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職場如何吸引人脈

職場如何吸引人脈

導語:最好的人脈交際,是在人們為了建立人脈之外的目的而相聚,彼此學習、或互相幫助的時候。

要成就事業,豐富人脈當然必不可少,但很多熱衷於“擴充套件人脈”的人往往有一個相當明顯而又不自知的誤解:擴充套件人脈等於接觸到儘可能多的人。

這完全是兩碼事。

想象你眼前有一塊1噸重的石頭。你的確“接觸”到了這塊石頭,但你使出吃奶的勁來搬或推,石頭仍然紋絲不動。要挪動這塊石頭,你只能用槓桿——找到一根足夠長的槓桿並找到支點。

我們總能在各種場合看到那種熱衷於交際的人,到處索要重要人物的聯絡方式,與名人合影。他們忘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

重要的不是你接觸、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甚至也不在於有多少人認識你,而在於有多少人真正認可你、在乎你。

沒有社交槓桿,或者社交槓桿的力臂不夠大,你孜孜不倦的社交努力很可能毫無用處。有這樣一個調查數字,重要人物對收到的陌生人資訊回覆的機率低於2%,更不用說積極回應、給予實質性幫助的機率了。

剛好讀到一篇與這個話題有關聯的文章——《致年輕的創業者:人脈沒那麼重要》,引發了我的很多感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當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不遺餘力的蒐集各種名片、參加各種演講、擠進各種活動現場,極盡所能地擴大自己的“人脈”。

在一些活動現場,我不止一次看到過一些人來找某個知名人士或者位高權重者索要名片,或者要求掃微信。

有一次,一個朋友遭遇到這種場景後,先是面露難色,但隨即讓這些人加他的微信。我半開玩笑地說,“每次活動都有這麼多人要加你的微信,你倒挺大方的”。他苦笑道:“我這個微信是專門用來被掃的,是為了應付這種場面而特意註冊的”。

我們可以想象,那些成功加了名人微信的人,心中一定竊喜自己終於有某某人的微信了,但是實際的情況又是什麼樣子呢?想來有點無語。

一些營銷書籍告訴我們,做市場銷售必須記住一點:

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客戶之外,還要時不時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我們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幹得熱火朝天的事,在對方看來往往毫不值得留意。在人際交往當中,也應該有這樣一種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看自己的能力,千萬別陷入那種自己樂此不疲,實際上毫無效果的努力中。

認識誰當然很重要,這是常識。但這種常識會引發不該有的幻想。這種幻想讓我們以為,自己之所以不成功、之所以做起事來困難重重,就是因為自己的人脈不足。基於這種想法,我們便陷入到一種囤積人脈的無謂努力中。

文章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這是他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一次教訓:

我曾經給一位我敬仰的企業家發過電子郵件,但沒有得到回覆。幾個月後,他突然聯絡了我,而且他根本不記得我曾經試圖聯絡過他。他說,他聽了我的演講,並提出想要和我見面——現在他有了證據,知道我可以帶來增值。

這次經歷讓格蘭特明白了一個道理:

認識誰或者得到誰的聯絡方式本身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讓別人注意到你。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意思是說,不要總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擔心的,是你是否真的瞭解別人,以及你自己是否是一個值得讓人知道的人。

我們中國人總講“知遇之恩”,“知遇”者,“知”在前,“遇”在後,只有相知才能有真正的相遇,只有“遇”,沒有“知”,等於沒有遇。“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相知即是無緣,這是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卻也是我們常常忽略的。

格蘭特在文章中提到一個數字,一個陌生人如果給那些重要人物寫信,得到回覆的機率不會超過2%。其實不難想象,如果你是一個名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向你索要名片,或者透過各種手段打聽你的聯絡方式,當他們給你發來郵件甚至打來電話時,你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回覆他們呢?

想通這個簡單的事實之後,我們也就少了許多輕舉妄動。

曾國藩曾言“人之大患,在於妄為人知”。常見的“妄為人知”就是不論見到誰都用那套固定的語言體系去推銷自己,自吹自擂。這樣的人往往不知道這樣一個事實:

當一個人初次和你見面時,他最感興趣的並不是你說話的內容,而是你說話的方式。

能在別人心目中塑造你形象的,並非是你想要急於給對方表白的內容,而是你說話、舉手投足散發而出的氣場。當你忘情地、滔滔不絕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對方在你開口幾秒鐘(人對他人的氣場識別的最短時間是0.5秒),就已經對你有了判斷,已將你歸入黑名單中了,或者從一開始就對你設定了自動遮蔽機制。

我們在看一些成功故事的時候,很容易注意到這樣一些細節:某人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另外一個人物,從此他的職業生涯或者創業歷程便獲得了奇蹟般的改變。和所有的成功故事一樣,這樣的內容本身包含著一種謬誤:即便這個故事的所有細節都是真的,但成功是小機率的事件。

實際的情況是,大量的人費盡心機結識了一些人,但是最終也一事無成。我們之所以沒有聽到這樣的事,是因為所有這些人都沒有成功,自然就沒有人為他們寫成功故事,自然你也就不知道他們以及他們的.種種徒勞和愚妄。

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到處蒐集名片、到處加人微信的人。即使是一個和藹可親、禮賢下士、助人為樂的人,在公開場合中,他都會將自己切換到一種對交際花自動遮蔽的狀態。

見面的第一瞬間,一旦讓別人意識到你是一個囤積名片、囤積微信、囤積“人脈”的人,你就在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在對方的意識中被自動刪除了。正如格蘭特所言:

沒有人能和一群交際花真正打成一片。雖然我們有認識新朋友的計劃,最後往往還是會和老朋友們混在一起。

大家也可以回顧自己的交往歷程,看看自己的密友圈一年之內到底有多大的變化,同時快速瀏覽一下自己多達5000人的微信通訊錄,問問自己,這裡頭到底有幾個人自己真正有印象?最要緊的是,這裡頭到底有幾個人對自己真正有印象、真正在乎自己?

格蘭特說:

最好的人脈交際是在人們為了建立人脈之外的目的而相聚,彼此學習或互相幫助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個助人為樂的人,那麼你一年到底會幫幾個人,會幫什麼樣的人?

我在《孤獨的狂歡》裡說過,真正的相見都是恨晚的,不恨晚的相見不如不見。

在彼此相見之前,兩個人都做了很多事後看來彷彿是為這次見面而做的準備工作,這種無意中的準備,就是在彼此不知曉的情況下各自修行,各自積累與對方的緣分,所以在相遇的那一刻,便會產生“相見恨晚”的感慨。

不可否認,結識正確的人對一個人的成長或成功明顯有益,但這個正確的人在多大程度認可你、願意幫助你,甚至甘願為你承擔風險,這都取決於你自己在一瞬間呈現出的價值籌碼。

如果你平時沒有花足夠的精力去積累那些能夠讓你在一瞬間就足以顯現的價值,而是把大量的時間都用於囤積所謂的“人脈”,那麼你努力的效果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格蘭特提醒我們:人脈不需要你成為人脈交際的專家,只需要你自己成為一個專家。

當你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真正專家時,你的人脈自然也就建立了。

好運氣不是追求來的,是吸引來的,好的人脈也是如此。積累人脈顯然不同於囤積大量細若遊絲的所謂“關係”,也不同於蜜蜂採蜜,靠整天飛東飛西收羅各種聯絡方式就能釀成人脈的蜂蜜。

浮皮潦草的人脈是一種飄忽、渙散的頻率,永遠聚不起人氣和人脈。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你“認識”什麼人重要得多。

“不患不立,而患所以立”。(不要操心你在這個世上有身份有地位,值得操心的是,你到底要憑什麼才能立得信,有身份 )

如果你是一個有成色、有特質的人,你就會形成特定的“頻率”,適合於你的人也會自然而然向這個頻率彙集。這個頻率,或者說頻道,才是你真正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