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在山的那邊教案

在山的那邊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案(通用1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山的那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掌握重點字詞“痴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等。

⑵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

加強合作學習指導,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⑵樹立理想,培養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朗讀詩歌的主要方法,背誦詩歌。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而是生活在大山裡,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為什麼會這麼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文章,感受內容

一讀,辨字音。重點字詞:痴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二讀,知大意。給詩歌另擬個小標題,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裡娃的夢……

三讀,理內容。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主要內容,例如:

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第二節寫我追尋心中的海;

第一節寫我童年的嚮往和困惑,第二節寫我長大後的感悟和信念;

……

朗讀方法可多樣化。自由朗讀,齊讀,男女分節讀等,可視情況靈活運用。力求以形式豐富的朗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對詩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體的印象。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細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為什麼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這裡的‘種子’是指什麼?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山的那邊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為什麼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詞佳句賞析,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因為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堅強了。

四、精讀課文,設計指令碼

好詩不厭百回讀。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指令碼,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例子:

哦,山那邊/是海嗎?(“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先由學生獨立設計,小組內交流、試讀,然後在班級展示。

明確:第一節情感變化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節情感變化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最後融合全班的設計成果,聲情並茂地朗讀全詩。

五、體驗與反思

經過這樣反覆的朗讀,你們明白了詩中的“山”和“海”象徵什麼嗎?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六、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背誦全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透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在山的那邊教案3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秘: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溼:水滿溼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視窗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裡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麼說是“隱秘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7.探究質疑: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麼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說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說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麼說一座座山頂會“誘惑”著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討論並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並歸納:因為“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群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五、板書

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在山的那邊教案4

學習目的

1、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例項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

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

(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b)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齊聲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裡,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裡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裡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裡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教案5

學習目標:

1.紮實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訓練詩歌的朗讀能力。

2.品味詩中重點字詞及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學習重點: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

2.聯絡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請1、2位同學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剛才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

二、朗讀

那麼,處在崇山峻嶺當中,幾乎是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的孩子們,他們所追求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家新的這首詩歌《在山的那一邊》,一起來探討他們的理想,看看從中能得到什麼對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啟發。現在請同學們仔細的聽朗讀(可放朗讀帶,也可由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播放(朗讀)完後,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後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詩歌

(一)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那麼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課件4、5】

2.為什麼作者會這樣想?(即:什麼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麼?)【課件6】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預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徵。

3.【課件7、8】作者介紹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裡,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著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著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為著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教案6

一、背景分析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透過“匯入,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並能在反覆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痴想、隱秘、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透過反覆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啟用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擁有夢想。夢想讓我們無憂無慮,夢想使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夢想公平地賦予每個孩子以權利。當城裡的孩子在喧囂的都市裡做夢時,山裡的孩子們都在想什麼呢?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匯入的同時伴隨多媒體展示:一個孩子伏在視窗向遠方眺遠,遠處是起伏的群山,東方有一輪紅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邊是什麼呢?)教師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_____誘惑()_____一瞬間()_____

隱秘()_____喧騰()_____痴想()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聽課文錄音

師:請同學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劃出節奏與重音。

3、全班齊讀

4、學生自讀,思考“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師:文中的“山”與“海”有什麼象徵意義嗎?如果有,那它們象徵什麼呢?

生1:“山”指現實的東西,“海”指詩人渴望見到的東西。

生2:“山”應該指困難,“海”指克服困難後的喜悅。

師:這兩位同學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特別是第二位同學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徵意義,值得表揚。關於“海”的象徵意義,還有同學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嗎?

生3:我覺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師:很好。其實“海”就是象徵一種理想,一種克服困難後所達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閱讀。(投影出示問題)

1、師:“我常伏在視窗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在分析“山”與“海”的象徵意義時,幾位同學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沒有關係,也許你的錯誤還能引出別人的正確答案呢!

生1:說明“我”很愛幻想。

生2:這個詞用在這裡很準確。

師:你能具體談談嗎?

生2:想了想,搖搖頭,靦腆一笑。

師:沒關係,請坐下來繼續思考。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在描寫人物?

生齊答:是。

師:人物描寫方法有很多種,這裡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生3:心理活動。因為這個詞中有個“想”字。

師:他在想什麼?

生3:想知道山那邊是什麼.

生4:我覺得“痴”是描寫神態的。

師:寫出了“我”的什麼神態?

生4:發呆、非常入神。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對“痴想”這個詞的分析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師:“我”經過努力,最終爬上了那個自以為可以看到海的山頂,“我”的願望實現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哭著回來了。

生2:鐵青著臉。

生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3、師:山“鐵青著臉”是什麼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師:你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興。我們還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義呢?我們說文中的山已經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為詩人已經賦予它象徵意義了,它是困難的象徵。人是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出現什麼心理呢?

生2:是不是寫出了“我”當時失望和沮喪的心理?

師:大家說呢?

生齊答:對!

師:透過分析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歌的語言的確很凝練。簡簡單單一個詞,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意味。師:“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

生1:媽媽說的那句話。

師:更準確地說,媽媽的那句話對我起了什麼作用?

生2:媽媽的那句話給了我希望。

生3: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生4:給了我堅定的信念。

師:對,這粒種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其實詩中有句話已經透露了這粒“種子”的含義,大家能找出來嗎?

生1: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師:為什麼說“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為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才能越過高山,看到大海。

師: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們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山海的象徵意義?

生1: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師: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學習這首詩後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做好與困難作鬥爭的準備。我們應該堅信,翻過無數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學生質疑,集體討論解決。

1、生: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是什麼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沉默。

師:是什麼東西在一瞬間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師:“大海”是什麼?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師:能輕而易舉達到理想的境界嗎?

生:不能。要翻越無數座山。

生2:要克服無數個困難。

生3:要失望無數次。

師: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並走出黑暗的過程。黑暗的盡頭是什麼?

生齊答:是光明。

師:對,是光明。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的人,當光明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生1:高興。

生2:愉快。

生3:驚喜。

生4:興奮。

生5:激動。

在山的那邊教案7

【教學方法】

品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1、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記得在我童年的時候,因為生長在山區,所以看到的似乎永遠是不盡的高山,於是當我聽到在海邊長大的父母告訴我,在很遠的地方有藍藍的大海的時候,我就有了那樣一個美好的夢想,走出大山,去看大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正說出了年少時的我的心聲。

2、簡單介紹新詩的特點。

二、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由個別學生讀,再由學生講點評,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並說出理由,進而總結出朗讀應注重的內容:

⑴節奏;

⑵重音;

⑶抑揚頓挫。

4、齊讀。

三、探究感悟──體會詩歌的意蘊美

1、教師激趣:

文章題為《在山的那邊》,你認為作者所說的僅僅是山嗎?

(學生討論,從而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全體朗讀,感受詩中的人生哲理。

四、咬文嚼字──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教師安排討論形式並示範討論內容:

⑴形式為四人小組;

⑵討論內容參照練習二進行,鼓勵有創新的同學。

2、分小組討論,同學邊討論邊記錄討論題目及內容,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由各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並由同學幫助解答,再由同學評論所提的題目質量高低及解答是否正確,如重點內容沒有提出來,教師可隨時補充。

(題目見參考書)

4、再讀詩歌,小組朗讀比賽,爭取背下來。

五、作業

1、回首過去,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座座山,你是怎樣做的,舉一個例子,明天講給同學們聽,好嗎?

2、聯想、模仿:

結合練習三完成,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學習詩的語言、節奏。

在山的那邊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裡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開啟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1.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指導朗讀,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係,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係。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山”象徵困難,”海”象徵理想)

(2).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鐵青著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後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願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並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六.作業:

以“大海”或“山”為話題寫一首現代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9

【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

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透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透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在山的那邊教案10

【教學理念】

此設計認真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以此安排教學活動,為學生今後學習開好頭,打好基礎。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它是一首以人生為主題的詩歌,因此在教學中應緊緊圍繞詩歌的體裁特點,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在讀中感悟詩歌內容,在讀中品味詩歌語言,在讀中得到美的薰陶,形成語感。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把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充分結合起來,透過恰當的引導、組織,並結合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使本課教學貼近學生,富有激情;使學生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品味自己喜歡的詞句,能說出自己的見解。

3、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歌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詩中山與海是兩個相對的形象,富有象徵意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宜採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口頭描述法。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1、播放畫面,聯絡實際,展開聯想:

同學們,我們從小生活在群山環抱的環境中,每天抬頭可見的便是連綿不斷的高山,(課件播放群山畫面)看到這些,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組織學生自由描述其想法,只要言之成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2、談話引入,出示課題、作者:

同學們的聯想很豐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也共同欣賞他根據自己成長經歷寫成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教師指名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明確音義

1、課件出示字、詞,指名注音、解釋,後教師課件出示字、詞正確讀音、解釋。

2、學生交流預習中無法解決的字、詞音義,以掃清字詞障礙。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訂正。

三、指導朗讀、感悟詩歌內容

詩歌透過精煉、優美而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用情去讀,用心去悟。下面,老師先為大家讀一遍,請大家邊聽,邊欣賞畫面。

1、教師透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2、教師課件播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3、組織並指導學生簡評自己的朗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這樣才能進入詩歌的境界之中!

(課件播放音樂,教師提自由朗讀中朗讀較好的學生為全班學生示範朗讀,並組織其他學生聽讀並思考)

課件出示思考題:

⑴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蘊含著什麼意思?

⑵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教師點撥,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能說對大意即可,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應給予重視。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相機板書山、海,困難、信念。

5、課件播放音樂,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以加深印象,為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四、精讀品味,研讀賞析

1、教師邊說邊課件出示:找出你最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反覆品讀;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2、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有針對性地參與討論。

3、小組交流後,教師組織學生代表全班交流,口頭描述自己的感悟。

4、之後,教師一邊點撥,相機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一邊指導學生朗讀自己感悟深的句段。旨在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透過反覆研讀,以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的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分組賽讀。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領悟反思詩中哲理

1、教師邊說邊課件出示: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經被你征服。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感受。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傾聽學生的描述,相機指導、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

3、組織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自由談體會。教師相機鼓勵、評價。旨在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4、教師小結:

在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還有很多座山等著我們去攀登。只要我們心中有海,為了這個海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大家作好準備了嗎?

5、師生共同飽含激情齊聲朗誦課文。

(課件播放音樂,畫面。)

六、佈置作業,應用積累

教師邊說邊課件出示:

1、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摘抄、積累。

在山的那邊教案11

指導思想

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二、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三、透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由談“夢”匯入新課

1、教師充滿感情的說: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多夢的,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是做一個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還是做一個周遊世界的旅行家?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馳騁賽場的運動員?揮毫潑墨的書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學家……,下面請同學們談談你的夢想是什麼?

2、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二、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各自談了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今天我們所要學的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是敘述了一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夢想,敘述他對大海的嚮往,並且一直不停的追尋著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山的那邊》,看看這個孩子到底在尋找什麼?

三、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

1、放聲朗讀。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怎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例如:“想望”這個詞就要讀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時由於“隱秘”的限制,因此讀的時候要儘可能的讀得輕一點。

“哭著回來”則要讀出“我”的傷心。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既要讀出“我”的失望,同時還得讀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再讀課文

六、展示課件,教師有感情的範讀課文

畫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遠山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群山,朦朦朧朧的,同時配以《二泉映》的樂曲,並閃出課題《在山的那邊》。

畫面2、教師邊有感情的範讀課文,邊閃出字幕:“小時候……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畫面換成電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處貧困的畫面。

畫面3、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樂曲換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切換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鏡頭。

畫面4、教師朗讀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畫面切換成大海。

畫面5、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嗎?”畫面再次切換成深圳美麗的街景,繁華的生活,音樂換成節奏感強的動感音樂。

七、學生跟著課件再讀課文

八、討論作品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形象

明確:我、山、海

九、教師板書:山——海

十、討論山和海各代表什麼?

明確:山群山困難

海夢想(理想)

十一、簡介作者王家新:從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問:誰知道,我國還有哪些作家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

明確:沈從文——從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從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賈平——從陝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們為什麼能從一坐坐大山中走出來?

明確:因為他們都有不斷克服困難,實現夢想的決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僅僅只有作家嗎?

明確:不僅作家,還有科學家、藝術家等一切有著美麗夢想,併為之不斷奮鬥的人們。

十五、討論: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求:儘量具體)

十六、作業

1、用:痴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溼、一瞬間寫一段話,字數不限,但必須有上面所給的詞語和一箇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山的那邊》。

3、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十七、板書設計

山——海

(群山——困難)夢想(理想)

附:學生習作

我終於見到了大海

705班馮雨晴

小時候

媽媽常常帶我去江邊玩耍

我總愛問媽媽,

江的東邊是什麼?

是太陽的家嗎?

媽媽告訴我:

那裡,是碧藍碧藍的大海……

有一天,

我終於如願以償的見到了海。

海,

它和媽媽說的一模一樣,

碧藍碧藍的海水,

蔚藍蔚藍的天空,

交相輝映著,

在天和海的交界處,

點點白帆……

飛舞的海鷗……

構成了,

一幅美麗的海天一色圖。

夕陽下的大海,

更是燦爛無比:

一切的一切,

都彷彿被鍍上了,

一層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這就是海,

我朝思夢想的大海。

在山的那邊教案12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山”、“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例項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絡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透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透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在山的那邊教案13

學習目標:

1.多重朗讀,理解詩意,領悟詩理,品嚐詩味。

2.能仿寫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類的句式。

3.能切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想,並如何去去實現理想。

教學設想:

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以朗讀為主,從中悟得詩理,對其中的深奧含義不必作死摳式理解,允許學生見仁見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山的那邊》中裡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誰能說出關於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讀一遍

給生詞注音,如綴連、洗濯、寂寥、玷汙、詛咒(全班齊讀,要求響亮、有力量。

三.讓學生邊讀邊理解詩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可能的疑問可參看教參上有關分析。

四.提問

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你的感受。

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六.再讀全詩,要求有情感。

七.作業:仿寫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友誼是……,……;友誼是……,……

在山的那邊教案14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痴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

2.初步瞭解詩歌的常識,領悟詩中“山”與“海”的意義。

能力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與思想,學會初步欣賞詩歌。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目標

感悟詩中蘊涵的哲理,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2.品讀揣摩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透過教師指導朗讀、範讀,學生誦讀、品讀等環節,體味詩歌所蘊涵的哲理。透過小組合作討論,把握詞句,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誦讀中把握“山”與“海”的內涵,領悟詩歌表達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研讀詩歌,品味詩歌具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朧的夢,或者充滿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夢。

現在你的理想是否實現?如果實現,你是靠怎樣的努力實現的'?如果沒有,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看看有哪些收穫。

二、探究學詩方法

1.詩歌常識

詩歌,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形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一般分行排列,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集中、精煉、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2.方法探究

回憶、探究如何學習詩歌:學習詩歌,重在朗讀和品味。

朗讀是學詩非常重要的環節。怎樣才能把詩讀好呢?同桌之間討論、明確: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品讀詩歌,要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從用詞、修辭、寫法的角度,領悟內容和情感,品味內蘊,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三、誦讀詩歌

透過多樣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把握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

1.一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在文中用紅筆標畫出重點詞語,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

積累。

痴想(chī):發呆地想隱秘(yǐn):隱蔽,不外露

鐵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凝成(níng):凝結而成誘惑(yòu):引誘,迷惑

喧騰(xuān):喧鬧沸騰紮下(zhā)

漫溼(màn):潤溼,浸溼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齊讀詞語兩遍,慢速齊聲朗讀課文,體會詞句的意思,並注意停頓。

2.二讀詩歌,讀出節奏。

聽範讀,學生小組練讀、討論,把握節奏與停頓。

小組代表朗讀展示,其餘學生聽讀,師生共評。

3.三讀詩歌,讀懂內容。

指名朗讀,其餘學生聽讀並思考:第一、二節分別寫了什麼內容?詩中的“山”和“海”指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兩部分內容。

時間上:一節寫“我”童年時期;二節寫“我”長大後。

情節上:一節寫“我”渴望海;二節寫“我”追尋“海”。

心理上:一節寫“我”的相望與困惑;二節寫“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一節中,“山”“海”指現實中的“山”“海”;二節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象徵艱難險阻,“海”象徵理想。

4.四讀詩歌,讀出情感。

學生自讀課後補充,教師補充介紹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這裡的“山”和“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解讀:山,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象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象力的召喚。

——王家新《關於〈在山的那邊〉》

師生一起揣讀兩節詩的情感,準確把握朗讀語氣。

小時候→(輕聲,適當延長),我/常伏在視窗/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聲調略上揚,輕聲)(語氣:要讀出孩子天真的嚮往的口吻)

媽媽給我說過:/海(語氣平緩)(要讀出母親的慈祥和藹)

哦(短而輕聲),山那邊/是海嗎?(略帶疑問和憧憬的語氣)

於是(略延長),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音量適中,聲調略上揚)

可是(要立即體現出孩子委屈、沮喪的心情),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延長),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語調上揚,聲音延長),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連讀略快)/打(重讀)了/一個/零分!(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媽媽(輕聲),那個海呢?(要充滿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夠體現出孩子的純真,對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尋希望時的興奮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極度沮喪懊惱的心情。)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聲音要比第一段來得大,要體現出一種堅定與自信。)

今天啊——(延長),我竟(重讀)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延長)紮下了深根(語調降輕。)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語速要加快)地失望過(這句要重讀)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語氣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語調上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音量放大,語氣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長),(音量達到頂點)夜夜奔來(開始降低音量,語氣也漸趨平緩)

一次次/漫溼了/我(延長)/枯乾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延長),請相信(延長)——(音調上揚)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這兩句連讀語速要加快)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略延長,停頓)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延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兩句讀時要體現出驚喜的情緒。)

第一節要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

要讀出“堅定”的語氣,結尾要讀出興奮與驚喜之情。

詩人取象于山與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堅定的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漫漫長路充滿了重重困難,但只要堅定信念,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大聲自由朗讀體會後,女生齊讀第一節,男生接讀第二節,讀出詩情詩味。

四、品讀詩歌

詩情詩味包含在詩歌的字裡行間,品讀詩歌,體會詩情可以從詞語入手,抓

住關鍵詞語蘊涵的豐富情感。比如“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在這首詩中是指作者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詩人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問題:詩中哪些語句給你的感觸最深?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最好?說說理由。

學生自由品讀,進行圈點批註;組內交流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原指青黑色,多用來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這裡運用擬人的手法來形容山。“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喪,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發青。這句詩傳神地描繪出大山在孩子眼裡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沮喪的心情,語言形象又生動。

(2)“媽媽,那個海呢?”

這句詩寫出了“我”看海無望的困惑與沮喪,也表達出對海無限的嚮往與渴望。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間的,所以說是飄來的。但從小而有的這夢想的種子卻在“我”心中紮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這三句用三個數量詞,“一次又一次”強調失望的次數多;“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多;“一次次”強調屢敗屢戰的努力與堅持。

“誘惑”一詞用得好,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一直在鼓勵著我不懈奮鬥。“枯乾的心靈”,比喻理想受挫後疲憊失望的心。“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是說理想滋潤著我的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有活力。這句話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

(6)“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詞語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實現,人們定會驚喜萬分。“照亮”,可以想見這個“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嶺去追尋的。

學生再次誦讀,感受詩味。

五、拓展遷移

1.小結

詩中的“山”象徵著困難,“海”象徵著理想,而不斷地爬山意味著不懈的

努力與奮鬥,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去奮鬥。

2.感悟

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與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語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陽。(德萊賽)

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於奮鬥,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鬥。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衝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闢出康莊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遠也翻不過山崗。——約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只好停止前進。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羅曼羅蘭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

六、作業設計

1.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下的詞語,抄寫三遍,注音並釋義。

2.《我的理想》300字小習作,提示:現在的理想是什麼?你打算怎樣實現它?如果遇到困難怎麼辦?

在山的那邊教案15

一、匯入:

今天我們揹著揹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興高采烈地來到瀘水四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另一個轉折點。那麼,三年以後乃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或做什麼呢?並說說為達到這一目的,你將如何做?請同學們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情況來點撥引導並揭示課文)——板書: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二、整體感知: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麼,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問題。

(提示:在教學反饋中。)

三、區域性品味:

1提問:“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為什麼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

揭示“海”的象徵意義。提示:A、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試想一想,雲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的校園是怎樣?引導學生說了這一問題以後。點撥:這些大學的校園裡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說,“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並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裡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B、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說奮鬥目標,即理想。(還可以舉:搬進新家裡、考入瀘水四中、經過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數學題、透過整理房間後進去房子時的感受等例子來說明。)

板書:海——奮鬥目標(理想)的象徵。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麼,“山”又有何特點呢?提示:“山”——“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

5、“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麼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

A、小學——中學——大學(時間長、困難大、苦、坎坷)

B、怒江峽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遙遠艱辛)

C、人民生活貧窮落後——小康(科技發展慢)

D、愛國人士——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們的努力將回成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徵意義。提示:板書——山——奮鬥之路(阻攔前進的障礙物——困難重重、挫折)

四、背誦這首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16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③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課文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裡交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設計

初步感知

①匯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裡,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歌,從詩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過渡)《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並且邊聽邊思考問題。

④螢幕投影思考題

a、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蘊含著什麼意思?

b、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在此基礎上,可讓全班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加深印象,也為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精讀品味

(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的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之處,品讀這些詩句,就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獲得思想啟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螢幕投影思考題,學生思考: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語句談感受,體會到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並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②朗讀指導

可用螢幕投影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透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教師小結]詩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下節課共同探究的問題。

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活哲理。與《在山的那邊》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感知內容

①導人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絡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②默讀文章

(過渡)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大螢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過渡)以上覆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大螢幕投影問題:

聯絡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學生拿出準備的練筆,可小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聯絡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再次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後

拓展延伸

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點評

教案把兩篇課文內容綜合在一起閱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的。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體現了教師大膽、靈活的教學觀念。教案從初一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朗讀教學中,給學生以朗讀方法的指導,並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啟迪,又得到美的藝術感染。在閱讀教學時,教案努力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空間。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學生有了探究的體驗,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聯絡生活實際,多角度理解回答。這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