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班教案《捉螃蟹》

小班教案《捉螃蟹》

小班教案《捉螃蟹》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捉螃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教案《捉螃蟹》1

  【活動設計】

  小班的小朋友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他們對情境性的遊戲比較感興趣,而且螃蟹這個小動物也是他們所熟悉的,我們的自然角就有,平時小朋友們一有空就會跑去自然角觀察螃蟹,觀察它如何走路、如何吐泡泡等。於是就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體會小螃蟹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學習隨音樂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動作。

  2、在做螃蟹橫行、躲藏動作時,努力做到身體不碰到同伴。

  【活動準備】

  1、捉螃蟹的音樂。

  2、自制一隻捉螃蟹網。

  重點:隨音樂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動作。

  難點:在教師的提示下做出與音樂相匹配的動作。

  【活動過程】

  1、出示螃蟹頭飾,引起幼兒興趣。

  你們看是誰來了?(小螃蟹),小螃蟹參加了場音樂舞會,現在請你們來聽音樂,猜猜小螃蟹做了些什麼事情呢?整體欣賞音樂《捉螃蟹》,教師、幼兒仔細傾聽音樂,感受音樂。

  2、師幼共同創編音樂《捉螃蟹》的動作

  ▲創編學習A段動作。

  (1)指導語:小螃蟹見到了好朋友,和朋友打招呼,誰來做做螃蟹是怎麼打招呼的?請個別幼兒示範。螃蟹的腳也會打招呼,你們會嗎?

  (2)指導語:那我們腳和手一起跟音樂來動一動。(教師清唱歌譜)

  ▲創編學習B段動作。

  (1)指導語:螃蟹最喜歡在河裡幹什麼?提議:我們一起來吹個大泡泡吧。

  (2)指導語:螃蟹是怎樣走路的?幼兒示範後,大家站成散點學習螃蟹橫行的動

  (3)幼兒討論:“在做螃蟹橫行時,怎樣不影響同伴呢?”

  指導語:你們剛才在做動作時有沒有碰到其他螃蟹?你用什麼好辦法解決的呢?(走的時候左右看一看)

  3、聽音樂完整練習動作。

  4、教師與幼兒一起玩“捉螃蟹”遊戲

  【成效與反思】

  《捉螃蟹》的目標是要求幼兒能跟著音樂學螃蟹爬行、吐泡泡。在活動一開始,我請幼兒圍成一個圓形站立,這樣便於幼兒在接下來的活動中相互學習更好的觀察。透過平時的觀察,小朋友基本都瞭解了螃蟹的特點,有八隻腳,兩隻大鉗子,橫著走路。

  首先請幼兒根據螃蟹的特徵進行模仿,讓他們有個初步的意識,在中間環節吐泡泡的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難度,都能完成的很好。音樂段落之間只要稍微的提醒,他們就能分辨清楚。《綱要》指出藝術活動主要培養幼兒的想象與創造力,而在這個活動中,一味的讓孩子來模仿,孩子缺乏自我發揮的空間。結尾處,雖然有幼兒回答出這個音樂聽了有一種害怕的感覺,但是真的在遊戲時,捕魚人出現了,他們還是很“興奮”地跑來跑去,這個情景性還不夠,沒有真正的投入音樂。在以後的音樂活動中,先要讓他們瞭解音樂,動作的學習要其次,能夠更真誠的去感受音樂帶來的意境。

  【對話與解讀】

  本來這個活動是屬於中班的一個音樂活動,但是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對螃蟹情有獨鍾,為了滿足他們的這一願望,特將此活動目標稍作了一下修改。透過活動的實施發現孩子們對這個活動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對於所設定的活動目標也都達成了。

小班教案《捉螃蟹》2

  活動準備:

  1、剪輯音樂,加入捉螃蟹的音樂。

  2、自制一隻螃蟹網。

  活動過程:

  1、學習A段動作。

  (1)指導語:你們見過螃蟹嗎?看,我是一隻大螃蟹。螃解有很多腳,你們有嗎?伸出一隻腳,動一動。

  (2)指導語:“螃解的小腳可多了,這兒還有一隻,(教師示範伸出一隻腳)它可以怎麼動?”

  2、創編、學習B段動作。

  (1)指導語:螃蟹最喜歡在河裡幹什麼?提議:我們一起來吹個大泡泡吧。

  (2)指導語:螃蟹是怎樣走路的?幼兒示範後,大家站成散點學習螃蟹橫行的動作。

  3、創編、學習C段音樂。

  (1)指導語:哎唷,哎唷,(老師做撓癢癢動作)我怎麼了?

  (2)幼兒從不同方位創編多種“撓癢癢”的動作。

  (3)指導語:我們想一個辦法,把動作做得整齊一些,好看一些。(引導幼兒拍兩下手,再撓癢癢。)

  4、聽音樂完整練習動作。

  (1)指導語:大家聽好音樂,看著老師我們一起來跳個螃蟹舞。

  (2)指導語:螃蟹還可以對著誰吐泡泡呢?引導幼兒練習吐泡泡動作,注意提醒幼兒看著對面的小夥伴做吐泡泡動作。

  (3)在教師帶領下再次練習動作。

  5、傾聽並感受尾聲音樂。

  (1)指導語:小螃蟹在河裡玩得正高興,忽然,誰來了,他來做什麼呢。幼兒傾聽捉蟹音樂。

  (2)指導語:螃蟹和捉螃蟹的'人分別在什麼地方?教師手執網,跑到椅子後問幼兒:“我跑到這裡,你們應該往哪兒躲呢?”

  6、散點站位,聽音樂完整做動作。

  (1)教師向幼兒交待:在轉換動作時,教師會用體態提示,並做兩個體態提示動作。

  (2)做完後教師小結,提醒在躲閃時不碰撞別人。

  (3)再次聽音樂完整做動作。

  活動目標:

  1、隨音樂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撓癢癢”動作。

  2、知道音樂變化的時候,教師就以體態提示他們做出與音樂相匹配的動作。

  3、在做螃蟹橫行、躲藏動作時,不影響同伴。

小班教案《捉螃蟹》3

  設計思路: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螃蟹》編配上了歡快的音樂,利用音樂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感受二拍子的音樂旋律,培養幼兒參與音樂遊戲的興趣,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活動目標:

  1.感受二拍子的音樂旋律,樂於用手按音樂節奏表現音樂。

  2.喜歡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螃蟹手偶一個,自創音樂老師彈唱。

  2.活動前聽過故事《螃蟹與烏龜賽跑》。

  3.場地安排:椅子兩兩背靠背,排成半圓形。

  活動過程:

  一.複習故事,引導幼兒感知螃蟹橫走的方向。

  “為什麼每次比賽,螃蟹都輸了?”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達橫走.老師彈唱音樂一遍,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

  老師再彈唱“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呀爬呀不見了。”引導幼兒用動作進行橫爬的音樂表達。

  二.出示螃蟹手偶,引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感知手形動作。

  “剛剛小朋友都表現得很不錯,那用手錶示螃蟹怎麼做呢?”出示手偶螃蟹,引導幼兒觀察老師在音樂下的動作,配班老師彈奏音樂兩遍,幼兒跟隨老師做動作。

  三.感受二拍子音樂旋律,樂於用手錶現音樂。

  “螃蟹說我的音樂是二拍子旋律,誰要是認真聽了音樂並樂於用手錶達音樂節奏,呆會我就和誰來比賽。”

  四.老師再次操作手偶螃蟹,引導幼兒再次感受音樂節奏。

  五.幼兒兩兩在凳面上進行比賽遊戲。選擇幾個掌握較好的幼兒與手偶(老師操作)進行比賽。

  六.全體幼兒在完整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再次遊戲一遍。

  附自創歌曲:

  | 1 2 | 3 4 | 5 6 | 5 - |

  一隻螃蟹八條腿,

  | 6 5 | 4 6 | 5 3 | 2 - |

  腦袋尖尖在喝水,

  | 1 2 | 1 2 | 3 4 | 5 - |

  爬呀爬呀爬呀爬,

  | 6 5 | 4 3| 2 3 |1 - ||(第一段)

  爬呀爬呀不見了。

  | 6 5 | 4 3 | 2 - | 3 - | 1 0||

  爬呀爬呀不見了。(第二段)

  或者

  |12 34 |56 5|

  一隻螃蟹八條腿,

  |65 46 |53 2|

  腦袋尖尖在喝水,

  |12 12 |34 5|

  爬呀爬呀爬呀爬,

  |65 43 |23 1||2 3 | 1 -||

  爬呀爬呀不見了不見了

  動作方法:一隻螃蟹八條腿,(一字一拍,四指曲張四次)

  腦袋尖尖在喝水,(兩字一拍,兩拇指“點”頭四次)

  爬呀爬呀爬呀爬,(兩字一拍,雙手向左爬四次)

  爬呀爬呀不見了。(第一段音樂兩字一拍,雙手向右爬兩次,然後雙手藏在背後。第二段音樂兩字一拍,雙手向右爬兩次,不見―雙手向前一攤,了―立即把手藏在背後。)

  雙手靠攏:兩拇指做腦袋,兩手的四指做螃蟹的八條腿。

  活動反思:

  《螃蟹歌》歌曲旋律生動、活潑、有趣,貼近幼兒的生活,童趣盎然。本次教學目標我定位為第一,初步學會演唱歌曲,能用生動、活潑的歌聲表現歌曲詼諧、有趣的情趣。第二,對方言歌曲產生興趣,並從中體驗到表演的樂趣。教學重點是根據歌曲旋律的音準演唱歌曲《螃蟹歌》;教學難點是運用四川方言進行演唱歌曲。中班的孩子從來沒有嘗試演唱方言歌曲,可以說這節音樂活動《螃蟹歌》是非常受孩子喜歡的。孩子們在跟著音樂演唱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很開心、很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孩子一起經歷了許多,也發現了許多驚喜之處,也獲得了一些活動開展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