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訴衷情 陸游閱讀答案

訴衷情 陸游閱讀答案

訴衷情 陸游閱讀答案

  陸游作《訴衷情》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

  

  訴衷情

  陸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結友盡豪英。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並②。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平章風月③,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注】

  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幽並:幽州、幷州,此指金國佔領區。③平章風月:寫評品風月的文字。

  陸游《訴衷情》閱讀題題目

  1.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5分)

  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哪些感情?請結合全詞分析。(6分)

  3比較本詞中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與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兩句,其中的空字所蘊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試分析。(4分)

  4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技巧?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詞的內容進行分析。(4分)

  5.首句借用班超投筆從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現什麼?(2分)

  6.談談你對詞中淚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7.這首詞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請結合詞的內容進行簡要分析。(2分)

  陸游《訴衷情》閱讀題答案

  1.全詞運用了對比(或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2分)。上片回憶剛到帝京時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情景(虛寫)(1分),與下片描寫晚年壯志未酬,而白髮早生的感慨(實寫)(1分),形成強烈對比,表現出了詞人的無奈和憤懣之情。(1分)(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2.(1)壯志難酬之情,詞句時易失,志難城寫時機失去,壯志難酬。(2)感嘆年華易逝,鬢絲生兩鬢已經生白髮。(3)生活的無奈和憤懣之情,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寫只好寫文章品評風月,指點山川,建立另外一種功名。(答到一點給3分,兩點即滿分,其它情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發了報國無望的悲憤之情。本詞中空字點染出這種近乎絕望的失望與痛苦,感情愈發的悲憤,沉鬱。陸游認為自詡為塞上長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無力,空已二字相映,寫出了無限沉痛,極大悲憤。(回答出相同,且說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體分析兩句詩句2分)

  4詞人直抒胸臆,把過去的壯志凌雲、英姿勃發、渴望建功立業與現實的報國無門、惆悵悲涼、憤慨不滿作對比。塑造了自己鬢髮已白、雄心不減、因時時牽掛邊關而痛苦呻吟的愛國詞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5.表現了作者報效國家,收拾舊河山的.壯志。(2分)

  6.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意對即可)(2分)

  7.示例:詞人用昔日匹馬馳騁疆場與今日蒙塵貂裘戰袍作對比,心在前線戰場(天山),身卻不得不退居家鄉(滄州)。如此強烈的對比,深層次地揭示了詞人的崇高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和報國無門的憤懣。(意對即可。)(2分)

  陸游《訴衷情》賞析

  詞的上片是憶舊。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友盡豪英。”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公元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陸游為官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多是一時俊彥,因言“結友盡豪英”。

  “蠟封侯夜半傳檄,馳騎諭幽並。”寫任聖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起用主戰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

  詞的下片是抒憤。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出他激動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歷的轉折。“時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成了屈服於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髮早生,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閒散生活和憤懣情緒。“平章風月,彈壓江山”是相對上片結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傑,所作的是羽書檄文;此時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月的文字,成了管領山川的閒人。天壤之別的場景,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風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原是“閒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月”的罪名的人們,予以有力的反擊,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予豈好嘲詠風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透過上下片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