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創業

《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業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創業史》讀後感 篇1

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經過同舊事物的嚴重鬥爭才能實現的。社會上一部分人,在一個時期內,是那樣頑固地要走他們的老路。在另一個時期內,這些同樣的人又可以改變態度表示贊成新事物……

鄉諺說,創業難……也有那麼一句中國農村格言如是說家業使弟兄們分裂,勞動把一村人團結起來……就是在那解放初的時期,在那秦嶺山腳下棲息了幾輩子的樸實的農民,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可就是在這群憨厚的農民中,就有那麼一個不知天高地厚偏要跟黨走,從創家業到創黨業,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只是讓別人得到了收穫,而自己卻連愛情都被自己擦肩而過,創業難,難創業啊……

意志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它有時會轉化為物質的力量。這片黑土地上養育著堅強的人,梁生寶就是這樣一個人民的代表,黨的代表,他就那樣義無反顧的站在了湯河邊的那片土地上,任風雨無情地吹打,卻始終毫無怨言。就是這樣的一個年代,養育了一群不一樣的人民,有執拗的人,也有優柔寡斷的人,有高階趣味的人,也有低階趣味的人。可社會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拿自己的低階趣味,忖度旁人崇高的心情。就如灌輸新思想的改霞就是踏著剛入軌的新社會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解除早期的父母定下的婚約,入學校學文化,當團委,開黨會,積極地活躍在這個新搭建的舞臺,即便最後沒能與自己心儀的生寶牽手,去步入了工業化的大營之中。只是在心裡對著那個心愛的人說:盼望你成功,盼望你勝利,盼望你找個可心物件。可人活在世上,怎能馬馬虎虎呢?應付誰呢?欺騙自己嗎?人要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運給他的一切打擊。就像那湯河邊上風吹不倒的楊樹,堅強地守護著這群莊稼人.

沒有什麼可以打垮一個人,除了他自己,就像海明威說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要像沙漠上的紅柳一般,死而百年不倒,倒而百年不腐。要生存就必然要堅強,也必然要奮鬥,即使前面的阻隔是未知又嚴酷的挑戰,也只有決戰到底,為生活,為未來,也為自己.

《創業史》讀後感 篇2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最愛的是我們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母親,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偉大的母親。方誌敏烈士在敵人的牢房中曾寫過《可愛的祖國》描繪過她,億萬人民高唱《我愛你—中國》讚美過她》她有著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樣的胸懷,長城是她堅強的臂膀,長江是他飄逸的裙帶,白雲浮動著她綿綿的情思,山花搖曳著她溫馨的氣息……這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這就是我們神聖的母親!她經歷了五千年世道滄桑,她哺育了十三億炎黃子孫!她經歷了面湖紅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頭的硝煙炮火:她開創了神舟新紀元!

正因如此我看了《創業史》這部書,《創業史》以梁寶生互相幫助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反應渭河平原下堡鄉蛤蟆灘農業合作化運動,指出了在當時農村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開展合作化運動,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文章出現了兩個對立的陣營:一邊是堅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寶生、高增福等貧僱農:一邊是富農姚世傑、中農郭世福、村長郭振山:之間是梁三老漢.

創業史

梁寶生這是一個農村“新人”的形象,是一個20世紀五十年代走共同富裕道路,創集體大業的農村新創業者的英雄形象,同時由於梁寶生是一個時代貧窮的農民的兒子,他忠厚善良,勤勤懇懇,堅韌頑強,所以他還是莊家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特有氣質的和諧統一的藝術典型形象

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們不能忘記農民階級為我們為我們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好好愛我們自己的祖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祖國振興大業,身為農校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像書中梁寶生那樣忠厚善良,勤勤懇懇,堅韌頑強,紮實做人的大學生,繼承莊稼人那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有的氣質!為實現祖國宏偉大業現出自己僅有的全部力量!

《創業史》讀後感 篇3

再次重讀《創業史》,心靈再次被震撼,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以黨為中心的現實優秀基層黨團幹部形象,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思考,去改善。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得到人心不僅僅是搞好工作的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反饋。

《創業史》中以討飯出生的梁生寶以首的青年人為主線,表現他們一心愛黨,愛社會,愛新生活的精神風貌。雖貧窮,但堅守著“精神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的立場。

除梁生寶等男青年外,也有一批女青年也熱愛著黨。其中,第一部出現頻率最高的莫過於徐改霞了,作者運用大量讚美之情對她進行描寫,塑造出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先進女子形象。作品中對她的性格描寫非常到位。當她知道秀蘭去婆家時,惋惜自己不能對好友感情上的支援而痛心,儘管兩人之間有過摩擦,但並不影響改霞對秀蘭的同情。

從文中,我們也得知改霞是有種不安分的特點。父親在世時為她訂的婚約,她找各種藉口推脫。終於在婚宴法改革的時候解除了婚。她又拒絕富家兒子,上高中的郭永茂對她的追求,而鍾情於“泥腿子”梁生寶。她放棄了膽小和羞澀,大膽追求。當她明白這段感情已經沒有結果的時候,她果斷放棄離開了這個生養她的地方,不遠萬里進廠當生產工人。從一個無知姑娘到擁有知識和先進思想的先進女性,她經歷了什麼?對,她雖然沒有追求到梁生寶,但卻在他的帶領下進入了新時代。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一計劃,不必須有糧食市場貨物緊缺,商人不搗亂,不必須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一購銷,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凌亂,舊勢力在滅亡之前的囂張和瘋狂,讓他刺激我們,加速我們消滅惡實力的鬥爭,義無反顧。”

像文中的話一樣,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精神像湯河河岸的柳樹一樣正直白淨”!

《創業史》讀後感 篇4

《創業史》這本書反應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平凡故事,卻又真實生動,語言質樸。而這本書恰恰就是那個時代農民生活的縮影。

故事以下堡村蛤蟆灘梁三坎坷的命運開頭,他是一位中國老一代的農民,他的思想落後保守卻又有著農民淳樸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梁生寶,就是梁三老漢的繼子,解放後梁三老漢成功分到了土地,燃起信心繼續創業,而梁生寶卻主張合作化道路,這樣他們之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到後來梁生寶的互助組豐收創業成功,梁三老漢也對自己的理想產生懷疑,最終告別私有制,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獲得成功,在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梁生寶是一個擁有許多可貴品質的優秀的黨幹部,他擁有著老一代,農民的勤勞能幹,還有著謙虛,樂於奉獻,敢想敢為的美好品質,正是有了這些品質,成就了他的成功。

梁生寶的成功是偶然嗎?當然不是,哪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人只知梁生寶的成功,卻不知梁生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他從未因挫折而放棄,也從未因自己窮苦而自甘墮落,而是一直為自己所執著的道路而付出心血,讓我想到了如今的我們,我們生於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國家,過著蜜罐溫床的生活,父母對我們細心呵護,可我們是否具備戰勝一切的勇氣決心,我不禁汗顏,我們身在最好的時代卻在人生路上被一些小困難而勸退,讀了《創業史》,讓我瞭解了許多美好的品質,值得我們為之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鐘聲早已敲響,那麼多優良的品質需要傳承。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也要有著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所以,我們應當肩負時代的使命,傳承先輩精神,在自己的一方領土實現自己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 篇5

創業邦邦主南立新,於今年五月出了一本書,書名叫《新內容創業》,副標題是"我這樣打造爆款IP",看後感觸頗多,讀後感歸納如下:

一、有新就有舊,在舊內容創業中,有以文字、圖片為代表的圖書作品;以唱片、磁帶為代表的音訊作品;以電視、電影為代表的影片作品。新內容創業的作品形式仍然不出圖片、文字、音訊和影片的範圍,最大的區別是新內容的創作、出版和傳播主要都在網際網路上進行。

二、對參與新內容創業者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職業資格方面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會上網就可以參與,而且可以集創作、出版、發行、傳播為一體,理論上可以不受其他任何機構的制約。當然,雖然門檻很低,想要打造出爆款的IP產品,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三、經過多年激烈的商戰,內容創業者與可釋出、傳播其產品的平臺之間,已初步形成了比較良性的生態關係,平臺是供地的,內容創業者是蓋樓的己成為業內共識。儘管供地一方有時也會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但平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他們也需要內容創業者的優質內容,以做大平臺的流量。

四、電子商務主賣的是物品,物品在網上呈現的和實際收到的可以不是同一個東西,所以人們常會在網上買到假貨。而內容創業賣的實質上是資訊或者是0、1數字訊號的電脈衝,所以內容創業者賣的東西和受眾收到的必定是同一個東西,因此水貨的IP是難以成為持續廣泛的爆款。

五、與早年的入口網站、搜尋引擎和社交平臺等的盈利模式不同,內容創業的產品可以直接向其受眾收費,而前者往往是透過提供免費註冊,吸引海量使用者,然後向在其上釋出廣告的第三方收取費用。可直接收費的內在原因,就是因為內容創業的產品和受眾收到的是同一個東西,受眾們願意為優質內容直接付費。

六、在從事內容創業的人群中,有相當多都是85、90後,而其受眾絕大多數都是他們的同齡人。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年齡段?因為他們是伴隨著網路長大的一代,其總人口高達五億多人,他們是內容創業和消費的主流群體。當然85和90後們也不是鐵板一塊,按照各自的興趣愛好,他們分化成不同的社群。不過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每個社群的規模仍相當可觀。於是,一旦找對了方向,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很多85和90後們,就能在很短的時間裡,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取得讓他們的父輩們目瞪口呆的成就。

《創業史》讀後感 篇6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儘管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群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巨大變化。作為黨的最基層幹部,他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集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善於思考。這些品格從側面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世界,使得"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的判斷都來自於各級黨員幹部對他的正確引導。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等黨員的鼓勵和幫助,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正是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黨的好乾部,才使得像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壯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認真全面的貫徹執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每到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帶動群眾,為他們排憂解難。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觀望、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推廣實施新技術,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王亞梅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棄有著非議的素芳,手拉著手,用寬心的話語安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才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願意跟著黨走。

梁三老漢是小說中塑造最為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勤勞、倔強、保守的老一輩農民,他由衷地感謝為農民帶來土地、帶來希望的共產黨,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糾結矛盾。最後他心悅誠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

偉大的著作總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完《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執著的信念。梁生寶為了讓鄉親們度過春荒,他主動外出購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所做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擺功勞。正是這份執著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品質。"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只有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我們也應當擁有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 篇7

何為創業?創業就是創家立業,而梁生寶就是這樣努力的人。

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來到了下堡村,也許是緣分,村裡的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下堡村裡開始了他們的艱辛創業。

梁生寶是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候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和繼父一同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也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的優秀品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因為有了這些,他才在革命的途中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互助合作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

古人說: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有遠見的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等小牛犢長成壯牛,那時種地也不遲。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膛,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讓村民們早些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買稻種,推廣育秧方法進山砍竹子。這所有的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信念使他更熱情:讓白佔魁加入農業社,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以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開始變得有野心,有目標。他要帶領農民們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現在正直青春,我們也要像梁生寶那樣有野心,有目標。我們要堅定信心,努力是唯一的方法。待到秋收之時,我們必將成為那稻田裡顆顆飽滿的稻穗。

《創業史》讀後感 篇8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創業史》,使我深受感動。主人公梁生寶十分的堅強,我也從中獲取了一些人生的品味與價值。

書中講述的是發生在中國上世紀50年代農村的故事。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命運使他們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後來,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有執著的信念在心中,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這些種種的困難。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戶來找他,因為他把窮人的愁苦當作世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我們平凡,但也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信念,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創業史》讀後感 篇9

一、貧苦農民想要依靠個體勞作、自發創立家業很是艱難;

二、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自身的私有性作鬥爭、走集體主義道路也並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漢幾十年的創業經歷就可以明證第一點: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業和遺願,獨自創業過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業都宣告失敗;四十歲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繼子之後重燃創業熱情,可十年後除了一身病痛,一無所成;在繼子成年時,父子倆勁頭百倍狠幹一年,收成卻分別被地租、肥料欠債和保公所瓜分;繼梁生寶被拉壯丁贖回後進終南山,梁三老漢賣掉了牲口也退還了租地,從此對創業再無指望。

其次,梁生寶先後任互助組組長和合作社主任期間代表黨在農村所肩負的責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內憂為入社成員人心不齊,有的畏縮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為富農與富裕中農等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輿論破壞,連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熱諷,還有某些上級領導的懷疑與施壓。

此外,除去人為環境內外堪憂,人畜勞力、場地條件、管理經驗、生產技術、農業物資、政策允許與組織支援都成問題就是在以上諸多考驗下,梁生寶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帶領著一部分農民迎難而上,在集體力量下與苦難作長期鬥爭。

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創業維艱,是舊中國農民生在壓迫與盤剝的社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同樣是新中國農村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觀念保守、局面複雜而無法迴避的普遍現象。正是有了柳青以農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體察,又以作家的直覺穿透現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縱向與橫向苦難底色的洇現,以及書寫苦難意義的非凡。

《創業史》讀後感 篇10

近期,我讀了一本好書《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之後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反對了父親的想法,按自我的想法去做。之後,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他卻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堅持跟黨走。

梁生寶之所以能堅持自我的創業,一是因為他自我本身的不服輸、善於思考、堅韌不拔的品質;二則是因為共產黨對他的支援,給了他前進的期望。兩者促使他堅持下了自我的創業。

讀完此書,我不由感嘆道: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堅持下來嗎?我反覆地問自我,我可能會因為碰到對於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棄創業,而他卻能堅持下來。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在被抓去當壯丁後,死裡逃生回來就立刻去繼續創業嗎?不,我做不到,我會放棄事業,也許會自暴自棄,並不會像他一樣越挫越勇,堅持創業。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那樣在窮苦的時候不向姚世傑低頭嗎?不,我不會,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頭了,為了自我的生存。

《創業史》讀後感 篇11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是處在這個時代的我終生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因為它反映的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

這本書描寫了兩代人的創業歷史。小說的開頭主要寫梁三老漢的一生,舊社會給地主耕地,苦苦打熬養活一家三口,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住上三間瓦房。但是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實現。後來兒子梁生寶長大了終於碰上了新中國成立,農民鬥倒了地主富農,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寶也實現了老人的願望,並且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當上了社主任。

書中梁生寶的為人以及行事作風讓我為之震撼。

作為黨最基層幹部的梁生寶,他有著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集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這些進取的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伴隨著他的成長,並且成就了他的一生。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沒有畏縮反而是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

俗話說一名黨員一面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群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凡事都親力親為,絲毫沒有作為幹部的架子。"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擁有一番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我們應該有梁生寶那樣謙遜、艱苦奮鬥、胸懷寬廣的精神,給自己的人生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