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

敘事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裡行間含蓄著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⑵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透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眼裡,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湧出的神秘泉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湧出的神秘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我”在處境非常困難時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 -個坑。然後,他在坑裡輕輕地放進一顆橡子,再仔細埋上泥土。

運用動作描寫,“輕輕地放”“仔細埋”生動傳神地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種樹的認真,也含蓄著“我”對“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個袋子,從裡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試分析有什麼作用?

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出“牧羊人”選橡子時一絲不苟的態度,生怕有一棵發不了芽,與下文種橡子時的“輕輕地放”“仔細埋”相照應,也為下文橡樹長大成林作了鋪墊。 “我抽著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牧羊人”為什麼不讓我幫他呢?

不讓我幫他挑選橡子,一是因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對我的關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選的橡子不夠好,擔心種下後不能發芽生長。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人”在生態鏈中的角色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結局。主人公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普羅旺斯高原穿行,途經一個破敗荒廢的村莊,村莊泉眼乾涸,房屋崩塌,沒有一個人。在又一段長途跋涉後,他穿越了幾十裡昏暗的黃沙漫天的高地,在沒有生氣人跡罕至的高原見到了一個牧羊人。

從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們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莊之前是人丁興旺的,村民們靠燒炭砍柴為生。能以伐木燒炭作為生計,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曾經樹木成林,它曾經是人們理想的家園。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種,在有限的資源耗盡後,人們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生計村民們搶奪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樹木,私慾、爭吵、病疫和瘋狂伴隨著資源的枯絕肆意橫行。當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東西后,他們選擇了離開,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這是影片前面部分對故事的敘述,透過畫面的昏黃、風聲的呼嘯和主人公行走的艱難我們得知這的確是一片已淪為廢墟的土地。村莊頹敗、房屋坍塌、飛沙走礫,曾經的美好家園成了一片荒原。這是村民們自己種下的苦果,當大自然再也無力承受人類對她的一味索取後,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現被人類肆意虐剝的傷痕。

環保先鋒雷切爾?卡森說:“人在他自己發明的人造世界裡走得太遠了。他用鋼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與大地的真實、水的真實和發芽的種子的真實隔離開來。”普羅旺斯高地的人們被利益羈絆後,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而當大自然表現出了她的不可擔負後,眾人選擇了遺棄。這體現出村民缺乏對人與自然持續發展關係的反思,不能正視失去家園的根本原因。

“我”所見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莊的變化,默默地選擇了以植樹來逐漸改變區域的環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餘,前3年種下了10萬棵橡樹。一戰後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訪老人,他之前種下的樹木已經繁盛如森林,乾涸的河床恢復了生機,流水環繞。二戰爆發時,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險遭採伐,終因地處深山運輸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見這時的森林已具相當規模了。老人年復一年地植樹,堅持了近40年,終於他憑藉一己之力使被遺棄的高原成為綠洲,良性的生態形成。之前逃離的村民們紛紛回到這裡重建家園,昔日的村莊恢復了生機。

布菲耶老人的行為給身處逆境的人們發人深省的啟示。故事的前後有幾種轉變:從索取到給予、從捨棄到守護、從破壞到重建。在這些轉變中,最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轉變。生態美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伐木燒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居於自然之上,可以對生態鏈上的其他物種進行肆意的虐剝。很顯然,這種任意的宰割很快為這片高地帶來了生態危機。而牧羊人的行為則暗示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隱退,要想重建家園,人類必須要思考與自然的關係,改徵服、支配自然為尊重順應自然。將人與自然置於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擁有自身存在的權利。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當我們用這樣的視線去看事物時,就可以發現我們和觀眾的共通之處。那是一種來自深處且長期累積的'人文觀點。片中的普羅旺斯爺爺有一張哲學家的臉,而拜克選擇這張臉的理由,我非常能瞭解……

這是一個很長的繪本,不需要太多的展開進行講解,光是讀,就幾乎需要一節課的時間。在繪本中這本書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其實故事很平淡,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在種樹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羅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五十五歲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種樹,每天選出一百顆橡樹子,然後種下去,每天如此,種了一年,種下了三萬多棵橡樹,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後他又種縱樹,就這樣一年一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人還在種樹,老人種的樹距離他住的石頭房子越來越遠,幾十年過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位老人,每次都發現這裡的樹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環境在不斷髮生著變化,而老人也越來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直在種樹。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當年的荒原上,已經通了公共汽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已經有了泉水。而老人種樹,已經要到距離這裡四十公里以外了。這裡被發現的這片森林,已經有了護林員來管理。人們在這片曾經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和老人並沒有什麼關係,老人依舊在種樹。在遙遠的遠方在種樹。這位種樹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裡。 在平淡中開始,在平淡中結束,可是卻在每一個聽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個人的力量原來竟然有這麼大,一個人竟然能夠做出這麼了不起的事情來!這就是一個種樹的男人的故事……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00字初一

本片透過講述牧羊人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曾經在古羅馬時代流水淙淙,人們可以垂釣的地方,現在變成了狂風呼嘯的荒漠,可是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端行為的嚴懲。但是牧羊人透過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變成富裕的村莊,全是靠一個永恆的精神和肉體的力量。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他和神對抗,創造了偉大的事業,這體現了人類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人們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終導致村莊荒蕪和廢棄。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裡,看到了更加美麗,面積更大的森林,到處鳥語花香,潺潺流水穿過樹林,不時有甜美的清風吹過,伴有兒童天真的笑聲,陸續有一些年輕人搬到這裡居住下來,這都跟30年前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當生態環境發生改觀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這一點上來講,牧羊人簡直就是從事著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關心愛護。

所有這些變化都歸功於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幾十年的堅持,老人把永恆的精神和肉體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創造了偉大事業,使得生存下來的人們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人們對這種變化毫不關心,漁夫和獵人不斷地追捕魚和野豬,儘管他們看到了這裡茂盛的森林,也只會把它當做是大自然的產物。正是因為這樣,沒有人提起過牧羊人的功勞。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績,人們大概就不會讓他再默默無聞了。如“我”所言: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為,除了神以外,又有誰會知道呢?

莊子說:“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牧羊人始終默默無聞,不求名利和回報,在事業成功時悄然離世,人們享受到了他賜予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獻精神和堅持不懈,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念相對於眾生喧譁,唯利是圖的現代社會,更具有現實意義。

本片可以看做是一篇記人散文,採用了“限制性視點”來講故事,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