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

  在我們周圍哪裡有土壤嗎?關於土壤,你知道些什麼?大家還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1)

  一、教學背景: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土壤與生命》單元中的第一課。在教材的處理方面,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另外,我還將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延續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土壤”的有關資料和調查我們周圍的土壤種類及土壤中生長什麼植物。

  過去,我們認為:教學就是把書上有關的知識點講完,教材中的相關實驗做完,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現行的教學更需要將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外,為他們更深入的瞭解相關知識拓展空間。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理念,更新我們的原有思維,並在科學課上有所突破。在教學的準備方面,我遵循便於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儘可能多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土壤是動物們共同的家園——拓展延伸、續寫科學詩,感受土壤給整個物質世界帶來生命的多樣性,和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認識土壤。

  ●能觀察、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能夠有目的地與同伴交流觀察結果。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土壤裡有什麼,認識常見的動物與植物。

  ●知道土壤裡生活著許多的小動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親近土壤。

  ●意識到土壤與動植物有密切的關係。

  三、教學準備:找好適合學生活動的場地,準備一些學生調查研究用的工具等。(鏟子、記錄紙、筆等)

  四、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組織學生去觀察土壤(土壤的顏色,土壤中有什麼)。教師提出適當的要求,如:小組分工明確,愛護校園內的環境,注意安全,觀察要認真細緻,記錄要詳細等。學生將尋找到土壤中物體及各自所在的地點記錄下來,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筆畫出它們的樣子。此外,外出活動中,教師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第二部分

  一)、各小組交流彙報第一部分的活動情況。

  1、師:剛才,我們一起到校園裡觀察了土壤,你們發現了什麼?(老師有意識的請那些用特殊形式記錄的小組上來展示)

  2、生①彙報。(師板書)

  3、師:他們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體,真不錯!真像一個小小科學家

  4、生②彙報。

  5、師:他們找到的物體還真不少!掌聲鼓勵。由於時間關係,後面小組主要補充與前面不同的新發現。

  6、生③彙報。

  7、師:太棒了!還有嗎?

  8、生繼續彙報。

  二)、討論:土壤中有什麼?

  1、師:土壤中有蚯蚓、蝸牛、螞蟻、蟋蟀等小動物說明了什麼?

  2、師:它們在土壤中幹什麼?(各小組充分討論,師巡視指導,便於彙報交流。)

  3、學生彙報,教師板書整理。(師:在學生彙報時歸類、合併、整理後板書)

  生1:遊戲、尋找食物

  生2:……

  生3:……

  ……

  4、師生小結:土壤是許多有生命的物體的家園,它們在愉快的生活,像我們小朋友一樣快樂的成長。

  (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放飛學生心中的夢想!教師在此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以鞏固上學期《我眼裡的生命世界》教學)

  師:我們在土壤中還發現蠶豆、菜葉、草根等說明了什麼?

  生彙報

  師:我們還在土壤中發現了什麼?我們在土壤中發現電池、塑膠、瓶蓋、磚塊等物體說明了什麼?

  生彙報

  (土壤媽媽的懷裡多了許多原本不在的東西,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周圍的土壤環境或多或少的已經被破壞了,讓學生意識到應該從我做起,保護土壤環境)

  5、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感受,又有什麼想法嗎?

  6、生彙報。

  7、師:土壤世界孕育著許多的小生命同時有給我們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土壤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卻很大、很大;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從……到……,世界上億萬個生命在,在她溫暖的懷抱里長大!”,這是一首沒有寫完的詩,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模仿上面的兩段詩句繼續往下寫。

  8、生續寫小詩,教師巡視。

  9、展示寫得較好的小詩,並朗讀小詩。

  10、師:寫得多美啊!……這就是我們周圍的土壤。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們周圍的土壤》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的第一課。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其中一個就是透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同學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個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同學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主要是引導同學觀察土壤裡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親近土壤;透過給土壤裡的東西分類,讓同學學會記錄觀察結果,發現問題而考慮。同學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對土壤的無意接觸,所有的土壤知識是無意感知的,無序的。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觸土壤這一物質環境的內容,從討論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開始,著手研究土壤,嘗試著利用自身的感官來觀察、體驗土壤環境,藉助一些實驗器材進行觀察活動,並透過體驗、記錄、觀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維度地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

  下目標和設計理念:

  1、知識目標:會描述、記錄自身的觀察結果;能夠和同伴交流自身的觀察結果。

  2、能力目標: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價值目標: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著密切的關係。願意親近、探究土壤。

  設計理念:

  1、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透過各感官的活動接觸土壤來調動同學主動參與,記錄、收集,並表達與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2、以同學探究為主題。讓同學在親身經歷中形成科學素養,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生體驗,感悟而內化。

  教師準備:一桶土壤、昆蟲盒、鑷子、水、盤子、抹布、放大鏡。

  同學準備:報紙、紙巾、放大鏡、筷子

  教學重難點:透過同學各感官對土壤的感受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和其特性。培養同學對土壤的親近感。

  二、說教法。

  《小學科學新課程規範》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這是本冊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靈魂。要徹底打破“教知識”、“教書本知識”的教學觀,必需從讓同學“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體現同學的主體性。教師重在作好如何引導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識,讓同學去“牢記”,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觀。引導同學要主動不等於放縱同學;放手讓同學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圍繞即以確定的目標有序地進行教學活動,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同學的參與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對教學方法的設計有:

  1.引入課題,置疑競猜法,透過“猜”來調動全體同學。

  2、堅持興趣,吟詩展示法,透過補充課文詩句來堅持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

  3、觀察記錄、合作探究法,把同學分組到實際土壤中去觀察探究。

  4、師生同樂,填表總結法,使同學在快樂研究中總結提高。

  5、開放課堂,拓展延伸法,把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儲存在今後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實踐體驗法、觀察記錄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視的學習方法。

  1、實踐體驗法:心理學認為,兒童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透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兒童要在創設的情景和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已的智慧。科學課則更需要鼓勵兒童透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在教學活動中,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去尋找發現,用自已的感官親身體驗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裡的動物、植物們,觸控中體驗,記錄中考慮。誘導兒童發生對大自然的新奇感和親近感,形成科學習慣和對大自然的探索意識。

  2、觀察記錄法:科學探究活動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是給同學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本課的分小組進行兩次觀察記錄,並指導同學記錄時可以圖文並茂(不知名的物體用描述語言記錄),要充沛利用手邊的工具(木棍、放大鏡等),這裡不只培養了同學研究科學的習慣,還讓同學在個體觀察中發生個性發現,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創新,發生一些穩定的科學素養。

  3、表格分析與合作交流並重:對小同學來說,學習主要是感性認識和考慮,只要養成記錄填寫表格的習慣,同學對自身所記錄的資料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個性發現,就能達到小同學學習科學的目的。本課設計中讓同學利用觀察到土壤的情況記錄入表格,小組內爭論後集體總結歸納,選擇出同學的亮點推廣鼓勵,有助於小同學科學考慮和科學理想的提升。

  4、預測印證法:配合老師設定的猜想,同學最盼的就是類似成人中大獎一樣----印證結果,這樣讓課堂發生活力;而同學觀察土壤前的預測同樣讓同學發生興趣,同學急於要在活動中得到證實而努力探究,發生了個性自主和合作爭議,進而發生個性發現和探究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1、透過“猜”來引入。《新課標》提出:科學課要面向全體同學。同學對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固有一種新鮮感,當老師提著裝土的桶走進課堂卻不出示,而是讓同學猜猜桶裡有什麼,那麼同學積極參與的情緒會陡然上漲,尤其是平時表示不夠出色的同學更願抓住這種表示機會,揭開謎底就出示課題,為同學全面參與課堂打下了基礎。

  2、用“吟”來激發熱情。新課程越來越注重學科綜合,以培養同學的綜合素質。本課開篇編排的小詩就同語文課緊密地聯絡起來了。本課設計讓同學把小詩補充豐富,吟出激情。同學就能從情感上發生對土壤的熱愛和親近,堅持了學習研究土壤的熱情。

  3、用“測”來準備活動。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探究的態度,從而獲取科學知識。這裡就結合兒童日常生活經驗,讓兒童們想一想假如我們進行土壤“挖寶”活動會挖出什麼寶貝,測一測。這個過程中可能形成的爭論和問題,作好第一次記錄。這樣在活動進行中來培養同學的科學習慣的同時,引發了同學的探究慾望。

  4、把“看”“摸”“找”“比”“採”“記”來空虛課堂開放性實踐。《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的教學要用豐富多彩的親

  歷活動來空虛教學過程。活動為《科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活動應當是同學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這些活動的教學要讓同學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發明的過程。在教學中透過小組分工合作,教師指導同學的土壤探究方法。緊接著帶領各組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利用感官親身觀察感受,師生在土壤裡一起觀察,教師引導,不時地鼓勵一些典型同學,有利於同學科學理想的形成;同學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採,嘰嘰喳喳地討論並發現土壤裡的新奇,營造出和諧的活動氣氛,並作好第二次記錄。使同學間的合作基礎牢固起來,同學在實地地感知土壤,認識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同學的知識技能,培養了科學素質。

  5、透過“說”“評”來作好活動的彙報總結。新課程主張師生互動,教師要參與到同學活動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組先分別總結,再師生一起彙報,根據彙報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裡的發現填好,透過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土壤是混合物。對過程進行小組間評比,對錶示優秀的加以推廣和鼓勵,讓同學有勝利感的同時,知識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穩固。

  6、用“訂”字延續課外拓展。《新課標》提出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示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反饋等多個環節。課堂不要把同學束縛在教室這個小空間裡,也不要把上下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本節課佈置的課外作業是:給兩張研究記錄加上一個封面,與以後的記錄裝訂成冊。這樣對同學延續了課外的拓展,還順便結合美術興趣而外延,鞏固了同學探索大自然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