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九月九重陽節抒情散文

九月九重陽節抒情散文

九月九重陽節抒情散文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重陽節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

  話說重陽

  金風送爽,秋陽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它為何叫重陽節呢?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對此,人們歷來說法不一。不過“桓景避難”之說比較普遍: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災,應該馬上離家,讓全家作絳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除。”桓景全照師父的話去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傍晚回家,卻見雞犬牛羊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幾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呈祥,歷代相沿,逐成節日風俗。

  古人的重陽登高既反映了人們消災避禍的美好願望,又蒙上了一層迷信色彩。但現代卻給它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意義。秋高氣爽,有人遠足旅行,飽覽風光,寄滿腔熱情于山水;有人參觀菊花展會,抒節日愉悅之情於詩畫;還有人去戶外活動筋骨,調整心態,融健身、休閒於一體。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人對數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徵。在這一天人們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高”諧音,體現對老人高壽的慶賀,也是祝福他們活得更長久的意思。從晉魏時期開始,我國就有將重陽糕和菊花獻給老人的傳統。現代社會的重陽節,各級老年協會都要給老人發放慰問金,並組織他們參加歌詠、舞蹈、書畫等有益身心的慶賀活動,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真正分享和諧社會帶來的`祥和與溫暖。

  又是一年重陽時

  一葉飄飛,千里盡知秋,又是一年重陽時,秋天在不經意間離我們越來越近,漫天飛舞的枯黃零落的葉子隨風搖曳,天藍了,雲白了,秋高氣爽,彎月掛樹梢,絲絲涼意撲面而來,盪漾著醉人的溫柔。而我卻也多了幾分惆悵,與這秋的靜意不能相融。

  人生易老天難老,又是一年重陽時,秋涼心靜,少去了幾多燥熱,多了幾分傷感,有對朋友的掛念,對親人的哀思,登高、望遠、賞菊,心曠神怡,思緒飛揚。

  歲月漫漫,逝去的是光陰,而抹不去的的永恆的回憶和思念。人到中年,也感覺自己沉穩許多,少了些年少的輕狂和浮躁,上有老,下有小,多了些是一份對家庭的責任和溫情。

  重陽即至,有點寄思親人,不是自己多愁善感,而是心存一種安慰、希望。母親走了,父親變了,背駝了,白髮多了,蒼老了許多,也寡言少語了,也改變了整個家庭,過去母親是家庭的支柱,她走了,其樂融融的溫馨氛圍對我來說成了奢侈。

  父親脾氣倔,不善於與兒女溝通,對於兒女來說,只是想對把老人的孝、愛延續,照顧好唯一的一位老人,可是,父親似乎不領兒女情,聽不進去兒女的勸告,還是那樣我行我素,不知道好好照顧自己,老人自己照顧好自己,自己不受罪,兒女也不受累,而父親還是那樣倔強,使兒女勉為其難,只有順著父親,只要身體好,比啥都好,我也時常勸解幾個姊妹,照顧好老人生活就可以了,不要刻意去要求老人,不要為一些細節傷了家庭和睦。

  父親白髮、憔悴的臉,成了父親給我們兒女的最深印象,人老珠黃,風燭殘年,歲月催人老,不善言談,性格內向的父親成了兒女心中解不開的心結和最大的擔憂。

  九九重陽,天長地久,也代表尊老、敬老、愛老。對待老人不是一桌好菜,一個蛋糕,作為兒女要用心步入老人的心靈世界,用心去和老人溝通、交流,要理解老人、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和規律,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與老人促膝交談,用心去交流,一句問候,全家團聚其樂融融何嘗不可。

  九九重陽,作為傳統節日,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濃濃情意,要把尊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範用愛去傳承,要把這一美德繼承、發揚光大,把對老人的愛用心去呵護,老人的今日就是我們的將來。

  百善孝為先,孝老敬老是人間真情永恆的旋律。兒女一聲溫馨的話語,一個質樸的微笑,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都會使老人感到溫暖、幸福。

  父母的愛,是天底下無私的愛,好好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老人,盡孝稱早,不要為愛留下太多的傷痛。

  衷心祝願天底下的老人順康、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