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6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1

在每一年中,有一個專門紀念去世的祖先的日子,它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都會去上墳。我隨著媽媽來到了墓前,這是外公父母的墳,我們在墓碑前點上蠟燭,完成祭祀的一套儀式後,便開始燒紙錢,在燒紙錢的時候,我看著那處火光,想起了偶然間在手機上看到過的一段影片。

那是一箇中年男人,他在母親生前一直沒有來照顧她,除了每個月寄去的生活費外幾乎沒有任何來往。但在幾個月後,他母親死了,他卻裝作十分的悲痛,儘量裝出是一個孝子的模樣。開頭幾年還會裝裝樣子去掃墓,等到別人都忘卻時,就便再也不去他母親的墳前了。這難道是一個兒子該有的行為嗎?他母親這樣含辛茹苦將他養大,他卻這樣對待他的母親,他真得是能稱作子女嗎?

我想到媽媽一次次的為我好,甚至有一次還為了我生病了,再聯想到他的母親,肯定也是這樣的。可他怎麼可以這樣!我的心情十分的複雜、沉重。望著那一個個來掃墓的人,高低胖瘦,身份職業各不相同,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的親人全都十分的愛他們。生前的孝敬,勝過一萬次的掃墓;燒一萬張紙錢,不如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我不禁為孤寡老人擔心起來。子女如果不孝,他們怎麼安頓生活呢?

踏著沉重的腳步,向山下走出去,我一直都在沉思人生。可當我走到山下,突然聽到了幾聲輕快的鳥鳴聲。我停下腳步,抬頭望去,原來是一隻小鳥和一隻老鳥。小鳥剛飛回到窩裡,就立馬把剛捉回來的蟲子給老鳥吃。我看著它們,對心裡一直在沉思的問題突然就想明白了。烏鴉反哺,何況人呢?

上天是公平的,如果你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那你的孩子也不會孝順你;反之,孩子便會孝敬如初。所以,只要你認認真真地過好這一輩子,好好孝敬你的父母親人,那,上天也會還給你與之相同的回報。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2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3

淡淡的幽香,帶著清明果的清涼,攜風,輕輕地,涼涼地,吹進人的心房,望著眼前滄桑石碑,心中漾起圈圈漣漪,划起憂傷,燃起火一般的血色……

清明果似圓溜溜的荷葉,蒼翠欲滴,使人禁不住誘惑要嘗一口。拿起筷子,輕輕夾起,若它心情不好,還會像個小孩子似的“淘氣”一番才肯停歇。兩顆大門牙一咬,一股鮮嫩的汁便流進嘴中,清香可口的味道真是令人難以忘懷!裡面有五花八門的雜拌兒:肉啦,糖啦,芝麻啦!趁著熱氣騰騰的時候吃最甜。

走在一臺臺石階上,沿途風景雖美,可我也只能邊走邊忘,因為逢清明掃墓不是鬧著玩的。我一步一個腳印,但還是在心裡默默飽受著腳下的折磨,一邊爬,一邊大口大口地喘氣兒。眼看快要到了,我才一鼓作氣般“飛”上去了。可我的元氣已經傷得不輕了。站在墓前,我想起了那莊嚴的宣誓,令人肅然起敬、望而生畏。燃起火之後,則是把紙錢啦什麼的摺好放好扔進去,並對著它們在心裡祈禱,希望會有連連好運、作學業進步之類的如意事。同時,我也懷著激動的心情打掃了墳墓,父母們也為自己偉大的祖先安置好了花。有些是用絹布做成的假花,也有真正開放的花朵在風中搖曳,散發著淡淡清香。

每個人都在懷著感激之情紀念曾經逝去的祖先,想必不是此意也不會大老遠無聊跑來吧?不然清明節就不存在它原本的意義了。此時此刻,我感覺他們就像聖人一般站在我面前,與我交流、與我談話,彷彿在進行某種神聖重大的儀式,不免又增加了敬畏,使心中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我正在與他互相對視,好像已經扯上一段關係了。想到這,心中不知又來了陣微微的激動啦!

下山很快,為什麼快,就在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消逝感慨。掃墓完畢回家後,我的雙腳幾乎有點“殘廢”了。畢竟爬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還真不容易啊!

“又是一年清明時”我躺在床上自言自語著。以後每年清明時,我都會倍加思念與祝福我們的祖先。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清明》,真是寫滿了憂愁,道盡了思念。

這一天,我們全家起了個大早。我主動幫助爸爸收拾祭祀需要的用品,準備出發。一路上,天空陰雨綿綿,氣氛有些沉重。為了打破這份沉重,爸爸一邊走一邊對我說:“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人們在這一天一般都會踏青祭祖,懷念長輩。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來的優良傳統節日。透過祭祀可以弘揚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還可以促進家庭的凝聚力。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這種踏青也叫春遊。”聽完爸爸的娓娓道來,我想原來關於清明節的知識有這麼多啊!

我們家的祖墳在一片樹林裡,經過幾道彎彎曲曲的小路,終於到了目的地。我看到周圍有人在焚燒紙錢和放鞭炮,弄得煙霧繚繞,嗆得我都不能呼吸了。我對此非常不解,便問爸爸為什麼要這樣。爸爸說:“傳說只要活著的人把紙錢焚燒,那些錢就可以給陰間的人花了。”“可我覺得這個習俗很不好,因為有可能不小心引發森林火災,還會汙染新鮮的空氣,破壞我們的環境。並且焚燒紙錢只是傳說,說明那就是封建迷信。”爸爸聽了我的想法後,覺得很有道理,說:“兒子,英雄所見略同呀!所以,我們準備的是鮮花和一些供品,我們要文明祭祀!”。這時,我忽然想起了前幾天新聞裡說:陽泉要爭取“五城聯創”,要建設省級文明城,國家級衛生城。這不正符合我們陽泉市發展倡導的方向嗎?

在返回家的路上,我就想:表達思念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啊!比如:鮮花祭祀、植樹祭祀,還有現在很流行的網上祭祀,文明祭祀貴在心意。而我覺得小學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爭取做一個社會上的文明人。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5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是宋代詩人王瑀偁的佳作,這首詩的意思是:‘沒有花賞,沒有美酒喝,這樣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詩人來說都很蕭條寂寞。今日潛心學習用作照明的燈火,還是昨日從鄰家討來的火種。

在清明假期中,我陪著爺爺奶奶與父母前往山上為太爺爺和太奶奶掃墓。一路上,只聽得見鳥鳴聲和風吹過竹葉的沙沙聲,沒有城市裡的喧鬧聲。這天,天空湛藍的,白雲在藍天上悠啊悠,悠過一朵漂亮的“棉花糖”。地上的落葉紛紛,有棕色的,有深綠色的、有墨綠色的。粉紅中夾著絲絲淡淡的白色花瓣,被風吹下來落在葉子上,點綴著大地。大地一下子變得像一幅清淡而雅美的中國山水畫。一棵棵竹子挺撥地站在山坡的一旁,新葉顯得生機勃勃。路旁的蒲公英一簇一簇,像白色的仙女。

經過彎曲的山路,我們到了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墓是水泥修的,過年時插的香還依然紋絲不動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紅紅的蠟流到了一半就被凍住了。墓的兩旁分別種上兩株四季青,已經特別茂盛,綠得愜意。爸爸放響了一串紅彤彤的爆竹,聲音響徹雲霄,在山水迴盪,這爆竹代表了我們一家對太爺爺太奶奶的衷心探望。我們向太爺爺太奶奶訴說完心事,希望太爺爺太奶奶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掃完了墓,我們一家就下了山,駕駛小汽車,開回家去,賓士向前。爺爺奶奶的心還留在那兒,眼睛裡早已盈滿了淚水。

現在大家在傳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說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孩子希望孝敬雙親時,父母卻已故。所以,從現在開始,多陪陪你的家人,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愛永遠傳下去。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作文6

過了立春,就是雨水,剛剛是驚蟄,一不留神春分也已經溜走,轉眼間清明就在眼前。

時間就這樣,歲歲年年,年年歲歲,輩輩今天,輩輩明天。時間來得隨性,去得也隨性,從不向誰打個招呼,悄悄的來,又悄悄地去。

清明,這是一個連空氣都能窒息了的節令,連老天都會為之潸然淚下的時節。殊不知遠遊在外的遊子,亦或是身在故園的鄉鄰,有哪個可以在這樣的時令開懷大笑,又有哪個可以在這樣的時令醉如稀泥。

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清明寫下了悽美的詩篇。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勾勒了多少遊子的悽苦憂慮的感傷和愁腸。孟浩然的“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則表達了無論是在繁華的京都還是偏遠的鄉間,每遇清明即使遊春踏青、訪勝插柳也難以消減心中的那一縷愁思。黃庭堅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把桃李青青襯托在蓬蒿荒冢之中而悲情畢露。

而我只願獨賞余光中的《鄉愁》“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我不知道餘老此詩是否為清明所作,但我欣賞他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的那種作為遊子那種望眼欲穿、肝腸寸斷、撕扯不斷的不捨和牽掛。

我不知牧童遙指的酒館是否深巷酒香、滿街四溢,也不知借酒消愁是否消減得了內心深處的愁苦,只覺得清明時節草長鶯飛、桃杏粉黛也掩飾不了墳頭紙灰、荒草孤墳的沉寂。只知道穿越時空返今復古之後京城郊外車馬隨行、楊柳青青所帶來的快意也難以帶走以茶代酒的醉意。

一直以來,清明在我的眼裡,祭祖掃墓不過是父輩們的事情。偶爾回家也參加祭祖活動,總有爺爺奶奶近在咫尺之念,祖爺祖奶隔揹人身太過遙遠之感。老天也會適時滴打幾點小雨,偶刮輕風,未覺淒涼悲愴。

而今,又是一年清明將至,花朝月夜,百無聊賴,久睡難眠。慈顏已逝,淚雨溼枕,燒錢掛紙,去蒿圓墳,僅以文字,寄託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