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研報告>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14篇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14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

  會東縣居於川滇兩省五縣一區結合部,地處攀西大裂谷生態休閒旅遊區的腹心地帶,因為歷史上區位閉塞,交通滯後,會東的發展受到了制約,頗有明珠蒙塵之感,但也正因如此而保留了它豐富的原生態旅遊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交通樞紐的逐漸完善,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已漸露崢嶸,於世人面前展現出它應有的風采。

  一、會東現有鄉村旅遊資源及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由於歷史原因,我縣旅遊資源開發相對滯後,且會東地處橫斷山脈南部褶皺山中切割地帶,絕大多數為山地,佔據會東總面積的90.87%,造就其獨特的山地旅遊資源的同時也導致了其開發難度相對較大。境內的旅遊資源星羅棋佈:螺髻山脈南延部分的魯南山威武雄邁;森林草場、石林花海和風能、光伏電場壯觀秀麗;百里金沙波瀾壯闊,擁有白鶴灘、烏東德兩大電站構成的高峽平湖景觀;老君洞清幽神秘;世界灘王老君灘濤聲陣陣,聲勢雄壯……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縣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總體特點是“風格迥異,散而不聚”,同時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我縣不僅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也有多彩的人文景觀。獨具會東特色的彝族奧索布迪服飾、傈傈族嘎且且撒勒舞、漢族的“清明宴”、端午藥膳宴、彝族火把節等民俗風情,融合於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為會東發展四季康養休閒度假旅遊及精品景區打造提供了優質的資源本底。

  為將會東豐富的特色農產品“送出去”,20xx年,縣委、縣政府與阿里巴巴合作,構建了覆蓋全縣的“萬千淘寶進農村”網路大格局。農村電商作為一種與傳統商貿並駕齊驅的新興業態,不僅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引發了新的投資熱潮,開闢了就業增收新渠道,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而且正加快成為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新力量,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原動力。而我縣獨特的地理環境及天然的亞熱帶氣候壞境造就了頗具特色的農牧產品:七彩洋芋、優質黑山羊、優質華山松、松茸、松露、老鷹茶等不一而足。且我縣人口基數達35萬之多,農村電商在我縣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將成為我縣富民增收的另一蹊徑。

  “十三五”期間,縣委、縣政府調整工作思路,把旅遊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來抓,鄉村旅遊業開始走上了發展起步階段,而農村電商也在同一時間段開始與之並駕齊驅,不難看出,兩顆新星的碰撞在所難免,如果能合理融合利用,將使其互助互進,大受裨益。

  二、旅遊資源開發及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雖然我縣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和農村電商發展具有可喜的前景,但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兩個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難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對鄉村旅遊層面理解不深,對農村電商發展後勁不足。

  長期以來的,政府一直主導的地方支柱產業是烤煙,而新興的旅遊業及電商產業產生的效益微乎其微,對縣域經濟拉動力不大。這就導致了部分部門、部分幹部短時間內對鄉村旅遊及農村電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旅遊和電商發展不能形成氣候,只是簡單的做做宣傳,不肯在上面花時間,下功夫,更有甚者,認為預期給這一投入資金大、見效慢的行業投資,還不如投入到一些在短期內能收到經濟效益的事業中去。久而久之,這兩個產業就不能得到持續有力的發展,從而制約了其發展前景。

  (二)鄉村旅遊與電商發展“各自為政”,產業層次較低,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結合。

  旅遊業應當是一個複合型能滿足遊客多層次、多樣化的旅遊需求的綜合產業。但本縣的旅遊業尤其是鄉村旅遊業基礎相當薄弱,鄉村旅遊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單一的農業旅遊乃至於農業觀光旅遊,或者是單一的景點旅遊,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而農村電商更是購進的多,出去的少,導致多數農特產不能銷出去,頗有入不敷出的感覺。細思之下,這兩者之間未建立起嚴密的聯絡,從而產生的效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鄉村旅遊更需要的是與農村電商、民族文化、科技、教育等進行多元化的融合,透過鄉村旅遊發展打響地方特色產品的名聲,用地方特色產品推動旅遊景點的知名度、美譽度。

  (三)鄉村旅遊“軟硬體”設施建設相對薄弱,電商“孤掌難鳴”。

  由於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作為剛起步的產業,一應基礎設施建設都未完善,大多數的旅遊景點還處於原生態待開發的階段,部分開發的景點設施也未完善、就位。很多地方交通梗塞,隨之帶來的垃圾處理、停車場、環保設施、廁所、遊客購物店等系列配套設施建設滯後,也就成了阻礙其充分發展的根源。農村電商所傾向的農特產等在一無品牌效應、二無地域優勢、三無堅實信譽保障基礎的情況下,也就孤掌難鳴,舉步維艱了。

  (四)旅遊和電商體系不健全,專業人才短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離不開雄厚的物質基礎,更離不開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就目前的情況看,鄉村旅遊缺乏專門的旅遊管理機構和開發機構,缺乏專業的景點開發設計人才、市場開拓統籌發展人才、旅遊經營運作人才、旅遊專案包裝及資本運作專業人才等。電商亦然,在這兩大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依託的最多的還是當地的村民,其絕大多數人未受過專門系統的培訓,他們的溝通理解能力及服務質量都不是很高,這是鄉村旅遊和電商得不到充足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政府資金投入不足,鄉村旅遊發展遲緩,電商產業鏈短板較多,不能形成合力。

  “十三五”期間,儘管我縣積極投入了開發建設資金,但是預期效果差強人意。預計投入2.5億元,完成《會東縣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完成金沙江流域龍頭景區建設,實施魯南山地質公園建設、白鶴灘亞熱帶風情鄉村旅遊區建設、兩岔河的縣城旅遊綜合體建設、大崇休閒度假核心區、沿江農業果蔬觀光農業區、沿江水岸互動休閒帶、鄉村旅遊風情小鎮、夾馬石牧場生態旅遊區等開發建設。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這點預備資金是不夠的,這一系列的旅遊資源開發,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的開發利用,更需要相應的基礎施設配套建設、人文教育建設等。反觀農村電商,其需要銷出去的產品,現階段所具備的條件還達不到外面遊客的要求標準,知名度低,不能給予買家公信力,一應的軟硬體設施還不達標,只是將一個雛形建立起來,還有待後續的資金、人才投入和政府支援。

  三、旅遊資源和農村電商有機結合發展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xx年4月24日,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鄉村旅遊與農村電商結合發展成效顯著的宜賓長寧縣“取經”。結合長寧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歷程,我縣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可以透過以下途徑發展:

  (一)因地制宜,打造旅遊景點精品,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

  根據縣域景點分佈散而多的特點,依託其獨特的地理壞境優勢,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點,同時積極開發與旅遊景點相匹配的特色農產品。合理結合傳統節日,掌控好時間節點,力爭一年四季都有景有物給旅遊觀賞、購買。如盛春時節舉辦的“金色菜花節”,讓人體驗春的活力,同時可附上由其生產的菜籽油,用以提升知名度,吸引遊客;春末“十里綠岸升炊煙,萬人空巷鬥清明”的“清明宴”,結合魯南山、夾馬石等天然踏青聖地,也能吸引很多人前往;夏日的端午藥膳宴,也能讓人體會到我縣的獨特的端午氛圍和藥膳美食……無形中,將傳統與旅遊業、電商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後續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資金投入,招商引賢,完善旅遊、電商產業鏈,補齊短板。

  旅遊和電商可以分步發展,建議先期發展完善旅遊業,由縣財政每年列入旅遊發展專項經費,並逐年增長。設立獎勵資金,推進旅遊品牌建設,引進旅遊開發、管理等專業人才。政府要降低准入門檻,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引進旅遊開發和投資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要加快完成景區、景點的公路、環保等基礎硬體施設的建設,再有能力的基礎上,鞏固提高。旅遊業起來了,遊客多了,那麼電商也就進一步打牢了基礎,後續就完善電商產業鏈,在旅遊點增設網店,嚴把農產品質量關,引進推銷型人才,逐步將旅遊和電商相融合。

  (三)加大宣傳力度,成就旅遊品牌,不斷拓寬客源市場。

  旅遊業是朝陽產業,無煙產業,是一種形象經濟,其要發展得好,不僅要有特色,更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宣傳促銷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建議以各級電視臺、報紙、網路等新聞媒體網站為促銷平臺,以景區亮點和特產為宣傳重點,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密度,打響縣域特色旅遊品牌,擴大我縣旅遊的知名度。要積極開發研製具有地域特色、能吸引遊客的小商品和工藝品,如金山江的奇石、大山的根雕藝術等,積極推出我縣的風味小吃,逐步建立起旅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旅遊體,延伸旅遊產業鏈,拓寬電商客源市場。

  (四)積極發展旅行社,強化文物管理旅遊辦對行業的管理職能,實施規範管理,提高旅遊服務水平。

  旅行社是遊客和景點的載體,在旅遊行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最用。我們要加強與省內著名旅行社和景區景點協作,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建立我縣旅遊資訊網路,開拓市場,打出品牌。旅遊管理單位要加強對旅遊景區及涉遊單位的規範和管理,加大對全縣旅遊業開發的管理。以市場經濟規律和要求為準則,衝破當前利益、部門利益的侷限,站在大旅遊、大市場的角度,切實解決旅遊業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旅遊部門要加大對全縣吃、住、行、遊、購、娛的綜合管理,營造文明、健康、有序的環境。各旅遊相關部門要緊密協作,使景區治安穩定,確保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五)持續制定和完善旅遊資源規劃和開發優惠政策,奠定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提升電商發展空間。

  在確立了“一體、一園、三區”旅遊產業格局的基礎上,要不斷以景點為依託,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活動,透過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縣開發旅遊資源。在打響旅遊品牌,拓寬客源的基礎上,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參與我縣旅遊景區的供水、道路、市政工程、交易市場、賓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實旅遊基礎,提升電商運作空間。

  旅遊業和電商業的結合發展,前景一片大好。我們要緊密團結在縣委、縣政府周圍,抓住機遇,拉動融合產業快速發展,會東這顆新星必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2

  今年3至4月,常委會組成了以李桂珍為組長的調研組,採取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等形式,深入我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開展鄉村旅遊發展情況專題調研,赴我區恭城縣和浙江省桐廬縣、安吉縣學習考察有關鄉村旅遊發展的先進經驗。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梧州市鄉村旅遊發展主要情況

  近年來,梧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遊工作,分別出臺了相應的財稅、土地、投融資政策,扶持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農村產業多元化逐步形成,較好地促進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一)鄉村旅遊初具規模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1個(蒙山縣)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個(石表山景區);廣西生態旅遊示範景區1家(石表山景區);廣西星級鄉村旅遊區9家;廣西星級農家樂32家;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5家;廣西森林人家2家。其中:有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2家、四星級鄉村旅遊區4家,五星級農家樂1家,四星級農家樂10家。全市鄉村旅遊年營業額6750多萬元,直接帶動就業6815人,間接帶動就業2536人,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二)鄉村旅遊集聚區逐步形成

  梧州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結合扶貧攻堅戰的開展,明確鄉村旅遊發展的定位,合理佈局,加大投入,分類指導,促進鄉村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科學引導鄉村旅遊向縱深發展。透過開展美麗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扶貧攻堅戰等一系列活動,加大了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有效地促進了旅遊產業與鄉村相關產業的有機融合,為鄉村旅遊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和條件,逐步形成了蒙山鎮髙堆村、梨埠鎮沙地村、糯垌鎮古河村、天平鎮新馬村、倒水鎮三貴村、龍圩鎮念村等鄉村旅遊集聚區。

  其中:蒙山鎮高堆村有四星級農家樂2家,二星級農家樂1家,5公里範圍內還有廣西五星級農家樂1家,四星級農家樂3家,而且鄰近永安王城國家4A級旅遊景區;蒼梧縣梨埠鎮沙地村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模式,帶動經濟發展,該村的仙蹟桃花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為我市鄉村旅遊區的示範點;岑溪市糯垌鎮古河村依託良好的區位條件和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以農業休閒、鄉村度假、養生康體、休閒娛樂等為主體功能的生態鄉村旅遊區;藤縣天平鎮新馬村有明督師袁公袁崇煥故里紀念碑等,1988年北京商戰旅遊單位,把新馬村選入中國旅遊風景名勝大典長洲區倒水鎮三貴村依託碧浪灣建設鄉村旅遊專案,帶動貧困人口就業;龍圩區龍圩鎮念村依託蒼海旅遊度假區的建設,逐步實現旅遊脫貧。

  (三)品牌打造初顯效應

  梧州市湧現出了一批特色鮮明、初具規模、影響較大的鄉村旅遊點和特色旅遊名村(鎮),如長坪水韻瑤寨鄉村旅遊區、道家村鄉村旅遊區、仙蹟桃花島鄉村旅遊區、萬聖和漁家樂等為廣大遊客所熟知。以特色鄉村旅遊點為吸引物,以城市為依託,以旅遊大通道為紐帶,形成了生態鄉村民俗遊、漁家風情遊、長壽養生遊、古鎮古村休閒觀光遊等特色精品線路。鄉村旅遊不僅創出了特色,而且發揮了品牌的市場效應。

  藤縣道家村原為貧困村,20xx年,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石表山景區進村投資建設鄉村旅遊區,修建十多幢農家客棧,建設影視文化區,建設廉政教育基地、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挖掘孝文化、廉政文化策劃旅遊體驗專案。透過政府的扶持和石表山景區的帶動,於20xx年成功建立梧州市第一家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蒙山縣長坪鄉充分利用長坪村的獨特民俗風情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招商引資建設天鵝湖賓館,鼓勵當地大學生返鄉就業。透過兩年多的建設打造,於20xx年成功建立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蒼梧縣沙堤村仙蹟桃花島鄉村旅遊區建設運營主體為農民合作社,村民以資金或土地折算入股,統一經營管理,獲利分紅。這個經營模式有效整合鄉村土地資源,長遠規劃發展鄉村旅遊,提升村民參與積極性。20xx年春節期間,仙蹟桃花島共接待遊客5.46萬人,營業收入達35萬元。

  二、梧州市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市人民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我市鄉村旅遊業有了較大發展,但是,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整體推進不力,發展效果還不夠理想,在促進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特色不鮮明

  從近兩年的鄉村旅遊等級評定工作中可以瞭解到,很多鄉村旅遊企業沒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特色旅遊體驗專案策劃欠缺。鄉村旅遊靈魂農(農業)、俗(民俗)、情(風情)、趣(趣味)、真(自然)沒有做出來,吸引力不足、生命力不強。我市的貧困村也存在特色旅遊資源不足,旅遊開發乏力的問題。

  (二)發展模式滯後

  我市鄉村旅遊點大部分以餐館、養殖小戶自發經營為主,沒有長遠的發展目標,也沒有很好地整合周邊農民資源,導致鄉村旅遊點建設規模小、發展緩慢、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薄弱。我市各部門的扶貧資金沒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分散幫扶、專案分散建設,沒能形成合力。

  (三)基礎設施薄弱

  我市鄉村旅遊交通條件差,鄉村旅遊重點村進村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汙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大部分鄉村旅遊點沒有公共交通到達,鄉村旅遊業損失了一大部分沒有車的消費群體,造成周末集中出行的現象,週一至週五冷冷清清,週末停車場不夠用的尷尬現象。

  (四)經營水平不高

  鄉村旅遊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以本地及周邊村民為主,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整體素質偏低,經營管理水平和旅遊服務質量不高;從全市層面來看,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素質的鄉村旅遊企業管理人才和優秀旅遊服務人員十分缺乏,鄉村旅遊產品開發、營銷推廣人才嚴重不足。

  三、推進鄉村旅遊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規劃,推進向產業化發展程序。

  我市人民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鄉村旅遊業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扶貧攻堅戰的推進,對我市鄉村旅遊資源進行排查摸底,制訂鄉村旅遊長遠發展規劃,把鄉村旅遊作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整合資源,統籌推進,根除鄉村旅遊業發展各自為政、分散經營、推進不力的弊端,市、縣、鄉三級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推進鄉村旅遊向產業化發展,確保鄉村旅遊業健康穩步發展。

  (二)政府主導,形成廣泛參與發展格局。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推動鄉村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主導作用,重點選擇一些鄉村旅遊、人文、民族、民俗的優勢資源,向社會和企業推介,充分利用好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農民參與的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在這方面,浙江省桐廬縣、安吉縣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桐廬縣、安吉縣政府把一些古建築、民俗的優勢鄉村旅遊資源向社會和企業推介,吸引企業資金整體購買這些古建築、民俗的優勢鄉村旅遊資源,政府明確古建築、民俗的保護要求,確定企業開展古建築、民俗鄉村旅遊專案建設方向,企業完成專案建設後,原古建築、民俗的農民作為企業員工,參與經營,使鄉村旅遊業成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曾在去年召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江南水鄉烏鎮就是這一發展模式的典範。

  (三)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影響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如蒙山縣長坪鄉水韻瑤寨鄉村旅遊區的道路,山高路窄彎多,使一些旅客望而卻步;藤縣石表山景區道路達不到二級路的標準等,都嚴重製約了鄉村旅遊的發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整合資金,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我區的恭城縣和浙江省的桐盧縣、安吉縣都有很好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鑑,他們把有限的資金整合後向鄉村旅遊重點專案傾斜,以點帶面,逐步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道路建設方面,鄉村旅遊道路多為地方管轄,單靠我們本級財政投入,財力有限,難以取得根本改善。我市有關部門要大力爭取上級資金支援,推進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為了促進旅遊業發展,設立了旅遊發展基金,在開展扶貧攻堅戰中,也有一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一定要大力爭取,與我們本級資金配套,加大投入,為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夯實基礎。

  (四)依託資源,打造鄉村旅遊優勢品牌。

  要充分利用好我市農業基礎好、優質農副產品眾多的優勢,自然、生態、山水等鄉村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充分體現本地鄉土特色,打造鄉村旅遊優勢品牌。各縣(市、區)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顯著特色的景區景點,做好發展規劃,設計好鄉村旅遊線路,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把優質旅遊線路串聯起來,形成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進特色旅遊名縣、名鎮、名村建設,打造鄉村旅遊優勢品牌,使鄉村旅遊真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如蒙山縣是中國長壽之鄉、中國中老年養生基地、全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等,優勢鄉村旅遊資源豐富,20xx年7月蒙山縣被列入20個建立廣西特色旅遊名縣以來,做好特色文章,逐步打造出長壽養生、歷史文化、武俠文化、農業觀光等特色旅遊品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穩步推進,20xx年接待遊客約8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約8億元。

  (五)強化服務,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充分利用好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市場宣傳推廣,提高我市鄉村旅遊的市場認知度,廣泛吸引遊客。加強鄉村旅遊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做好鄉村旅遊營銷的指導和協調工作,提升鄉村旅遊管理水平,引導遊客從食宿、觀光向休閒、度假轉變,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服務和引導。如浙江省安吉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服務和引導,建築設計部門根據本地特點,為農民做好幾十種類型的房屋設計,每當農民建房時,都為農民提供無償設計,經過多年的引導和服務,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鮮明、整齊劃一的新農村村落,對遊客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夠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3

  為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內涵,轉變農業發展模式,適應鄉村旅遊市場的需求,xx鎮深入挖掘整合鎮域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以“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理念為指導,科學規劃和漸次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區的休閒農業和鄉村黃金旅遊景區。

  一、主要做法及進展情況

  (一)高起點規劃。定位於黃河三角洲旅遊圈中集生態高效、休閒觀光、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知名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景區,依據我鎮東臨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北承東營區六戶鎮生態觀光旅遊區,南接孫武湖度假區的實際,依託顯著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我鎮聘請了青島同創設計院和東營新匯設計公司實地調研、充分論證,制定我鎮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規劃,細化20xx年重點建設工程,做到了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建設與全鎮新農村建設、小城鎮發展規劃的有機結合。

  我鎮休閒觀光工程建設重點圍繞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南部、長10公里的溢洪河觀光路打造溢洪河農業生態休閒觀光旅遊專案。綜合分析觀光路各功能分割槽的資源差異,因地制宜,在觀光路西側規劃迎賓景門入口區,在入口處設定景門和“五穀豐登”小型廣場;利用唐王東征典故,突出地方歷史文化,規劃唐王擷果採摘區,主要包括萬畝冬棗採摘園和千畝蘋果採摘園兩個採摘園區;依託我鎮“賽夷”水產品品牌,發揮水產資源優勢,規劃建設王道養殖垂釣區和清怡湖水上休閒區,即賽夷垂釣休閒區;在濟青河王道閘處,經營農家特色小吃,規劃建設田園牧歌餐飲區;在田園牧歌餐飲區附近打造一個民俗特色村,規劃“私屬菜園”,建設農耕勞作體驗區;在觀光路適當地段建設文化長廊,打造xx人文展示區共六大景區。

  該專案計劃總投資2844.9萬元,主要透過社會集資、大戶承包、銀行貸款、上級財政扶持等渠道籌措資金,計劃3-5年建設完成,今年3月份開始已投入200餘萬元,全面啟動觀光專案的建設。專案建成後將產生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對我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

  (二)高標準建設。按照“科學規劃、高點定標、一步到位”的思路,決不搞低水平重複建設。溢洪河觀光路在沿路北側60米、南側50米建成速生林帶的基礎上,以“三網綠化”為契機,在觀光路兩側新植樹木2.9萬株,種植蜀葵2.5萬米,並及時加強後期管護,進一步增強了綠化效果,優化了專案區環境。迎賓景門入口區管理房已完成主體工程,位於景門入口區南側佔地90畝、集休閒、娛樂、餐飲於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專案已完成規劃設計,近期簽訂合同並開工建設。唐王擷果採摘區(萬畝冬棗採摘園和千畝蘋果採摘園)已具雛形,年內主要任務是提升採摘園周邊環境,與孫子文化節同期舉辦第三屆冬棗採摘節。在鞏固原有冬棗採摘園的基礎上,新發展冬棗大棚5個,大棚冬棗面積達到30畝,同時加大冬棗技術管理力度;對千畝蘋果園採摘路進行了拓寬和整平改造,道路兩側進行綠化,園內新配套建設建築物15座,改建園區內管護房10座,全面優化了採摘環境。賽夷垂釣休閒規劃區,多次聯絡亞東星海水產品開發公司、鑫馬遠洋捕撈公司等鎮域內海產品經營企業,王道養殖區內黃河口甲魚養殖專案已基本確定,正在進行規劃設計,為建成“賽夷”海產品經營園創造了條件;清怡湖水上休閒區周邊環境提升工作正在籌劃之中。田園牧歌餐飲區就引進特色餐飲專案多渠道進行了聯絡。農耕勞作體驗區和xx人文展示區正在細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進。一是成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我鎮高度重視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堅持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抽調農業辦、新型社群辦工作人員組成專門的辦公室,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密切配合。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靈活性,成立了xx鎮生態觀光旅遊開發公司,負責制定我鎮旅遊業發展規劃和旅遊專案的策劃、包裝和對外宣傳工作,承接專案招商和推進。二是廣泛宣傳,多渠道招商引資。我鎮生態休閒觀光專案採用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為做活我鎮觀光專案的開發建設,擴大專案區的知名度,吸引企業前來投資,我鎮在縣人民政府網、《廣饒大眾》、《xx時報》等多種媒體釋出招商資訊;同時,縣旅遊局將我鎮生態休閒觀光專案編入《山東省廣饒縣旅遊專案投資指南》,納入了全縣旅遊發展規劃框架內。我鎮在廣青路、青墾路十字路口處,安裝了冬棗採摘園和休閒觀光工程景區旅遊指示牌;籌備舉辦了休閒觀光專案洽談會,就有關專案引進和市場開發進行推介和引進。

  二、困難和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渠道不暢。我鎮休閒觀光工程投資巨大,單靠政府的財政投入遠遠不夠,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企業或個體前來投資興建,但由於我鎮發展觀光旅遊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外知名度不夠,前來投資的企業或個體尚未形成規模,導致我鎮休閒觀光工程興建程序緩慢。

  二是佈局分散,尚未形成規模。受農村土地分散、小規模經營方式的制約,我鎮的觀光農業專案總體規模狹小,尚未形成參觀、購物、旅遊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體系。根據國外的經驗,農業觀光旅遊區在半徑為29.5公里的區域內才可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目前我鎮休閒觀光農業區的面積小於這個數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場相對狹小的局面。

  三是旅遊景區市場季節波動性

  較大。由於我鎮現有資源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淡旺季反差明顯。在旺季,會由於遊客太過集中,帶來設施容量、環境容量上的壓力;在淡季,遊客稀少,將造成大量資源和設施的閒置、浪費,使經濟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棗、蘋果採摘園在夏秋季掛果期間,遊人過度集中,對環境壓力較大,而在冬季則門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對策與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鎮休閒觀光工程。除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渠道進行宣傳外,建議由各級主管旅遊部門給予具體指導,幫助策劃包裝和宣傳推介,在更高層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們還將更新鎮域內顯要位置的大型廣告宣傳牌,更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內容,吸引更多商家前來投資建設。同時,希望各級主管部門能夠在加強業務指導的基礎上,幫助積極爭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會入股,彌補投資不足的突出問題。

  二是繼續搞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綜合比較外地休閒觀光農業經營模式,結合我鎮實際,繼續搞好專案區道路、綠化、保潔、照明等基礎性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構築起針對東營東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總體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務載體,以更好的外部環境和更人性化的優質服務,不斷拓展專案的內涵與外延,從客流量上進一步促進物流和資金流。同時,透過招商引資,利用大專案建設進一步吸引外部投資,努力形成專案聚集效應,不斷加大開發力度並擴大鄉村遊半徑。

  三是豐富旅遊內涵,延伸旅遊旺季。針對冬棗、蘋果採摘園旅遊旺季時間短、果農受益相對有限的弊端,我鎮在現有冬棗採摘園的基礎上,基本形成了冬暖式大棚、普通大棚和大田冬棗三種種植模式,形成了早熟、正熟和晚熟的梯次採摘鏈條,大大延長了採摘期;千畝蘋果園在現有國光、紅富士等品種基礎上,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不同品種成熟期銜接,延伸採摘旺季。同時,我鎮的休閒觀光農業專案在滿足遊客觀光、遊覽、採摘、購物、農耕體驗、休閒、度假等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要注重深入挖掘外延專案,如特色文化習俗、歷史特色建築、手工藝品等,走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的道路。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4

  近年來,大新縣雷平鎮安平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特色文化資源,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特色鄉村旅遊發展新路子。為進一步促進雷平鎮鄉村旅遊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雷平鎮組織調研組就鄉村旅遊發展情況,深入安平景區進行實地調研。

  一、安平村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近年來,安平村依託黑水河獨特自然風光,巧借安平國際旅遊度假村專案落戶本地的機遇,借力電視劇《花千骨》取景地之一的影響力,加大宣傳力度,大力發展水上觀光旅遊、“農家樂”、農產品採購等鄉村旅遊休閒專案,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帶動了全村經濟發展。截至今年8月,安平村黑水河沿岸群眾發展大大小小特色“農家樂”18家,水上游覽觀光船隻51艘(旅遊局執法船1艘,駱越田園農家樂汽油船5艘,群眾自建簡易柴油船45艘),建有大大小小靠岸碼頭16座,遊覽觀光涼亭1個,島上瞭望塔2座。其中“農家樂”以駱越田園自駕營地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最為有當地民俗特色,其餘均為群眾以自建房開辦或搭建鐵皮棚經營農家菜,主要集中在安平村譚站屯和黑水安平河段沿河岸邊上。“農家樂”和水上船隻遊覽觀光等專案均為當地沿河兩岸群眾以家庭式自主經營或以多戶入股、全屯集資共建等方式經營發展,全屯集資共建最具代表性的為安平村百辣屯和科度屯,計劃透過全屯群眾集資入股的形式自主美化綠化屯內環境(現正施工建設),以發展特色“農家樂”、娛樂休閒和水上游覽等專案創收分紅。前來安平遊覽觀光的遊客主要集中在雙休日和節假日,以家庭遊客和散客為主,現已逐步與旅行社對接,接待中小型旅遊團,據不完全統計,安平景區年接待鄉村旅遊遊客量達30000多人次,並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安平村鄉村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美麗鄉村建設專案的不斷投入,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鄉村旅遊業也逐漸成為安平村的重要產業,在推進鄉村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進安平村鄉村旅遊開發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滯後,盲目開發現象較嚴重。由於宣傳力度不夠,安平景區的旅遊開發狀況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景區涉及到的村屯建設仍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態保護和規劃設計方案。部分群眾受經濟利益驅動,大肆搶佔黑水河沿岸耕地,破壞黑水河沿岸植被和奇石等自然景觀,違規建房和非法經營農家樂現象較嚴重,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二)農家樂開辦無規劃,經營服務檔次低。農家樂發展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缺乏統一管理、規劃、營銷,開辦農家樂的農戶依個人主觀意願,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絕大部分在黑水河沿河邊上建設,容易造成水質汙染,且開辦者大多手續不全,證照不齊,廚房、就餐廳、廁所等配套設施相對比較簡陋,均為綠色鐵皮棚搭建,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市場觀念、全域性觀念不強,服務質量不高。

  (三)資金投入不足,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滯後。突出表現在道路建設、規範的旅遊引導標識系統、公共廁所、環境衛生等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還很不完善。道路建設等級低,徒步休閒遊區的小徑小道仍是泥土路,缺乏特色設計;遊覽景區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旅遊標識系統不全,缺乏規範的引導標示和指示牌;景區內沒有公共廁所,且景區環境髒、亂、差現象和河面垃圾仍隨處可見,雖然“農家樂”經營業主已經注意周邊環境衛生的改善,但一些沒有從事鄉村旅遊的農戶仍然維持原有的生活陋習,環境保護的意識仍然較低。

  (四)產業規模小、檔次低,缺乏內涵和特色。遊玩的專案功能和內容單一。多數農家樂經營者對鄉村旅遊的內涵、本質歸屬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到安平旅遊的遊客大多隻能坐遊船觀光、燒烤、玩牌和聊天等,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不明顯,遊客逗留時間短,重遊率較低。

  (五)安全隱患較大,大多數船隻駕駛員為無證駕駛。農家樂所使用的船隻大多為改裝自造柴油船隻,多數駕駛員未經專業機構培訓而駕駛船隻,安全行船的'係數明顯較低,安全隱患較大,同時部分旅遊船隻上未配備安全救生衣。

  (六)乘坐遊船價格不一,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在整個遊船行業中,缺乏統一的價格定位,遊客往往選擇報價較為便宜的船隻進行遊船觀光,這樣會造成各船主為了攬客而惡意降低遊船價格,擾亂市場價格。

  三、安平村鄉村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工作的建議

  (一)政府做好引導工作,健全管理體制。對安平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範與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保護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鄉村旅遊資源,避免對生態環境和景觀開發性的破壞。

  (二)科學規劃,整體發展。現規劃建設“廣西大新安平國際旅遊度假區”,將其納入中越跨境旅遊合作範疇,與附近相鄰的“大新德天瀑布”、“明仕田園”旅遊景區優勢互補,強強合作,打造以德天瀑布為前沿、明仕田園為重要延伸景區、安平度假區為境內外遊客中心遊覽地與中心休閒目的地。

  (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增強遊客參與性。依託黑水河獨特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挖掘安平土司文化內涵和駱越文化等濃郁的壯族特色,傳承餈粑、粽子、五色糯米飯和壯鄉米酒等壯鄉美食,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安平特色的產品,增強旅遊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爭取專案建設,加大對安平村道路硬化、垃圾處理、汙水排放、公共廁所等方面投入,不斷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將安平村打造成一個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乾淨整潔的宜居宜遊生態名村。

  (五)加大安全隱患排查力度。安監局等政府部門要不定期對遊船進行安全隱患排查,重點查處無證駕駛、船上急救物資備用情況。同時要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定期對船主進行安全行船培訓。

  (六)規範集體經營。透過引進外商投資成立公司,或以合作社模式經營,統一規範,統一開發,統一價格,形成一個多專案產業開發專案,集旅遊、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增大景區旅遊價值,吸引更多遊客,促進全村乃至全鎮旅遊經濟發展,為增加經濟收入添磚加瓦。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5

  近年鄉村旅遊不斷升溫,悠久的農耕文明,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反樸歸真、迴歸自然的旅遊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在新農村建設中,福泉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隨著旅遊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迴歸自然、體驗鄉村”的旅遊觀念被更多的人所瞭解和接受,同時“鄉村旅遊”也成為更多旅遊者選擇的一個旅遊市場。一些特色的鄉村旅遊景點也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的發展起來,果園休閒、務農旅遊、鄉村體驗等等一系列鄉村概念的旅遊專案在為旅遊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成為福泉旅遊市場中的一個亮點。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市旅遊事業不斷髮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

  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市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農村風光,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蹟,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福泉的鄉村旅遊這幾年正穩步發展。

  2、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佈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很多遊客,在目前旅遊意識比較滯後的背景下。出現了隨大流的旅遊趨勢,尤其是節假日、“黃金週”。景點“人滿為患”,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

  3、為振興農村經濟開闢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遊、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鍊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市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市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臵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市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如黃絲江邊布依寨、雙谷全國農業觀光示範點等。

  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主要表現為各地節慶、習俗等方面的差別:每年鬥雞、鬥牛比賽、6.24民族活動、殺魚節等。

  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併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三、發展鄉村旅遊業存在的問題

  我市發展鄉村旅遊已有一定基礎,但目前我市的鄉村遊產品規模並不大,而且尚處於補充地位,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政府還需要在規劃、產品組織、市場營銷、資金投入等方面進行規範、引導和支援。同時,發展旅遊的鄉村,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與城市生活區別開,從而保持其吸引力。

  1、鄉村旅遊缺乏領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缺乏宏觀指導,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

  2、鄉村旅遊資源雖有良好基礎,但在大部分縣市還缺乏一個整體的科學規劃。

  3、鄉村旅遊資源與當地鄉村經濟建設的關係,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發展鄉村旅遊業必需同時發展旅遊交通,旅遊賓館、旅遊餐廳、旅遊通訊以及解決水、電供應等。

  4、鄉村旅遊業政策尚未配套。如保護政策、鼓勵外商投資開發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等。

  5、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最佳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四、開發我市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有特色的鄉村旅遊。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

  2、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設施。目前,我市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

  3、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專案。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

  4、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

  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莊園式的旅舍,為遊客提供比較乾淨、衛生的住宿。

  5、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重視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產品的開發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旅遊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汙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遊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同時由於現代耕作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古老的農具、耕作方式已成為鳳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將會使鄉村旅遊資源逐漸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遊業是改革開放以後全面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鄉村旅遊業則是廣大農民群眾以旅遊業為依託,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好辦法。對我市扶貧工作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我市鄉村旅遊,潛力是巨大的,意義是深遠的。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6

  一、村旅遊發展的優勢、現狀

  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突出優勢,同時,受各種因素制約,旅遊發展還沒有進入正軌:

  (一)優勢突出,開發潛力巨大

  1、優越的地理條件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村境內有長湘公路和京珠高速經過,距離星沙也僅有四十分鐘車程,有比較優越的區位優勢。

  2、良好的生態植被,宜人的環境氣候是發展鄉村旅遊的有利條件。我村重巒聳翠、綠樹成蔭。最高主峰海拔509米,立體氣候明顯。典型的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既無嚴寒,又無酷暑。90%的森林覆蓋率,是最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長的地方。良好的生態和宜人的氣候環境為我們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3、豐富的旅遊資源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巨大潛力。遠近聞名,得益於其有古老的“影珠”、“隱朱”傳說、有白果樹、九馬咀、九間房、穿石巖、吊龍坡、小天池等自然景觀、還有抗日戰爭遺址等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我們發展鄉村旅遊的巨大潛力。原始的自然風貌迷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奇異誘人,真實的歷史文化教育人,都是極好的鄉村旅遊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將為我村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無限的商機。

  (二)鄉村旅遊勢頭良好,創收空白

  鄉村旅遊是伴隨著人民小康生活的到來而應運而生,沐浴著農村改革的春風春雨而茁壯成長的朝陽事業。其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因人成事、因勢利導的特點使很多人愛上了鄉村遊,以滿足城裡人迴歸田園、懷舊、體驗、學習的種種需求。據初略統計,每年來旅遊觀光的遊客超過1萬,可惜的是因為沒有旅遊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服務,這些遊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在本地消費,創收幾乎為零。

  (三)政策支援,前景廣闊

  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看,發展鄉村旅遊都體現構建和諧社會、兩型社會的內涵,符合科學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兩河流域”治理的目標。幾年來,先後制定了《中長期旅遊發展規劃》、《紅色旅遊發展規劃》、《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旅遊局五年旅遊發展規劃》等全縣性旅遊規劃,都把納入了紅色旅遊線路和等級景區建設的規劃,前景廣闊。

  二、鄉村旅遊發展的目標與定位

  如前所述,完全有條件依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形象鮮明、風貌獨特、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鄉村旅遊強區。筆者認為,我村鄉村旅遊總的定位是建成長沙、星沙的後花園。這個總的定位又可分為四個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對城市人最具吸引力的觀光旅遊基地、休閒度假勝地、避暑重地、文化教育聖地:

  (一)觀光旅遊基地

  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風景名勝、亭臺廟宇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宗教信仰。

  (二)休閒度假勝地

  依託交通要道、風景名勝、河壩水庫、森林草場等生態良好、環境宜人的地方,建設一批度假村、休閒山莊和農家樂。形成對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人群、不同年齡物件消費群體的規模不同、檔次不等的休閒度假場所。其中重點是環境的建設、特色的出新和服務的提升,給人以生態良好、環境優雅、獨具特色的飲食起居環境,安全衛生、細緻如微、熱情周到生活與出行服務,不僅能留住遊客,還要能吸引回頭客,甚至能成為他們定期或長期休閒度假的場所,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三)避暑重地

  要利用高海拔山區氣候宜人的特點,建設避暑重地。根據不同的資源開發各具特色的消夏專案,如修建森林木屋、湖邊草房、巖洞居室、竹林小院、水邊吊腳樓、林間別墅等度夏的場所;配套開發一些適合夏季的體育健身與遊樂的專案,如湖庫垂釣、游泳、林間遊戲、散步等;還可為一些人士提供諸如網上辦公、交易、科研、藝術創作的條件,為殘疾和康復病人提供療養、康復治療的條件,使他們都能較長時期的住下來,輕鬆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四)文化教育聖地

  依託抗日戰爭遺址,打造出歷史文化教育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輔助戰爭影像、歷史書籍、圖片、虛擬戰爭等內容,寓教於樂,樂中有學。也可以利用原始鄉村的特點與城裡遊客開展一對一家庭、孩子的互幫體驗生活活動。

  三、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我們認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應當堅持四項原則,採取四項策略

  (一)堅持四項原則

  1、突出鄉土特色的原則。對於都市人群來說,鄉村旅遊就在於鄉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鄉村的特有的“土”味和“原”味,也要保持鄉村旅遊資源的原汁原味。

  2、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要遵循保護性的開發原則。開發是目的,保護是前提。必須要保護好鄉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和農耕民俗等鄉村文化資源。要維護好當地的生態資源,防止人為的破壞和汙染。

  3、自然美與人工美相協調的原則。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風景的基礎上進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機的結合起來,協調二者的發展,使其變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遊覽標誌標牌的設定等,都要既考慮服務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慮與鄉村景觀協調,使之具有濃郁鄉村特色。

  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既要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注意投入、產出的測算和經營管理,也要注意社會效益,要考慮旅遊者的身心健康和獲得更多的知識;既要考察接待人數、旅遊收入等經濟指標,又要考察基礎設施改善、民間文化的發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社會指標,做到兩個效益的雙豐收。

  (二)採取四項策略

  1、科學編制規劃,合理開發資源。要把鄉村旅遊納入農村產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以謀劃。要在對鄉村旅遊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制訂出鄉村旅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近期發展規劃。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作出計劃安排,對旅遊資源的利用進行統籌協調,對旅遊產品的開發進行細緻謀劃,對旅遊景點和接待點進行合理的佈局,對旅遊風貌的設計加以規範。在規劃的引領下,合理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等資源,穩步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閒度假型、教育型型和風味型農家樂。

  2、藉助各方力量,外引內聯開發。發展鄉村旅遊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問題。首先,政府要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移民資金、專案資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資金,用於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各金融部門要大力支援,給鄉村旅遊的各種專案發放更多的就業創業貸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資,以一些大專案吸引城市資本和工業資本投向鄉村旅遊的開發。與此同時,要充分調市民和農民的主體積極性,以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透過以專案換土地、土地作價或土地使用權為籌資方式,採用股份制開發等形式吸引外部資金。此外,還可以讓村民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資,以勞動力轉化為股份等形式,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

  3、重大專案帶動,輻射引導發展。鄉村旅遊發展應當堅持“大專案、大投入、大營銷”的戰略。要利用大專案擴大影響,發揮它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大批中小專案和鄉村旅遊整體發展。

  4、加強宣傳推介,實施品牌營銷。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現代傳媒,藉助旅行社等中介機構,以交通便捷、消費低廉、綠色健康、田園風光、農家美食、抗戰遺址、週末休閒、迴歸自然等等為賣點對外營銷,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7

  思考之一:系統認識xx鄉村旅遊發展的基礎

  1、鄉村旅遊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消費形式。鄉村旅遊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城市居民。

  2、xx鄉村旅遊資源豐富。按照國家分類標準,xx旅遊度假區的鄉村旅遊資源涵蓋了地理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物、建築與設施和人文活動6個主類、14個亞類、24個基本型別和48個資源單體。

  3、xx發展鄉村旅遊的兩個遊客資源。一是本地客源。擁有60萬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區周邊,離城市中心不過20公里路程,同時,以鄉村旅遊景區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內,覆蓋了約200萬城鎮人口。二是外地客源。xx作為xx旅遊業的龍頭,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閒度假旅遊的龍頭而努力。

  4、發展鄉村旅遊既能拓展xx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更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助於解決“三農”問題。

  5、發展xx鄉村旅遊有待解決的四個基本問題:一是對鄉村旅遊內涵的認識有待提高;二是對鄉村旅遊資源的認識有待拓寬;三是對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四是對鄉村旅遊的系統開發思路還有待進一步確立 。

  思考之二:xx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思路

  1、樹立“科學保護即開發”的鄉村旅遊開發理念。

  2、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發展鄉村旅遊的目的。

  3、政府主導整體規劃xx鄉村旅遊發展戰略是首要工作。

  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贏的合作開發經營模式。

  思考之三:發展xx鄉村旅遊必須的配套措施

  1、培育人才,提升素質,夯實xx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一,開展村民環保素養和文明素養培訓,改善村民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農民;

  第二,開展旅遊經營管理職業道德與基本常識培訓,造就一批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的鄉村旅遊經營人才,進而扶持一批經營信用好、經營效益高、經濟實力強、發展後勁足的鄉村旅遊戶和企業組織;

  第三,開展新型農業技術知識培訓,促進農業生產的改良與改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收益水平。

  2、制定標準,規範管理,塑造xx鄉村旅遊良好品牌。

  一是針對xx鄉村旅遊經營開發特點,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制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並舉的科學可行、簡便易懂的xx鄉村旅遊評價標準;

  二是制定並推行xx鄉村旅遊接待證制度和鄉村旅遊經營戶的信用考評和公示制度,促進經營戶規範經營;

  三是針對鄉村旅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建設與宣傳;

  四是積極倡導與扶持鄉村旅遊協會、鄉村旅遊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制定互助合作規範和行業自律規範公約,促進鄉村旅遊經營者的自我提升與發展。五是建立由經營戶代表、遊客代表、旅行經銷商代表和專家組成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對xx鄉村旅遊發展質量進行年度評審,促進xx鄉村旅遊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進步。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8

  旅遊業作為當今發展最快、前景最廣的新興產業,集經濟、社會、生態功能於一身,不僅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硬實力的支柱產業,也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增強軟實力的重要力量,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發展旅遊業,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縣政協於20xx年11月下旬,在馮興錢副主席的率領下,就如何發揮農村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推進我縣城鄉統籌發展,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一)自然資源特色鮮明。XX縣旅遊資源獨特,境內有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濱海-玉蒼山”景區,同時還有石聚堂、燕窠硐、鯨頭等多個縣級風景區。金色沙灘、彩色島礁、山巔石海、古老村寨,構成了蒼南獨有的自然旅遊景觀。

  (二)文化資源豐富多彩。文化資源是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靈魂。XX縣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如金鄉衛城和蒲壯所城的'抗倭文化,五鳳、騰垟的茶文化,礬山的礦石冶煉文化,玉蒼山法雲寺的宗教文化,岱嶺、鳳陽、莒溪等地的畲鄉文化,朱程烈土故里、粟裕、劉英等抗日名將活動遺址的紅色文化,還有唐橋宋塔、矴步、牌坊、狀元墳、生態染坊、文物古蹟等歷史人文文化。此外民間民俗文化獨特、農耕文明體驗豐富多彩,如有太平龍、靈溪宮廟會、冥齋會、唱茶戲、拔五更、抬閣、馬燈舞等民間民俗及捉小海鮮、踏水車、織布、做豆腐、搗年糕、採摘蔬果等農耕文明體驗。

  (三)生態農村建設成效明顯。目前,我縣已建成(或已透過生態鎮現場核查)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鄉鎮5個,市級生態鄉鎮1個以及縣級以上生態村324個。特色農業發展訊速,如靈溪觀美桃湖的農業觀光園、馬站農業園區等農業基地和觀光園區建設初具規模;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蒼南翠龍茶等特色知名農產品聲名遠播;擁有中國四季柚之鄉、中國蘑菇之鄉等多張涉農“國字號”金名片。優美的環境和特色農業基地,為鄉村休閒生態遊、農業觀光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活動載體。

  (四)鄉村農家樂快速發展。近年來,我縣農家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截至到20xx年底,農家樂累計總投資規模達4280萬元,接待餐位數7840個,床位數258個。全縣已發展農家樂旅遊特色村5個,農家樂旅遊特色點72個,20xx年全縣共接待遊客50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4856萬元,遊客購物收入108萬元,直接從業人員745人。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有效的推進了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創業增收。

  雖然我縣鄉村旅遊發展勢頭良好,但還存在對開展鄉村旅遊重視不夠,缺少科學的發展規劃,農家樂佈局不合理,功能單一;對民間民俗、農耕文明、抗倭文化、畲鄉文化等旅遊產品的挖掘和開發不深;對外宣傳推介力度不夠;鄉村景點檔次不高、分佈較散、旅遊服務能力不足、經營管理欠規範、發展機制不靈活等問題,發展鄉村旅遊工作還需強力推進。

  二、大力發展我縣鄉村旅遊的幾點建議

  發展鄉村旅遊業,有利於促進地方傳統文化發展,保護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於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良好生態環境;有利於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增加山區群眾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目前,我縣的鄉村旅遊還處於發展初期,應按照科學發展理念,將政府扶持、政策引導、培訓教育和市場運作等各項舉措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推動鄉村旅遊上檔次、高效益。

  (一)加強部門協作,支援鄉村旅遊發展。

  各級鄉鎮政府應加大力度,將發展鄉村旅遊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兼顧,合理開發,加快發展。要發揮鄉鎮政府屬地管理的主導作用,加強與交通、建設、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工商、宣傳、廣電、教育、文化等部門之間的合作關係,建立鄉鎮、部門協作聯動的管理機制。

  (二)科學編制規劃,合理開發資源。

  要根據現有鄉村旅遊資源,制訂出我縣鄉村旅遊的中長期和近期發展計劃,合理佈局鄉村旅遊景點和線路,明確全縣鄉村旅遊的板塊特色、專案重點和發展目標。要引入先進的鄉村旅遊文化理念和創意,結合美麗鄉村打造、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房集聚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工作,做好我縣“國字號”涉農品牌資源文章,穩步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餚型農(漁)業旅遊產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發展格局。要選擇一些條件好,有潛力的鄉鎮和村莊,策劃好之後率先發展,以點帶面,全面突破。同時要鼓勵支援本地企業、農戶加強對鄉村旅遊商品特別是特色農產品如金鄉同春酒、本地筍乾、席草製品、海鮮產品等開發經營,不斷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增加鄉村旅遊附加值,為農民帶來實惠。

  (三)完善投入機制,拓展融資渠道。

  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完善農村配套基礎設施。要創新投融資體制,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資環境,尤其是要爭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援。應研究出臺對鄉村旅遊提供信貸支援和資金支援的機構和個人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為鄉村旅遊提供資金支援與信貸服務,以解決鄉村旅遊在發展初期和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普遍存在的資金支援不足的難題,最大限度地支援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和升級。例如,提供稅收優惠,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遊;透過財政貼息,鼓勵金融機構為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提供小額貸款或低息貸款;透過再保險、風險貼息等方式,鼓勵政策性和商業性保險機構積極開展鄉村旅遊業保險業務,幫助農戶和相關組織化解經營風險等等。

  (四)加強綜合管理,提升整體環境。

  一要依據鄉村旅遊特點制定標準,規範管理。要把蒼南實際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制定一套便於操作的“鄉村旅遊管理辦法”,用來指導、規範和幫助農家樂經營者。按照現有的“示範”標準和“星級”標準加快經營戶的提檔升級,加強對遊客權益保護,規範農家樂文明友好待客行為,以確保鄉村旅遊市場規範、有序、健康發展。

  二要加強培訓,提升綜合服務素質。要加強鄉村旅遊從業者的業務知識、旅遊知識和法律知識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接待服務水平。特別是要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一批鄉村特色景點導遊員,提升遊客對景點的內容感知度,促進對景點的宣傳和推介。

  三要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遊能夠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建設整潔、衛生、和諧、優美的旅遊環境;要做好鄉村景點間的綠道、慢行道的規劃和建設,拓寬遊玩專案,增加遊客的遊玩興趣和滯留時間;要加強環境法制建設,把鄉村旅遊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統一起來,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五)加大宣傳力度,拓展鄉村旅遊市場。

  一要多渠道推介旅遊資源。要綜合利用電視、網路及平面媒體等各種渠道,全方位的開展宣傳。要創辦鄉村旅遊節目,定期宣傳蒼南鄉村美景,積極開展“蒼南人遊蒼南”、“外地人遊蒼南”活動,進一步拓寬旅遊市場,提高蒼南在外的知名度。

  二要以舉辦節慶活動為抓手,加大鄉村旅遊營銷力度。要組織有關單位積極參加各種旅遊交易展覽會,舉辦富有地方特色的漁寮端午觀海節和沙灘音樂會、玉蒼山重陽登高節和炎亭海鮮美食節,四季柚、蕃茄、柑橘、五鳳茶葉等農產品採摘節,做到以節興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

  三要利用區位優勢,開展精品聯合,努力拓展鄉村旅遊市場。要圍繞”浙閩邊界山海生態遊“的主題,加強區域聯合,營造精品線路,繼續主動與甌南閩東二省六縣(市)合作,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創精品旅遊線。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9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遊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列舉的名勝古蹟。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願望的“迴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遊是題中應有之義。山東省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隨著旅遊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迴歸自然、體驗鄉村”的旅遊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所瞭解和接受,同時“鄉村旅遊”也成為更多旅遊者選擇的一個旅遊市場。一些特色的鄉村旅遊景點也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的發展起來,山裡人家、海邊漁家樂、務農旅遊、鄉村體驗等等一系列鄉村概念的旅遊專案在為旅遊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成為山東省旅遊市場中的一個亮點。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事業不斷髮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蹟,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山東省的鄉村旅遊這幾年發展迅速。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省有豐富的鄉村資源。一大批鄉村遊專案迅速崛起,如萊[本文轉載蕪房幹村、威海“膠東漁村”、長島的“漁家樂”等,威海西霞口、龍口南山等新農村也成為“小康之旅”的典型。山東省的農業旅遊示範點數量,在全國也位居前列。“鄉村遊”主題的提出,無疑為山東省的鄉村旅遊帶來了新的契機。

  2、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佈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很多遊客,在目前旅遊意識比較滯後的背景下。出現了隨大流的旅遊趨勢,尤其是節假日、“黃金週”。景點 “人滿為患”,出來旅遊不是 “看景”,倒是“看人”照個風景留影都比較困難。這種情況以泰山、大明湖、嶗山景點尤為突出。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青島紅島休閒漁村推出“挖蛤拾貝”活動,莒縣浮來青綠色生態旅遊區推出“江北茶鄉”觀光之旅等都比較富有吸引力,值得借鑑。【發展鄉村旅遊資源的調研報告】發展鄉村旅遊資源的調研報告。

  3、為振興農村經濟開闢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於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汙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遊、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鍊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省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省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例如青島、煙臺、威海;一望無際,勃勃生機,綠樹成蔭的平原鄉村,以菏澤、濟寧、德州為代表;另有以山地、丘陵為特徵的山村國鄉,其中臨沂就較為突出。

  2、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主要表現為各

  地節慶、習俗等方面的差別:每年9月泰山的登山節、濟南的千佛山廟會、菏澤的鬥雞、鬥羊比賽、淄博的燈會。

  3、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樸實、神奇,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我省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遊客的青睞,如濰坊楊家埠的年畫、濟南的布老虎、鄄城的魯錦工藝、魯南地區的柳編、菏澤的泥人、麵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人歡迎。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曲阜的孔府菜以“滿漢全席”為代表、博山菜、青島海鮮等,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遊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併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 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最佳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5、 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遊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遊業本身,而是“旅遊搭臺,經貿唱戲”。而我省大多數鄉村旅遊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三、開發我國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遊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遊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並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目前,我省大部分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基地。

  3、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專案。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濰坊楊家埠每年都會推出讓遊客親自制作年畫的活動,親身體驗的感覺。備受遊客尤其是韓國客人的歡迎。

  4、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

  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莊園式的旅舍,如長島的“漁家樂”就為遊客提供了比較乾淨、衛生的民房改造的“炕床”住宿。反應比較不錯。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0

  縣地處泛珠三角地區中南部,處在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黃金廊道上,位於市南面、區東北部,隸屬桂北經濟區的南部,縣人民政府則處於桂東北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3與國道321的交界處。

  旅遊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縣地處優拓區,與大旅遊圈陽朔縣僅相距40km,不僅交通便利同時旅遊資源豐富,1994年我國加大了旅遊產業的推廣力度和政策支援,到1998年我國旅遊正式進入產業化轉型階段,並從以接待為主的旅遊產業轉化為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旅遊產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穩步提升,使旅遊成為了聞名天下的重要旅遊地點,尤其是以陽朔鎮為中心不斷輻射的旅遊產業。2005年縣在旅遊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正式將旅遊提升到產業化發展階段,到2008年底,縣已基本實現了“四大旅遊景區,五大旅遊線路,六大旅遊特色”的總體發展格局。

  在深入調查瞭解的基礎上,對照縣鄉村旅遊發展情況,經過認真思考,現將縣鄉村旅遊發展有關調研情況具體報告如下:

  一、縣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縣具有秀麗的田園山水景觀、特色民居景觀、豐富的岩溶資源、濃郁的民間文化,依託這些資源開發的旅遊專案主要有田園風光遊、巖洞探險遊、攀巖登山活動、竹筏漂流及尋幽訪古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於有強烈的致富願望,縣廣大村民對發展鄉村旅遊認識超前,並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許多村民主動開辦家庭旅館飯館。但是,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縣鄉村旅遊還存在著旅遊資源整合不夠,從業人員的素質尚待進一步提高,民居建築有待進一步改善,可供遊客購買的商品比較少等問題。另外,參與性、體驗性的活動還不多。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旅遊經濟呈現“餐宿經濟”顯著特點,旅遊綜合效益尚需提高

  縣遊客結構以散客、觀光為主體。旅遊經濟呈現“餐宿經濟”特點,綜合帶動作用沒有得到顯著體現。旅遊總收人中餐飲、住宿收入比重佔絕對優勢,其他如門票、導遊、娛樂、購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遊綜合效益不高。

  (二)旅遊產品質量較低,型別較單一,體驗參與性活動專案尚需進一步開發

  縣一些飯館廚房裝置簡陋,基本消毒設施缺乏;排汙排水通道不暢;從業人員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證等。此外,民居旅遊仍停留在單純的餐飲和住宿服務上,對於挖掘民俗和利用農家生活開展的參與性專案較少,缺少“農家樂”的“幹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體驗。

  (三)規劃佈局不夠合理

  縣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佈局由於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總體情況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縣賞月路兩側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飯館、旅館。但由於鄉村旅遊具有分散性、鬆散性等特點,很多規範管理是事後管理,事前較難控制,造成縣主村一些飯館旅館在規劃佈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亂建設、亂開發在一定範圍內存在。縣目前尚有大量舊房儲存的現象,同時縣主幹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鄉村旅遊的內涵挖掘不夠深人

  縣對獨特的田園山水、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旅遊資源的培育開發不夠。縣優越的旅遊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進一步提高。

  二、縣鄉村旅遊的發展優勢

  (一)鄉村旅遊日益成為全省旅遊產業的重頭戲

  2010年到2012年,各級政府和組織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響應國家提出的“鄉村旅遊年”和融入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切人點,積極規劃景區,推出線路,培育產業龍頭典型,合力推進。雖然起步較晚,但行動迅速,很快由落後地區躍升為全國鄉村旅遊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評比推出了涉及鄉村旅遊的各類省級示範區(景點)***家,其中涉及“三農”的示範區(景點)**家。到2012年末。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整合全省各類旅遊資源,推動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較高水準、品牌獨特的鄉村旅遊線路和景區

  黑龍江省根據國家旅遊局確定的“中國鄉村旅遊年”的“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主題,將“旅遊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推出了多條鄉村遊線路,集中展示了縣眾多的農業產業、田園風光、山水森林、地質奇觀、鄉村古鎮、休閒養生、民風民俗、鄉村古蹟、農耕文化遺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風貌等獨特景觀,推出了***區旅遊區、**狩獵場、**森林動物園、**山莊、**生態湖、***農場等一大批鄉村旅遊精品。

  (三)極大的推動了全省旅遊產業的發展和宏觀經濟建設

  鄉村旅遊的發展,推進了全省的旅遊產業,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環保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遊者***萬人次,創匯***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接待國內旅遊者***萬人次,旅遊收人***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和***%;旅遊總收入實現***億元,比上年增長***%。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鄉村旅遊經濟總量估計佔全省旅遊經濟指標的***%左右。

  三、縣鄉村旅遊的發展策略

  (一)政府主導戰略,加大宣傳力度

  縣政府應將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到經濟發展的戰略層面上,將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並根據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制定整體發展規劃。同時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聯合網路、廣播以及電視等媒體,擴大縣鄉村旅遊的對外宣傳力度,此外,對縣旅遊資源進行整合,突出重點旅遊資源,並實施對旅遊周邊產業,配套產業進行引導,為旅遊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進而實現推動縣鄉村旅遊業穩步發展的目的。

  (二)發揮示範作用,推動品牌建設

  品牌塑造差異,精品鑄就品質,推動精品化戰略發展,樹立起“打造世界級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的總體發展目標,發揮鄉村旅遊示範作用,對各示範點的特色進行調查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全面打造縣旅遊示範基地,將**示範片作為縣發展的龍頭示範片,縱深推動**、**等示範片的旅遊資源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遊精品,使旅遊形象和品質得到彰顯,進而塑造起獨有的旅遊品牌。

  (三)推動特色產業,營造民俗氛圍

  是一個多民族居住地,這裡集合了壯族、漢族、苗族和瑤族等多個名族,其中壯族和瑤族只要集中於茶城、新坪、龍懷、東昌、馬嶺以及杜莫等鄉鎮,他們長時間居住於此,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和物質文化,也為縣營造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推動鄉村旅遊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本土特色旅遊專案,使田園和民族特色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透過構建茶場遊、民族園等遊園專案,重點對民俗風情遊進行開發,為遊客營造一個民風特色和鄉土氛圍濃厚的旅遊園地,讓遊客能夠在旅遊中體驗到不同於當代的特色文化,進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現。

  (四)加大資金投入,推動新農村建設

  政府應設立專門的鄉村旅遊專項資金,將其全部用到縣鄉村旅遊發展中,重點用於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專案貸款貼息和補助、鄉村宣傳促銷獎勵等上,同時給予新農村建設優先扶持,加大生態環保、水電路氣等設施建設中,將農村飲水和建設工程作為重點,透過推動休閒林場、休閒農村、綠色茶園、庭院大戶延伸、規模果園等發展,針對以農業為依託的旅遊專案應優秀安排、優先考慮。組織農民參與到鄉村旅遊服務培訓中,尤其是針對導遊、營銷、管理以及民俗文化傳承等人員應作為重點培訓物件。

  (五)結合農業發展,打造生態旅遊

  縣不僅擁有享譽國內外的“皇室貢品”芋,同時縣的生豬、馬蹄、生薑、夏橙、八角以及食用菌等均非常聞名,故應將發展的重點放到花卉、桑蠶、速豐林、中草藥等上,以“生態、綠色、體驗、休閒”為主題,真正實現生態旅遊的構建,同時將市場需求作為發展嚮導,在農村的依託下,打造一個民俗文化、自然生態、農林牧漁以及田園景觀的特色農業產業,培訓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遊點,使其真正成為推動縣旅遊發展的動力源。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1

  xx鄉距xx市區xx公里,海拔xxxx多米,年平均氣溫xx度左右,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溼潤,春來鳥語花香,夏季清風習習,秋至碩果累累,冬到冰雪交融,銀裝素裹。xx鄉地處成都xx山生態旅遊綜合功能區的核心區,是xx西旅遊環線上的一個亮點,是xx市打造旅遊強市的一顆明珠,旅遊資源潛力深厚,極具開發價值。

  一、xx鄉旅遊資源現狀

  (一)優美的自然景觀。xx山自然植被非常良好,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在xx%以上。境內景點主要有xx山風景區、xx山大峽谷、xx廟溶洞群、xx橋,更有“5、12”地震後新建的xx族群眾居住的xx山xx村和木梯xx寨。

  (二)天然避暑型氣候。xx鄉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環境優美,年平均氣溫15℃左右,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零下5℃,年降雨量1300毫升左右,無霜期240天左右,確實是夏季避暑,冬季賞雪的休閒勝地。

  (三)豐富的民族文化。全鄉有漢、xx共x個民族。全鄉xx族群眾xxx人,約佔全鄉總人口xx%。xx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婚俗、祭祀、節慶、藝術等,無不富含著異彩紛呈的人文底蘊。

  二、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規模小

  目前xx鄉村旅遊開發呈現出一種自發狀態,普遍存在著投資與經營規模小,地區分佈和組織形式零散、市場競爭秩序亂的局面。目前,在xx山有“xx妹山莊”、“夕格人家”、“xx山感恩山莊”、“xx客棧”、“青xx人家”等xx餘家農家樂開業,僅可同時接待上百人就餐和住宿。除xx、木梯村已初具規模外,xx、xx、xx村多呈“小打小鬧”的零星狀態。

  (二)內容單一,缺乏層次性

  xx的鄉村旅遊還主要停留在觀光層而上,大多數遊客都是為了避暑而來,鄉村度假、採風、民間手工藝品的製作、民俗文化研討、夏令營等內涵豐富的鄉村旅遊活動尚未展開,鄉村旅遊還停留在“休閒避暑”和“品嚐農家飯”等傳統單一的層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樣性,富含民族特色的旅遊商品稀缺。

  (三)宣傳力度小,缺乏整體策劃,尚未形成品牌

  由於xx目前的鄉村旅遊大多是農戶自發進行,缺乏整體策劃,難以在主流媒體或重要視窗進行捆綁宣傳;加上缺乏對鄉村旅遊具體專案的具體策劃,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對xx鄉村旅遊的優勢和特色知之甚少。

  思想彙報專題(四)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匱乏、現有人員素質較低

  鄉村旅遊從業旅遊的開發和管理都需要高級別的人才,需要懂旅遊、懂管理的雙重人才。當前開發鄉村旅遊的人才奇缺,加上資金的短缺,直接影響了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鄉村旅遊地的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從業人員主要是當地農戶,真正懂得旅遊開發和經營管理的人才極其缺乏。

  三、xx鄉旅遊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將政府引導與群眾主動發展有效相結合

  在政府規劃指導下,採取各種措施,對旅遊開發給予積極引導和支援,營造旅遊環境,有意識的發展旅遊業,以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振興。引導農家樂經營業主要從多個角度吸引遊客,留得住遊客。一是用“情”吸引遊客。引導群眾除了要一直保持感恩社會的心之外,還要用大家的熱情,讓到山上的每一位客人感受到我們這個群 體的熱情好客。二是用“吃”吸引遊客。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到附近成熟旅遊景點學習廚藝。把xx口味與青xx、汶xx味道結合起來,讓遊客不用到汶xx、青xx,就能吃到來自遙遠的xx族及青xx特色佳餚,如:攪團、素燒如意、洋芋餈粑、洋芋酸菜面塊、洋芋餡餅、洋芋拔絲(雪上加霜)、、青xx黑木耳、、青xx臘肉土豆絲、青xx秘製罈子肉、青xx涼皮、韭菜蒸嫩蛋等特色菜。讓遊客不出成都市就能嚐到正宗的外地菜品。三是用“耍”吸引遊客。提高“xx文化歌舞團”表演水平,根據xx族人的生活習慣,定期開展富有xx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將原生態的xx族山歌,xx族舞 蹈以及極具觀賞性的“釋比”敲羊皮鼓唱史詩,表演裸腳踩踏燒紅的鐵鍋和犁鏵的絕技展現在遊客面前。讓遊客上山除了享受休閒避暑、打麻將、鬥地主等傳統娛樂方式外,遊客還可以參與到節目中,親身感受這富有特色的民族節目。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旅遊硬體環境

  交通、通訊設施的完善,水利、電力設施的建設,教育、民生設施的提高等都決定著鄉村旅遊區開發的程度和發展前景。基礎設施也會影響到農村總體經濟水平,從這種角度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增強。因此,鄉村旅遊區要在已有基礎上,加大投入,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快公路、通訊、能源、水利建設的速度,儘快 改善鄉村旅遊區生存條件和投資環境,為其經濟的全面振興奠定基矗在加快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也要提高其軟體環境,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木梯村是純xx族人聚居區,修建xx碉、xx文化廣嘗祭祀塔等xx族建築,是xx山旅遊的一大看點。同時,在千畝茶園裡鋪設健身遊道,讓遊客去體驗一望無垠的茶園和滿山遍野的 高山反季節蔬菜。同時,遊客可以親身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2

  鄉村旅遊是近年來湘鄉旅遊業的亮點,是吸引長株潭城市群居民來湘鄉旅遊休閒的重要吸引物。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綠色山水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共同構築了我市旅遊產品格局,是我市的旅遊主打產品和最具競爭力的旅遊產品,因此,打造休閒旅遊城市,必須進一步做大做強鄉村旅遊。近日,湘鄉市旅遊局牽頭,組織發改局、地稅局、衛生局、農辦、水利局、工商局、電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規劃局、國土局、法制辦、供水管理處組成調研組,以發放問卷、座談討論的形式,對我市範圍內發展較好的鄉村旅遊區(點)、農家樂進行了全面的調研,並組織相關部門到長沙望城縣光明村學習考察,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鄉村旅遊概念及類別

  概念:鄉村旅遊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物件,進行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遊形式。是以農村社群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田野風光、體驗農事勞作、瞭解風土民俗和迴歸自然為旅遊目的的一種旅遊方式。

  類別:按照鄉村旅遊活動的主題目標至少可以分為農家樂(這是當前鄉村旅遊的主體)、農村風景觀光旅遊、農業觀光園、農業新村、歷史文化村落和農業勝景六類;而按照鄉村旅遊這個活動存在的理由來劃分,則可以分為景點依託型(這是主體,包括部分農家樂以外的旅遊型別)、客源地依託型(如大部分農家樂)和混合型(即同時具備以上兩種特徵)三類。

  按主題目標分類,能從發展階段、產業特點、地區分佈、吸引勞動力特點、遊客消費模式和遊客結構等多方面細緻描述鄉村旅遊。例如農家樂是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的鄉村旅遊型別,是現階段鄉村旅遊的基本形式,也是現階段最有中國特色的鄉村遊。

  二、湘鄉市發展鄉村旅遊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鄉村旅遊是我市打造休閒旅遊城市,建設“兩型社會”的戰略選擇。鄉村旅遊,是我市較具競爭力的旅遊產品,是打造休閒旅遊城市的有力支撐。鄉村旅遊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旅遊空間和領域,減輕和緩解了城市過分擁擠的現象,能夠營造出和諧、友好的社會環境,是實實在在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專案。

  (二)發展鄉村旅遊是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發展鄉村旅遊,轉移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促使農民轉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資源和綠色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拓寬了勞動力轉移渠道。鄉村旅

  遊是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業自然資源的新利用,我市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糧食、生豬的生產以及外出打工,發展鄉村旅遊可以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地實現轉移就業,拓寬增收門路,改變現有收入的來源渠道,改變農民收入增長方式,拉動經濟的增長。

  (三)發展鄉村旅遊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建設和諧湘鄉的必然選擇。鄉村旅遊區(點)是城鄉文化的一個交匯點。鄉村旅遊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工薪階層,他們是現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鄉村旅遊可以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市鄉村旅遊區(點)集中在城郊和旅遊景區周邊,都是在未來城鎮發展的方向,因此,發展鄉村旅遊對加快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諧湘鄉具有特別的意義。

  (四)發展鄉村旅遊是豐富旅遊內容,增強我市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鄉村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一種新形式,擁有其他旅遊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現有的鄉村旅遊區(點),不僅豐富了旅遊內容,還增強了旅遊的吸引力。優越的區位和交通,較好的農業產業基礎,原生態鄉村環境,鄉村旅遊將會成為我市旅遊產業一個主打產品之一,和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形成互補,成為建設休閒旅遊城市的有力支撐。

  三、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分析

  (一)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優勢

  1、外部交通和區位優勢

  我市距省會長沙約100km,距株洲約80km,距湘潭城區40km,距韶山僅22km,隨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湘鄉市將成為“三市一體化”的衛星城市和區位優勢明顯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內人口稠密、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的客源市場中心的優越條件,區域內客源市場很大。同時,我市處於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域範疇,湘黔鐵路、洛湛鐵路、320國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規劃和建設中的滬昆高鐵、寧鄉灰湯—虞唐、韶山—湘鄉、湘潭易俗河—湘鄉、209省道湘鄉段、長花灰韶高等級公路湘鄉段將構成完整便捷的現代化旅遊交通,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可進入性。

  2、地緣文化優勢

  我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有難得的紅色旅遊資源、寶貴的名人資源、獨有的湘軍文化資源、少有的佛文化資源和珍貴的古城資源,而我市鄉村旅遊區(點)大都在這些人文資源或旅遊景點的周邊,使我市鄉村旅遊區(點)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農業產業和山水資源優勢

  湘鄉位於湘江一級支流漣水中游,是湘潭市兩個農業大縣之一,面積2012平方公里,人口90萬,其中農業人口79萬人,轄3鄉15鎮4個辦事處,708個行政村、47個社群居委會,8102個村民小組,225493戶農業戶,耕地面積62萬畝,其中水田56.4萬畝,旱土5.6萬畝,有林地138萬畝,放養水面14.28萬畝。

  魚米之鄉,山地和水庫形成的小氣候有利於特色農業的開發。褒忠山、韶峰山、東臺山等山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載體。漣水河、韶山灌區、水府廟水庫等水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紐帶。

  4、人力資源優勢

  湘鄉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潤使湘鄉人具備了“有血性、講義氣、勤奮務實”的人文精神,湘鄉人能吃苦、霸得蠻,戰爭時期能打仗,和平年代會讀書、會做官、會經商,同樣也會發展鄉村旅遊,湘鄉作為一個縣級市有2家五星級鄉村旅遊點、3家四星級鄉村旅遊點就是最好的證明。

  湘鄉歷來重視教育,東山學校、湘鄉一中、二中等優勢教育資源是優勢人力資源的源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鄉村旅遊發展智力支撐。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3

  為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根據呂祖善省長關於組織省級機關工作人員下鄉體驗鄉村旅遊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統一安排於4月24—27日赴衢江區的板固村和下呈村開展體驗鄉村旅遊、幫扶農村建設活動。透過四天三夜吃在農戶、住在農戶,參與打麻餈、挖野筍等農事民俗活動,充分體驗了鄉村旅遊的樂趣。在2個村參加座談會,走訪農家樂經營戶,瞭解鄉村旅遊發展中的困難和期盼,瞭解並實地勘察旅遊基礎設施,幫扶鄉村旅遊的發展。現將體驗的情況作一彙報:

  一、兩村的基本情況

  板固村位於羅樟源的中部,距離市區約30公里,地處海拔800米的山澗峽谷地帶,森林覆蓋率達到96%以上,整個板固村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態優美。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積5000餘畝,同時也是衢州市的野生蘭花保護基地。全村46戶228人,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農家樂經營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種牛羊養殖等。現從事農家樂經營戶13戶,能同時接待680人就餐和100餘人住宿,直接從業人員近40人,間接從業人員80餘人,20xx年接待23600餘人,實現經營收入120餘萬元。

  下呈村坐落於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由5個自然村組成,245戶農戶761人。境內有年接待遊客達到10萬人次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天脊龍門風景區,是衢州市重點旅遊景區。依託旅遊景區開展“農家樂”,現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張,直接就業人數60餘人,日平均接待遊客3000人次。20xx年該村年“農家樂”收入達到3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3142元。在“農家樂”的發展帶動下,村民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茶葉、高山蔬菜種植和土雞、土鴨養殖業發展迅速,農副產品的銷售產業也初具規模,帶動了村民的經濟發展。

  二、體驗衢江區鄉村旅遊的感受

  1、各地鄉村旅遊如火如荼。20xx年,在村支書傅梅英的動員下,板固村的3戶農戶自發開始農家樂經營,經歷了怕經營到試經營再到愛經營,從不懂服務到學服務再到提升服務的轉變。村民從觀望到積極參與,20xx年底發展到13家,而且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農家樂迅速發展,並向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經營狀況明顯高於農戶預期,並保持穩定的增長。下呈村由於依託景區,起步較早,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一半農戶從事農家樂,全村農家樂的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30%。原來遊客依靠單一的衢州市區和衢化職工發展到金華、杭州等周邊地市;促銷方式由口碑傳銷發展到旅行社組團旅遊,旅遊方式由原來的單一自駕遊逐步提高了團隊份額;從消費方式上由原來的定額價為主發展到以自報價為主,經營狀況日趨成熟。由於農家樂更適於短途旅遊,兩村預計“五一”的長假變成3個短假將使當地農家樂更趨火爆。

  2、鄉村旅遊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一是農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農家樂經營戶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不少農戶放棄既辛苦又不穩的來料加工,投入到鄉村旅遊;

  二是農村發展了,板固村的農家樂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江西農村定期送土雞,麗水的遂昌農村定期送豬肉過來,形成了鄉村旅遊的產業鏈;

  三是不出遠門當地就業了,板固村的秋蘭館農家樂不僅夫妻當家,而且將外出打工的女兒也叫回來,忙時還動員親戚幫忙,生意紅紅火火,村民安居樂業;

  四是環境改善了,農家樂的開辦使村民認識到良好的環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動放棄造紙等汙染環境的專案,還青山綠水本來面貌。

  3、發展鄉村旅遊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兩個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旅遊,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態優勢發展小橋流水型農家樂,主要為衢州市民提供休閒度假場所;下呈村則利用天脊龍門景區的獨特優勢,主要為中短途旅遊者遊玩天脊龍門景區提供吃農家菜的服務。

  三、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旅遊接待設施有待完善。住農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歸真的追求,但由於有些農戶缺乏熱水器無法洗澡、衛生間窗戶沒有窗簾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夠等原因,住宿條件還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農戶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馬,洗淨後用開水沸煮,缺乏消毒櫃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區小賣部出現銷售過期食品的現象。為此,農家住宿設施裝置要從方便遊客出發,以人為本,根據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習慣合理安排設施和提供服務,增加舒適度和私密性,讓遊客真正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餐飲方面,既要在菜餚上突出“農”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講究食品衛生,適當引進消毒櫃等現代化衛生裝置,讓遊客吃得放心。

  2、鄉村旅遊環境有待改善。雖然農家樂經營戶已經注意隻身周邊的環境衛生,但一些沒有從事農家樂的農戶仍然維持原有的生活陋習,一時難以改變,加上游客的不斷增加,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村莊整治使農民過上潔淨的生活,但一些農戶新建築過於城市化,而且樓間距越來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農家特有的韻味,農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農民灌輸“建設好自己家園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鄉村旅遊的環境是發展農家樂的根本,城市居民絕大部分就是來感受鄉村的山清水秀,合理佈局農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創造一個整潔的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3、鄉村旅遊管理有待加強,管理部門服務有待提高。壓價競爭、爭相拉客等無序競爭現象在農家樂發展早、競爭相對激烈的下呈村已經開始出現苗頭,小商小販在通往景區道路隨意佔道設攤;板固村後的火山溼地雖然很美,但囿於資金匱乏,一直沒有得到開發,上山道路是砍竹人運輸毛竹的通道,幾乎無路可走,遊客上山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強。此外,一些部門缺乏服務意識,如衢江區地稅局在減免農家樂經營戶5000元經營額的稅收後,不再提供發票,農戶經營額超過後要去衢州城裡的區地稅局開發票,不僅來去坐公家車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後開發票還要收取滯納金,限制了農家樂的做大做強。為此,要加強農家樂協會等自律組織的建設,制定規則避免惡性競爭;要加強行業管理,引導鄉村旅遊有序發展;要加強安全檢查,避免旅遊事故的發生;要增強管理部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行政管理部門服務農家樂的意識,徹底改變官僚作風,主動上門為鄉村旅遊的發展做好服務。

  總之,發展農家樂

  一要突出“農”字,充分挖掘農村特色,展示農耕文化;

  二要突出“家”字,讓旅遊者不僅賓至如歸,更要感受到農家的淳樸、熱情和溫馨;

  三要突出“樂”字,要開發出一批參與性廣、娛樂性強的農事活動,使旅遊者在農家感受到開心和快樂。

  發展鄉村旅遊,主要抓好幾件事:

  一要整合資源,農家樂經營戶要走合作化道路,發揮集體作用,在發展中還應與村莊整治相結合,做好環境保護的文章;

  二要發揮協會功能,加強安全、服務和價格等方面的自律,從簡單地提供餐飲逐步發展到提供住宿,再發展到娛樂,最後讓遊客帶走當地土特產,使農家樂形成產業鏈;

  三要提升服務和技能,要從學好普通話著手,提高經營能力和經營水平;

  四要齊抓共建,旅遊、交通、林業、公交、宣傳等部門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的調研報告 篇14

  型別豐富、層出不窮的鄉村旅遊逐漸成為北京人旅遊的主體,傳統意義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幹農家活”的鄉村旅遊已不能滿足遊客對鄉村旅遊品牌多樣性、內容豐富性和體驗差異性的要求。北京鄉村旅遊已形成了新產品體系,包括景觀類旅遊產品、民俗旅遊村、休閒度假村、觀光農業示範園以及節慶類旅遊產品。截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共有13個區縣的344個村開展鄉村旅遊接待工作,其中市級民俗旅遊村167個,佔現有民俗村的49%;民俗旅遊戶已發展到2萬餘戶,從事民俗旅遊接待服務的人員約6萬餘人。擁有各類觀光農業示範園354個,其中絕大部分是以採摘、垂釣、養殖為主。有的民俗旅遊村依託大型旅遊景區,形成了“觀在景區,吃住在民俗村”的發展模式;也有的民俗村依靠內在的旅遊要素,讓遊客與當地人或表演者共同遊戲、生活或勞作,諸如歌舞看戲、種花養魚、採摘果實、種植蔬菜、學做菜餚及其他家庭工藝等,讓遊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瞭解各種實用科技知識;有的還利用歷史事件遺蹟發展“紅色旅遊”,組織遊客觀覽具有地方特色的舊民居與古建築等。

  在北京的昌平、平谷、懷柔、密雲和延慶等山區及西北六環外側的平原區和淺山區分佈著一批度假村,它們充分發揮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綠地廣闊、交通方便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品。有的採用前村後園,以園養村,以村促園的經營模式;有的以溫泉為依託,建成溫泉療養地、戲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透過溫泉浴達到醫療、保健效果;也有的以景點為依託,遊客白天觀景,晚上在度假村休息、娛樂;還有的以高爾夫球場、滑雪場、足球場、羽網球館等體育設施及森林為依託,吸引市民前往度假觀光。

  鄉村游出現8種新業態

  北京市旅遊局根據當地鄉村旅遊發展的實際,總結推出了鄉村酒店、國際驛站、採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閒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8種全新鄉村旅遊業態。北京市旅遊局安金明副局長指出:“這8種產品的推出,必將改變京郊鄉村旅遊產品單一、特色不突出的狀況,有利於促進鄉村旅遊產業升級換代。”為規範這8種新業態的發展,北京市旅遊局還牽頭制定了《鄉村旅遊特色業態標準及評定》。

  具有休閒、娛樂、求知、教育功能的鄉村酒店,是將農業、生態、田園等景觀與住宿、餐飲設施結合,為遊客提供鄉村休閒體驗。昌平區鄉村酒店分為溫泉康復療養型、特色餐飲型、體驗農事型、餐飲會議型、採摘休閒型、田園風格型、拓展登山型、特殊風格建築型等。朝陽區重點打造的國際驛站,以家庭(戶)為基本旅遊接待單位,並形成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它所接待的群體以國際遊客為主,外國遊客居住國際驛站,可親身體驗當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過程,參與中國傳統或當地傳統節日及其它特色活動,參與人們日常休閒及娛樂活動,也能觀賞獨具中國或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等。據介紹,大興區新型的採摘籬園、密雲天然的生態漁村都值得一遊。此外,北京發展較好的休閒農莊有通州區禾陽休閒農莊、通州區天地和莊園、昌平區中科捷奧休閒農莊、延慶縣怡情園休閒農莊等。而房山區重點打造的養生山吧,依託山地資源,以綠色健康、修身養生為經營理念,將綠色、養生理念融入鄉村旅遊之中,也引起了許多市民的興趣。

  建立有效機制推動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是任何市場永恆的主題。旅遊者的需求是不斷更新的,北京市旅遊局因此倡導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鄉村旅遊產品創新機制。積極收集旅遊者的旅遊需求資訊和旅遊市場變化動態,主動地革新現有鄉村旅遊產品體系的內容、檔次、型別,並且積極推動鄉村旅遊的升級換代。這也是北京市鄉村旅遊產業一直在全國保持先進水平的成功秘訣。

  市場需求的多元化與差異化不斷推動產品創新;市旅遊局還以科學的規劃引導旅遊產品創新的方向;市農委、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等政府部門則以投資為鄉村旅遊產品創新提供基礎設施配套;國際投資、市民投資與居民互助合作社為產品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北京市旅遊局與標準局不斷對新產品業態建立標準,也保障了創新產品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