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他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

  故事講述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為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麵包,被判4年徒刑,但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等了19年之後,他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

  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2

  前一陣子,我讀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鴻篇鉅製——《悲慘世界》。

  這個作品以冉阿讓——一個因為偷了一片面包而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的人為主線,寫了他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後做了數不清的感人事情,包括幫助苦命的芳汀,以及將她的女兒珂賽特救出苦海,從一個黑暗罪惡的人蛻變成了高尚的天使。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雖然冉阿讓去世了,但是他幫助了多少貧苦家庭找回了幸福;雖然他去世了,但是他完成了與芳汀的承諾,讓珂賽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雖然他去世了,但是他卻在緊要關頭救了他的死對頭探長沙威。他的感人事蹟數都數不清,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為什麼要不顧死活地幫助他人呢?是的,他做出這一切全都是源於他的愛,他對所有生命的愛心,對世界的愛心,以及助人為樂的愛心。

  說到愛,說到助人為樂,那我便不得不說說我們中國的雷鋒。雷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中,從小學習助人。長大了,他很快當上解放軍,做好事從不留名,是人們心中的英雄。有一次雷鋒出差,在火車上,他主動讓坐,不是幫人們端茶送水,就是幫婦女哄孩子,都沒有休息過。一位老人對他說:“同志,你坐下來歇歇吧!”雷鋒卻微笑拒絕了。從此,就有了這麼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也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1963年3月5日,雷鋒光榮殉職後,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沒錯,雷鋒與書中的冉阿讓其實是一樣的,都有一顆大愛無私的心。

  愛是迷路時的一個指南針,為我們引路;愛是寒風中的一把篝火;愛是人生活的一線希望。法·彭沙爾說:“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任何人。”讓我們向大愛無疆的冉阿讓學習,向生活中每一個博愛的人學習!

  悲慘世界讀後感3

  課本上的2020年到來了,但是好像並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期待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正在面臨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型病毒在蔓延,我們的白衣天使正在奮戰,做為普通人的我們,雖然不能做出實質上的貢獻,我們能做的就是靜心呆在自己家裡,不為社會添麻煩。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選擇了一本法國鉅著,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

  在家裡靜心閱讀,這本書我用了四天看完了,這本書是雨果歷時三十餘年完成,也是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世間的一切不幸,不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都是苦難。主人公冉阿讓因捱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飯;芳汀為撫養女兒而淪為娼妓;珂賽特寄人籬下,受盡苦楚;沙威因背離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盡。他們歷經苦難,他們的故事生動再現了19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主角冉阿讓,他從苦役飯變成一個品格崇高的人,令人十分佩服。冉阿讓童年時沒上過學,成年後做了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7個孩子,生活非常艱辛。一年冬天,家裡飢寒交迫,冉阿讓又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飯生涯。19年,冉阿讓的眼睛逐漸乾涸,心靈也乾涸了。出獄後,冉阿讓因為一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排擠,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卻被社會和身份所束縛,成了無依無靠的人。就在這時,主教向陷入黑暗的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冉阿讓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鑄就了偉大,毫無保留地展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沒有冉阿讓,將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將有多少悲劇重蹈覆轍?為什麼冉阿讓會有如此驚人的蛻變呢?我想,正是因為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動去報答主教曾帶給他的溫暖,並將這份感恩之情儲存在心靈最深、最柔軟的地方,再用他們來溫暖整個世界。罪惡黑暗的冉阿讓,善良正義的冉阿讓,剛毅果決的冉阿讓,英勇機智的冉阿讓。當我瞭解了他的一生,走進他用生命譜寫的篇章時,我感受到了他用愛與感恩給整個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顆真摯而感恩的心,就會擁有永恆的愛的讚歌!

  冉阿讓每一個善良的舉動,每一次承擔的痛苦,都深深地感動著我,讓我去思考,去回味,去感受這顆金子般的心。而這顆金子般的心不僅僅是因為懂得感恩,還有愛。愛是如此偉大,主教擁有了愛,所以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擁有了愛,所以他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蛻變成了一個崇高而偉大的人。

  所以,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愛,用愛去點亮人生,用感恩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悲慘世界》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便是我們應該擁有愛,擁有感恩的心。即使我們此時此刻生活在苦難中,但我們並不因此而頹廢,反而應該像個戰士一樣,站起來,我們的國家也會因我們每個人的愛與感恩而更加強大!

  悲慘世界讀後感4

  “媽媽,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和敘利亞呀?”我一邊看著新聞悲慘血腥的場面,一邊疑惑不解地問媽媽。“還不是因為美國人想讓世界各地都不進口伊朗和敘利亞的石油,讓伊朗和敘利亞經濟衰落,從而達到控制伊朗和敘利亞的目的。”媽媽嘆了口氣,無奈地回答。我也很沉悶,也很疑惑,同時也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未來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戰場呢?未來的世界會不會又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悲慘的場面呢?

  帶著不安,我無心看電視,拿起媽媽給我買的《悲慘世界》的書去看。當我看到冉阿讓,家裡貧困潦倒,經常食不果腹。在百般無奈之下,為了解決姐姐七個孩子的飢餓,去偷麵包,被判了19年牢獄。他原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但因19年的牢獄之災、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制裁、現實的冷酷,使他的眼淚乾了,開始向社會進行瘋狂的報復,直到最後犯下了終身悔恨的錯誤。正當這時,他得到了一位主教的寬恕,使他因錯誤導致更加深刻的覺悟,成了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讓他決定棄惡從善。在一次巷站中,冉阿讓不顧生命危險去混亂的戰場,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馬呂斯,得到大家的敬佩。這一次,也讓冉阿讓不再畏懼悲慘的世界。

  看到這裡我不禁又想起了剛剛看的那則新聞,我們現在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我們國家會不會像伊朗和敘利亞那樣捲入戰爭?如果捲入戰爭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得悲慘呢?一串串恐懼的問題又一次在我的腦海裡浮現。突然間,我想到了冉阿讓,不要驚慌、不要畏懼悲慘的生活,即使遇到那樣悲慘的生活,我也要像覺悟後的冉阿讓那樣堅定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肯定是偉大的書。看得時候覺得吸引我的絕不是靠糾結的情節推動我的興趣,是對命運理解的透徹感,還有浸透紙背的悲憫和仁慈。

  在這個苦逼的`人生拐點,各種無從著落,無所安慰,豆瓣小站心理學與生活和治癒圖片無法安慰我,微博賬號的各種小清新小貼心小勵志無法安慰我,各位親愛的人也無法安慰我,我自己常常安慰別人的話也無法安慰我。

  對的,正如許多年前抄下來的這段話表明,幸福根本無從追起,煩惱無處不在,受苦才是生活的本質。與其自欺欺人讚頌感慨生活多麼美好,看看那誰誰誰,和誰誰誰比一比,我們其實已經算是幸福的了。

  不對,幸福不是比較中得來的,比較中得來的只是暫時的滿足和優越感,並且敷衍了之前的吐槽。但困惑依然在。幸福是個大而無當的追求,光明才是可以衡量的指標。承認幸福不可追,也便能安住自己的心,接受可以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承認這一點,看穿虛妄,且聽風吟,繼續前行。

  悲慘世界讀後感6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傑作,捧讀後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並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讚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悽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說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後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於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說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嚮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的矛盾,也訴說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麼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說,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嘆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捨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聖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著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