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明史·列傳·卷四十五·張本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明史·列傳·卷四十五·張本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明史·列傳·卷四十五·張本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張本,字致中,東阿人。永樂四年召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帶辦事。明年五月復官。尋以奏牘書銜誤左為右,為給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十九年,皇太子將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車挽運。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餉。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書兼掌都察院事。召見,言時政得失,且請嚴飭武備。帝嘉納之,遂留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徵軍匠家口隸錦衣衛。本言:“軍匠二萬六千人,屬二百四十五衛所,為匠者暫役其一丁。若盡取以來,家以三四丁計之,數近十萬。軍伍既缺,人情驚駭,不可。”帝善本言。

  徵漢庶人①,從調兵食。庶人就擒,命撫輯其眾,而錄其餘黨。還以軍政久敝、奸人用貸脫籍,而援平民實伍,言於帝,擇廷臣三出釐正之。時馬大孳息,畿內②軍民為畜牧所困,本請分牧于山東、河南及大名諸府。山東、河南養馬自此始。晉王濟熿③坐不軌奪爵,本奉聖旨散其護衛軍於邊鎮。

  四年命兼太子賓客。戶部以官田租減,度支不給.請減外官俸及生員軍士月給。帝以軍士艱,不聽減。餘下廷議,本等持不可,乃止。陽武侯薛祿城獨石諸戍成,本往計守禦之宜。還奏稱旨,命兼掌戶部。本慮邊食不足,而諸邊比歲稔,請出絲麻布帛輸邊易谷,多者三四十萬石,少者亦十萬石,儲偫④頓充。六年病卒,賜賻三萬緡,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執持,尚刻少恕。錄高煦黨,脅從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銀器各一案,因以賜之。獨本案設陶器,諭日:“卿號‘窮張’,銀器無所用。”本頓首謝,其為上知如此.

  (節選自《明史·列傳·卷四十五·張本傳》)

  【注】①漢庶人:指因叛亂被貶為庶人的漢王朱高煦。②畿內:王都及其周圍千里

  以內的地區。③蟥:huang,人名;④偫:zhi,積儲;儲備。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

  B.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

  C.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

  D,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部是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設及外交禮儀之事,六部之一,長官為工

  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會的皇位繼承人,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類似朝廷的東宮,而諸

  侯王或藩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

  C.錦衣衛,明朝務機構。皇帝為加強統治,特授刑獄、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

  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D.聖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其材料考究,圖案富麗,

  兩端有銀色飛龍作為防偽標誌。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本為官以後,敢作敢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後因犯錯免官,但仍讓他為官吏辦

  事。不久官復原職又因事被彈劾。改任後,他善於揪出壞人,太子在他疾病發作時

  還賞賜給他錢物。

  B.張本敢於諫言,不畏權貴。被仁宗召見時,談論時政得失,請求嚴整武備。皇上採納了建議,並把他留在了兵部。蔡信要求徵取軍匠家屬隸屬於錦衣衛,遭到他的拒絕。

  C.張本效忠朝廷,細心多謀。在征討漢庶人時,負責處理軍餉,後受命安撫漢庶人部眾,並登記其餘黨。晉王濟熿因行為不法被削奪封爵,張本建議將他的護衛軍派到邊鎮。

  D.張本廉潔剛介,為人嚴厲。他登記朱高煦黨羽時,脅從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請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擺有一件銀器,並賜給各人,只有張本因自稱“窮張”只得到一個陶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還以軍政久敝、奸人用貸脫籍,而援平民實伍,言於帝,擇廷臣三出釐正之。(5分)

  (2)帝以軍士艱,不聽減。餘下廷議,本等持不可,乃止。 (5分)

  參考答案

  4.D(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等斷句。如,句中的“皇太子監國”“刑部右侍郎”“太子”等專有名詞,都是斷句的重要參考因素。正確斷句應為“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

  5.A(A項“管理兵工建設及外交禮儀之事”一句有誤,意為“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

  6.C(C項“張本建議將他的護衛軍派到邊鎮”理解分析有誤,據“本奉聖旨散其護衛軍於邊鎮”可知, 張本奉命將他的護衛軍分派到各個邊鎮。)

  7.(1)回來後,他把軍隊政務長久衰落、奸邪之人透過納賄架空戶籍,拉來平民充實軍伍的情況報告了皇上,皇上挑選廷臣多次出面,改正這些問題。(譯出大意給2分;“敝”“脫籍”“釐正”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皇上認為軍士生活艱難,不讓減,其他的交大臣們在廷上討論。張本等人反對,此事才作罷。(譯出大意給2分;“以”“聽”“乃”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張本,字致中,東阿人。永樂四年(1406),他被徵召為工部左侍郎。後來因犯有過失被免官,但仍讓他為官吏辦事。第二年五月給他復官。不久他因在奏章中署官銜時誤左為右,被給事中彈劾。皇上命改任他為本部右侍郎。而寬恕了他的罪過。七年(1409),皇太子監國,上奏任他為刑部右侍郎。他善於揪出壞人,奉命總督北河運輸時,親自巡視,訂立制度,使舟行無阻。正值他疾病發作,太子賜給他狐裘冠帽和鈔幣,派醫生馳往為他看病。十九年(1421),皇太子將北征,命張本和王彰分別前往南北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監督有關官員造車挽運。第二年即命張本總督北征糧餉。

  仁宗即位後,他被任為南京兵部尚書兼掌都察院事務。他被召見時,談論時政得失,並請求嚴整武備。皇上讚賞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把他留在了兵部。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請求徵取軍匠家屬隸屬於錦衣衛。張本說:“軍匠二萬六千人,分屬於二百四十五個衛所,作為軍匠的人暫且每家役使一丁。如果全部把他們徵來,每家按三四丁計算,為數將近十萬。這樣則不但軍伍缺少,而且人情驚駭,不可。”皇上稱讚張本的意見。

  征討漢庶人時,張本隨從,處理軍餉。漢庶人就擒後,張本受命安撫他的部眾,並登記其餘黨。回來後,他將軍隊政務長久衰落、奸邪之人透過納賄得以架空戶籍,而把平民拉來充實軍伍的情況報告了皇上,皇上挑選廷臣多次出面,改正這些問題。當時馬匹大量繁衍,畿內軍民被畜牧所困,張本請求安排到山東、河南、大名等府分別牧養。山東、河南養馬自此而始。晉王濟熿因行為不法被削奪封爵,張本奉命將他的護衛軍分派到各個邊鎮。

  宣德四年(1429),張本兼任太子賓客。戶部因官田租稅減少,開支用度不能補給,請削減外官的俸祿和生員軍士的月給。皇上認為軍士生活艱難,不讓減,其他的交大臣們在廷上討論。張本等人反對,此事才作罷。陽武侯薛祿修築獨石等戍城池成功,張本前往謀劃守禦事宜。回來後他作了彙報,很合皇上旨意,命他兼掌戶部事務。張本擔心邊防儲糧不足,而各邊地連年豐收,便請拿出絲麻布帛輸運到邊疆以換取糧食,多的三、四十萬石,少的也有十萬石,邊糧儲備頓時充實起來。

  宣德六年,張本病逝。賜給喪資三萬緡,葬祭很豐厚。

  張本廉潔剛介,有原則,比較嚴厲而少有寬恕。登記朱高煦黨羽時,脅從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請近臣,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擺有一件銀器,並把這些銀器都賜給各人。唯獨在張本的桌子上擺設著陶器,直接告訴他說:“愛卿號稱‘窮張’,銀器沒什麼用。”張本叩頭致謝,他就是這樣被皇上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