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後記

課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後記

  接手新初一的第一節課是和學生共同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這是一首抒寫大山裡的孩子對美好未來充滿期望的詩篇。在我配合著和諧而又激昂的旋律範讀完畢之後,我聽到教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時,學生們的情緒也受到感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又請一位同學伴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她也讀得很入境,感覺很棒。此時,我卻沒有抓住這個大好機會,讓學生們在這本已營造好的氛圍中帶著已經調動起來的情緒再去深入地朗讀,而是讓他們用準確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兩節詩的分別寫了什麼內容。然後首先交流第一節詩寫了什麼內容,學生們說出的答案五花八門。學生們只抓住其中的某一句或某幾句進行概括,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錯誤。於是我又針對學生概括的情況進行了方法上的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們互相探討去概括第二節詩的內容。這一節課的後半部分就在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概括中艱澀地完成了。一節課下來,覺得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雖然有學生的朗讀和探究活動,也有學習方法的指導,另外也準備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理解內容作為對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但是作為詩歌教學,我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其一,忽略了學生的朗讀,是那種深入的朗讀。我後來曾經請教過教研員冉老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選擇最佳的切入點。冉老師雲淡風清般只說了一個字:“讀”。此時的我方覺醍醐灌頂。是啊,朗讀是最佳的切入點,不是說“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盡情地朗讀,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學生立刻頓悟準確地說出詩歌內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應當在學生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以後因勢利導,學生們在反覆誦讀中自然會對內容有理解有感悟。

  其二,詩歌是一種表意含蓄的文體。用詩歌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概括的訓練稍欠妥當。鑑賞詩歌的方法應當是抓住詩中的事物形象(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中創造的意境,從而把握作者的情思。本詩中主要描寫了“山”和“海”兩個意象,詩中的“我”從小嚮往著大海,希望一睹大海秀美的容顏,感受大海澎湃的激情。於是不停地翻越無數座山,一次次戰勝失望之後,終於山那邊的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了他的雙眼,從而創造了一種讓人熱血沸騰、豪情萬丈、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表現了作者對理想、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信念。詩人要告訴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雖然漫長,但只要百折不撓地艱苦奮鬥,理想終將會實現。如果引導學生抓住“山”和“海”這兩個意象,透過反覆的朗讀,藉助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中的意境,再結合學生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把握作者的情思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將詩歌理解得支離破碎,必定會破壞詩歌含蓄的美。如果學生面對詩歌只有艱澀的概括而無美的享受,豈不違背了詩歌教學的初衷?我想,一節課中學生晦澀難懂,學習過程不暢時,很可能就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出現了問題,或許出在把握教材上,或許出在把握學生上。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雖然這節課自己覺得不盡如人意,但有一點無庸質疑,那就是經歷失敗定會收穫經驗。

總之,我堅信一點,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穫,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成功。我已經翻越了一座山,也相信山那邊一定是海,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