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牧羊人的寧靜、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並使他周圍的人享受到和諧、長久的幸福。下面PINCAI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在這部短片裡,我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偉大,也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短片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汙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裡說的大相徑庭。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裡要有個空塑膠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的導演弗烈德瑞克?貝克先生是一位心繫自然、有著高尚人文關懷的藝術家。從他執導的影視作品中,觀者可以感受到殷切的道德關懷。1970年,弗烈德瑞克?貝克與他人合作了一部動畫短片《魔咒》,故事講述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歷經艱險從詭計多端的巫師手裡拯救太陽。此後的《小鳥的創造》《幻想》《一無所有》《大河》等作品皆圍繞自然存在物之美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展開。《植樹的牧羊人》可作為弗烈德瑞克?貝克關注自然生態、反思人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的代表作品,其中可折射出作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的思想,這體現出了與傳統倫理截然不同的倫理觀念:生態倫理。

在“人類中心主義”膨脹的情境下,一切以人類的利益為中心。《植樹的牧羊人》中遺棄村莊的村民正是如此,村民們考慮到的是自己的生存,對村莊的植被及濫伐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缺乏對其他物種的關懷,對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這是典型的傳統倫理。傳統價值觀認為人是唯一的萬物的尺度,其他物種及自然的價值都要依託作為主體的人得以實現。傳統倫理學不承認人對自然有直接義務,因為自然本身不具有價值,不是道德共同體的一員,不具備享有道德關懷的資格,而人的義務物件只能是道德共同體的成員。這樣的倫理觀在工業革命時期尤為凸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們無節制地攫取自然資源,在廢墟之上到處可見林立的煙囪與工廠。以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發展很快顯示出了弊端,相應的環境問題隨之而來。這正如《植樹的牧羊人》中砍伐的村民一樣,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親手造成的困境。這體現出了傳統倫理觀的侷限性:過高地估量了人類的價值及主體能動性,對其他生命及自然過於冷漠,人類陷入自私利己、道德感薄弱的病態中。

在目睹傳統倫理觀的片面後,許多學者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思考。美國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阿爾多?李奧帕德在《沙鄉年鑑》中提出了土地倫理理論。美國環境倫理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則提出根本意義上的生態倫理,認為“在生態系統的機能整體特徵中存在著固有的道德要求”[6]。生態倫理擯棄了以人類利益為中心的觀念,倡導“自然中心主義”,擴充套件了道德關懷的範疇:認為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萬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應視之為一個迴圈的整體,且應給予其他生命及自然基本的道德層面的關懷。布菲耶老人的行為及帶來的變化無疑體現了基於生態整體主義的生態倫理觀。生態倫理觀不僅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給予了關照,且關注人與社會的關係,注重人與社會的生態。短片的結尾也表明了踐行生態倫理觀後村莊的變化:村裡綠水環繞、樹木繁盛,村民們友愛互助、融洽相處,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裡說的大相徑庭。

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裡要有個空塑膠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牧羊人自信。他不好高騖遠,他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種樹這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中。他專注於這件對大多數人有意義的事。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經兩次出現“心無旁騖”這個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描寫牧羊人坐在燈下挑選橡樹種子的時候。他每天精心選取最好的種子,他的選擇步驟分明,極其精細,對於有裂縫和個頭小的種子,他都篩除掉。這個詞第二次出現,是作者感嘆,牧羊人的 “創造有如連鎖反應,儘管他心無旁騖地種樹,單純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卻給乾涸的河床帶來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堅持最單純的計劃,卻帶來了更多積極的環境變化。

的確,牧羊人執著地堅持種樹,他所有的行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他不僅精挑細選種子,為獲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動都不離開種樹這個目標:他不再放羊,因為羊會啃食樹苗;他改養蜜蜂,因為它們會傳粉;他每天的行動都是那麼寧靜和低調,使人們沒有注意他、沒有阻撓他,沒有跟他爭奪土地的所有權。也正由於他這樣的態度,保護著他的計劃順利地實施。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00字

牧羊人自信地做著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牧羊人艾爾哲阿.普菲爾,曾經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愛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拋棄孤獨、離開故土,與他的狗和羊來到新的家園。他發現這裡的土地正在因為沒有樹木而走向死亡,而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也因為環境的惡劣而走向崩潰。牧羊人立志要為改變環境做事。

他從52歲(1910年)開始,每天利用牧羊的閒暇,在荒涼的山地上種下近百顆橡樹種子。作者認識他的時候,他55歲了。過去的三年,他種下了10萬顆橡樹種子,有2萬顆存活,因為自然的毀壞,長出1萬棵小樹。作者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來,發現牧羊人從未中斷過種樹,他的林場已經有十一公里長,最寬處有三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沒有影響牧羊人每天種樹。在這位牧羊人的一雙手中,一個森林覆蓋的迦南地區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