分為兩種,一是論述性的論文,一是綜述性的論文。所謂論述性的論文,最大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有極強的理論色彩。它又可以分為立論型和駁論型。立論型就是正面樹立自己的觀點,駁論型就是批駁別人的觀點。綜述性的論文,在我們的大型報紙上和一些雜誌很多。比如,XX年已經過了半年了,我們就可以對過去的半年時間裡的小說進行綜述。

  如果是綜述文學創作,就要對各種文體進行綜述,如果進行小說綜述,就要對半年來雜誌報紙上發表的小說進行描述。這是一種綜述型的,往往採用一種夾敘夾議的方式。兩者比較而言,綜述型的論文只要你的資料可以找到而且你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這種論文的撰寫要比論述型的論文容易些。因為論述型的論文完全是議論型的,要求邏輯思維要好一些。另外,論證的深度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還是本科生,那麼研究生就更不用說了。

  論文型別的選擇,主要是看論文的物件怎麼樣。如果是宏觀的,我們就用綜述性的面上的描述;如果是微觀的,涉及到某一個具體的作家作品或某一個問題,我們就選擇論述性的。如果我們自己學的專業應用性很強,比如說教學、新聞、農業、林業,建議大家寫成報告型的論文,寫成調查報告也行,寫成總結性的報告也行,都可以。這一類文章,可以看看報刊雜誌。如果是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建議大家寫成報告性論文,包括調查報告、總結和實驗報告。有些實驗報告就可以成為論文。

  3、要擬訂論文的寫作提綱。

  準備工作的第三條是一定要擬訂論文的寫作提綱。如果沒有完整的寫作提綱的話,邏輯思維就會出現偏差。這不同於散文創作。散文創作只是一個百字文或千字文,打個腹稿差不多就可以了。三千字的學年論文都要求打提綱,更不用說上萬字的畢業論文了。把一個個提綱羅列出來,羅列出來以後看一下,總論點是什麼,分論點是什麼,圍繞著總論點有幾個分論點,分論點列出來了以後,一定要注意以綱帶目,以目服綱這樣的一個關係。把這個關係弄清楚了以後,它們之間是並列的關係還是主從關係、遞進關係、因果關係,邏輯關係一定要搞清楚。這樣你才能從提綱中感受到你的研究能力到底是怎麼樣。導師在輔導的時候,並不是要求你趕快把一篇稿子拿出來,而首先要求的是你跟老師交談一下論題。當老師確定你的論題的大小和難易都比較合適的時候,就同意你去寫提綱。所以第二次跟老師交換意見的時候,是跟老師交換一下對提綱的意見。當老師發現你的提綱根本不清楚,他就要負責把你的思路理清楚;最後確定下來你可以去寫了,你就可以動手去寫了。寫的過程中,有可能你覺得要推翻原來的提綱重新寫,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讓老師給你看是否需要重新寫提綱。不要做很多無用功,等到你的論文寫完了以後再跟老師溝通,老師把你的論文槍斃,就等於你做了無用功。一定要把提綱擬好跟老師交流。

  你的論文提綱的總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清楚。你的每一個分論點需要採用哪些論據,都要在提綱裡告訴老師。每一個分論點後要註明你的論證方法,或是比喻的方法,或是擺事實的方法,或是其他的什麼方法。在《閱讀鑑賞評論》中為了在論文提綱方面給大家以借鑑,我舉出了王魁今先生的一篇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的論文的提綱。他的寫作提綱,不妨你們借鑑一下。我引用了其中的一段,講提綱的怎麼擬製,在書的232頁。你們可以看一下他的提綱是怎麼擬製的。透過這個提綱的擬製,你們寫論文的時候就可以借鑑……少走一點彎路,你的提綱、材料等出來以後,就可以進行論文寫作了。

  4、開始寫論文的時候,要注意標題擬製。

  第五個大問題的第三個小問題就是開始寫論文的時候,要注意標題擬製。論文的標題擬製,一般是兩個標題,如果是一個標題不太容易駕馭。一個標題往往是比較宏觀一些。當然也可以用正標題來表示論題的觀點,副標題表示研究的物件。但有的時候,一個標題就把你的論題就拉出來了。比如說《論司法活動的群眾監督》,就把範圍限制了。所以說,如果是一個標題一般就比較宏觀。再比如說,《經濟增長的差異與農業產品優勢比較》,這是一個標題。還有一種是完整式標題。完整式標題是一個主標題,配一個副標題。一般來說,正標題是揭示論文的中心論點,副標題是表明你論述的範圍和物件。比如說,《經濟振興的宣言書——論改革者》,中心論點和研究物件的範圍就交代出來了。又比如,《嚮往光明,追求真善美——豐子愷哲學散文淺論》,論文的中心論點和研究物件也交代清楚,是完整標題。還有《敘事在模式與效果之間——論《老殘遊記》的敘事藝術》,觀點擺到提綱裡去出現。擬製標題要注意這麼幾點,一要貼切,二要醒目,三要簡潔,四要新穎,這是論文題目的幾個要求。

  題目擬製好了以後,論文還要注意要寫摘要,把整個論文的主要內容說一下。在論文的扉頁上,先是題目,題目下面是摘要(也叫論文提要)。論文提要要寫哪些內容呢?主要交代清楚選題的背景、理由,論文的觀點和價值,簡明扼要的揭示出來,便於讀者(主要是導師、評委、編輯等)即使不閱讀全文就可以獲得最重要的資訊。一般字數不超過全文的5%.在摘要下面要有關鍵詞。關鍵詞把論文的主要觀點用3到5個詞提取出來。比如《經濟增長差異與農業產品優勢比較》的關鍵詞就是經濟增長、農產品比較優勢、相關的分析、連動機制。第四個小問題要講一下引言。引言把論文研究的理由、背景、價值等闡釋出來。最後就寫正文。寫完論文後再修改,修改後請導師看。導師認可了以後論文就可以定稿了。一般的學生寫兩稿就差不多了,差的學生寫上四五稿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