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精選15篇)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傳說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後,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國的深山老林裡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並許諾將來繼位之後,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後報答,只求你關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後,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岩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於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後有人從半山岩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後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並把清明節這天也稱為寒食節。後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後逐漸減至三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2

清明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人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些地方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放風箏、插柳等傳統活動。不過,最初的清明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種節氣,真正把它變成節日還起源於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專寵一個叫驪姬的妃子。驪姬雖然有著天使般的面孔,但內心非常歹毒。她為了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能夠成為晉國的下一任國君,就想盡辦法調撥晉獻公和他另外幾個兒子的關係。最後,太子申生自縊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

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謂是歷經劫波。先是父親晉獻公派人要殺死他。後來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成為晉惠公,但夷吾擔心重耳才能出眾,怕影響到他的地位,於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重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不過,雖然重耳混的很慘,但還是有一批晉國的大臣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起到處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衛國。他身邊一個隨從因忍受不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於是將重耳的錢糧全部捲走跑路了。本來,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經過的非常清苦,如今錢糧全部被偷,頓時就陷入了絕境。重耳身邊的大臣跑去向當地農夫求助,可農夫看到這群衣不蔽體的人,以為他們是乞丐,不但不給予幫助,還將他們嘲笑了一番。眼看重耳餓的都快要暈過去了,大臣們只好各自上山採集野菜為大家充飢。介子推進山採集了野菜後,不忍看到重耳日漸憔悴,於是他用刀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扔進野菜湯裡,一起煮熟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才得知了自己當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內心非常感動。他當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結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為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那些陪晉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爭相開始邀功請賞。見此情景,介子推感到非常憤慨。他說,晉文公成為國君,實為天意,大臣忠君是理所當然,怎麼能以此要求賞賜呢?看著當年那些一起度過艱難歲月的同伴如今各個爭功請賞,醜態百出,介子推覺得很氣憤。於是他帶著老母親走進深山,成為了一名隱士。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晉文公才得知介子推沒有得到任何封賞,隻身帶著母親隱居深山。想到當年他“割股奉君”之事,晉文公深感慚愧。於是他帶著人馬進山,想要親自將介子推請出山。可是,山林那麼大,想找到一個隱士那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晉文公身邊一個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只要在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那麼介子推必然會在火勢的逼迫下從山中走出。晉文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三面燒山。可沒想到火勢很快就迅速蔓延開來,將整片山林都給燒光了。

大火過後,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體。在屍體旁邊的樹洞中,找到了一首介子推寫的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民間的掃墓祭祖活動也都定在了這一日。

寒食節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到了秦漢時期,掃墓祭祖的風氣日漸興盛,人們常常將掃墓時間從寒食節延至清明。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兩個節日融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清明節了。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3

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傳統節日清明節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後,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4

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一碗肉湯,重耳喝以後,體力好。

十九年以後,重耳做國君,重賞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還留下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5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之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之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之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6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一碗肉湯讓公子喝,重耳漸漸恢復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7

在我的家鄉對清明節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就是後來傳說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可就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躲進了山裡。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於就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清明節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就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節的由來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

重耳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問:這就是哪兒來的肉?

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

介子推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就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

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就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親躲到山裡去了。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就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

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大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坐在一棵燒焦了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老柳樹的樹洞裡有一封介子推的,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丈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要給去世的親友或偉人祭祀掃墓。有的還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8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太餓了致使暈倒,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 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 19 年後回到了晉國,重 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9

清明節的名字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代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老百姓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0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開始爭相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風俗。

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後,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1

你知道清明節是怎樣來的嗎?傳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他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從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大臣芥子推走到避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住了一碗湯給重耳吃,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蟲兒發現肉食戒子推自己從大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你歷史上的普文公。即位後普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帶著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普文公聽說此事後,感到十分羞愧,於是請自帶人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盛,找尋兩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一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普文公見狀,痛哭不已。後來,人們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普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普文公率眾臣登山機電,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長出翠綠的嫩條。普文公便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公告天下,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2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節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節”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節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節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節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3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節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節。”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4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 姬重耳為躲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途中又飢又渴卻找不到一點吃的。隨臣介子推便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為其煮了一碗肉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國君,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然而,在打賞當年的隨從時唯獨忘了介子推。

後來介子推不但不邀功,反而歸隱山林,直到一天晉文公得知此事,羞愧不已,遂帶人去山中尋找。但無奈的是,迫於山高路險樹林茂密,根本找不到人。於是,有人獻計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哪曾想火熄滅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親坐在一顆老柳樹下死了,並在其身上發現一封血的書,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看後慟哭不已,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祀,卻發現介子推死時身邊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柳樹名曰“清明柳”,又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就只有清明。我們熟知清明節是掃墓祭祖、外出踏青的日子,那這清明掃墓的習俗則是由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演化流傳下來的。

當然除了祭祀先人,寄託懷念之外,清明時節正是萬物復甦,春暖花開之時。由此清明踏青也成了清明節重要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5

清明時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的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是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就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了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