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譯文及鑑賞答案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譯文及鑑賞答案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譯文及鑑賞答案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

  元代:楊果

  玉簫聲斷鳳凰樓,憔悴人別後。留得啼痕滿羅袖。去來休,樓前風景渾依舊。當初只恨,無情煙柳,不解系行舟。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譯文

  在她居住的小樓上,再不聞玉簫吹響。自從與心上人分手後,她已憔悴得不成模樣,衣袖上留下了淚痕千行。她在樓上走來走去,樓外依然是舊時的風光。那如煙如織的柳樹,最惹起她的怨傷:只恨當初它們太冷漠無情,不懂得把他的坐船牢牢繫住,讓他不能啟程。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註釋

  小桃紅:越調曲牌名,多用來抒情寫意。句式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

  玉簫聲斷:據劉向《列仙傳》載,秦時有一蕭史,擅長吹簫,其簫聲甚至能將孔雀、白鶴等吸引過來。當時,秦穆公女兒弄玉也喜歡吹簫,與其結為夫婦。秦穆公建造了鳳凰樓給他們居住。婚後,二人每日吹簫,竟將鳳凰都吸引了過來。後來二人皆隨鳳凰而去。

  鳳凰樓:女子閨樓,對女子居樓的美稱。

  休:語末助詞,無義。

  渾:全然。

  不解:不懂。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創作背景

  此篇散曲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楊果的散曲,很有婉約詞的情致,具有一種纏綿婉轉的情感特色。這一首《小桃紅》,所寫內容也是婉約詞中常見的離別題材,也是此類之一。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賞析

  前三句既以玉簫聲斷喻與戀人的分別,也以鳳凰雙棲、弄玉蕭史的美滿婚姻反襯自己的孤獨。首句“玉簫聲斷鳳凰樓”,可看做寫實,但聯絡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體味作者用此句作為開篇的深意。“玉簫聲斷”這一典故,其中隱含著“人去樓空”的惆悵意味。曲中的.女主人公並未如弄玉一般,與丈夫一起隨鳳凰仙去,從“憔悴人別後”一句即可看出,“玉簫聲”其實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緊接“別後”二字,文字上銜接得很細密,情感上則造成一種迴環和轉折。人既已離去,留下來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滿羅袖”。作者沒有直接寫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透過袖上淚痕這個細節,將她的黯然神傷,以及難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獨表現出來。

  最後幾句女子又遷恨於煙柳無情,不知當初留系行舟,不讓其離去,更道出了女子的無奈痴情。“去來休,樓前風景渾依舊”,這兩句以人的“去來”與“風景”的“依舊”進行對比,這就使“離別”的主題得到了深化。風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間如何生離死別,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著,所以才使古往今來許多人發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嘆。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樓前渾然不變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憶起離別之前和離別之時的情形,不斷重溫著傷心往事。女子記起心上人當初離開時,江岸邊的“無情煙柳”兀自蒼翠,卻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條,留住遠行人的腳步。一個“恨”字,點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無奈。她不說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將這種悔恨託付於“煙柳”。這一方面是因為青翠如初的煙柳引起了她的離愁;另一方面,將人的心思投射於“無情”之物,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短短數句,寫得景物悽迷,深致有情。

  此曲構思獨特,角度新穎層層展開,把一個“情”字表現得極為豐富、深刻。舊地重遊、物是人非,最令人傷感,作者把當前的景和以前的情巧妙地聯結在一起,以追憶的方式抒發對戀人的深情。

  《小桃紅·玉簫聲斷鳳凰樓》作者介紹

  楊果,[1195-1269]正卿,號西庵,祈州蒲陰(今河北安國縣)人。生於金章宗承安二年(宋慶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進士第,官至參知政事,為官以幹練廉潔著稱。卒,諡文獻。工文章,長於詞曲,著有《西庵集》。與元好問交好。其散曲作品內容多詠自然風光,曲辭華美,富於文采。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花柳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