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1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裡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後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後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並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後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為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讚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箇中肯,公正的評價!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2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程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透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3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 教學效果。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 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 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 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 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 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 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 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 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 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 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 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 國“韓流” “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 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 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 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 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 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 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 貼近當代, 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 並不是高不可攀, 惶不可及的東西。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 。 “故” 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 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 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 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 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 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其 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 。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 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 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 “徙木賞金” 、 “立木為信” 數學方面, 。 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 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 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 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 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 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 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 不可分割的聯絡。 例如, 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 《紅河谷》 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 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 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 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 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 這樣 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 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 可以激勵他們

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 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 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 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4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裡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透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看來以後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6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透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於初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設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複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於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於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並以現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影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現在一堂課的匯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7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援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裡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透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群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裡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援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元號。上課時,同學們拿著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儲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援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例項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8

長汀縣的初中課程改革20xx年才啟動,至今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一年多來,長汀縣的初中歷史學科在向兄弟縣市學習,在市普教室專家引領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幾點反思,就教於同行。

一、三維目標應宏觀把握、紮實實施。

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確定,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確定三維目標,應著眼於宏觀把握、紮實實施。

在目前執行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確定目標常侷限於一節課,這樣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在實施目標過程中就常常顯得零碎而缺乏長遠性。

筆者認為,至少應從單元的角度來確定三維目標,例如:八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就應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為單元主題來組織“難忘九一八”“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肉築長城”和活動課這一系列來考慮整體的單元目標以及實施策略。

三維目標是有機整體,不應是三張皮。應在掌握知識、能力的同時,重視過程、重視方法,凸現情感、態度、價值的目標。而在三維目標具體實施中,不同學段,不同內容的教學,目標落實應有所側重,比如活動課、研究性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分量就重一些,而複習課教學,知識與能力(答題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歷史教學必須迴歸生活,迴歸現實。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只有讓學生體驗歷史,才能使學生理解歷史。

鍾啟泉教授指出,歷史講的是過去,而這個過去卻是現今的根源,因此,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將我們自身的生活與過去相連線,把我們自身的習慣和制度與過去相互對照,是今天與過去的對話。歷史教學一定要改記憶式教學為思維式教學才可能真正吸引學生,使學生獲得種種歷史學習的愉悅體驗,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歷史。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生活環境等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把生活引入課堂之中,拉近歷史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

三、歷史教學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棄接受學習。

由於教育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探究合作學習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繼承和發展了布魯納“發現學習”的思想精髓,但我們提倡合作探究並非完全排斥接受學習,關鍵問題要看所學知識的層次和型別。知識具有不同形態,“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學習。新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摒棄接受學習,必須批判的是在接受學習中的“機械學習”的模式。

四、歷史教學必須融入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和方法。

多年以來,社會發展的由低階向高階發展一般過程及其規律,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係一定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等內容成為思想政治課中的重要一塊。

此次新課程改革,教育部頒佈的課程標準,把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分解給了歷史,歷史與社會等課程。這應該引起初中歷史教師的高度重視。應責無旁貸地接受這一塊教學的任務,而且還要教好,教活。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9

新一輪的初中新課程改革已於20xx年在江西展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xx至20xx年教了一屆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屆初一。由於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絡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著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說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10

當前的課程改革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而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歷史課程改革與教學以培養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新時代合格的公民為根本目的他們嚮往與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說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其中,科學精神主要表現為堅毅、嚴謹、求真、求實,懷疑、批判、創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能和諧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人為本、熱愛生命,尊重人格、人權,講究人性、人道。體會最深的是,一旦接觸到教學實際,一個個問題接踵而至,一組組關係錯綜複雜,真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無疑,坦然面對、正確理解、儘快理順那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就成了歷史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那麼,哪些關係是首先要去理順的呢?

一:三維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

在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課程學習的基本目標,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文化素質和進一步發展的潛能。“過程與方法”旨在強調歷史的認識過程以及得出結論的可能性,從而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方法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指通過歷史學習與感悟,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精神、優良的人格品質、科學歷史觀、開放的世界意識,等等。與以往的歷史教學目標(即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相比,歷史三維課程目標有很大的變化:在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範圍大大縮小,而歷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它特別重視歷史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體驗、感受,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它著力扭轉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傾向,力求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依託學科知識,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三維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就不難處理,三維課程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現代化。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怎樣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去探索,去行動,使新課程理念能夠體現在其教學行為上。這種探索、行動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困惑、困難、誤區,但只要確立新課程意識、把握新課程理念,就會在實踐中予以調整、改進。在一定意義上說,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的發現誤區、分析和研究誤區、形成應對誤區措施、辦法的過程。舊的誤區消除了,又會出現新的.誤區。當然,這不會是簡單的重複,新的誤區的出現常常意味著新課程進一步開展中遇到的新問題。新課程的課堂上存在的誤區就是新課程實施中面對的問題,只有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才能使教師將新課程理念加以內化為個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課改切實向縱深推進,才能真正提高新課程的實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課程的課堂上存在著誤區(有時是不是誤區還很難說)就大驚小怪,就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那麼就束縛了教師的手腳,就會使新課程的實施在低層次上徘徊。人們經常說,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許能夠說,新課程的課堂上,沒有誤區才是最大的誤區。人們談論新課堂誤區,幾乎都要列舉一條“濫用現代教學手段”之類,常常要責怪過多使用多媒體課件的種種弊端。而事實上,以多媒體課件為特徵的教學技術遠遠沒有達到“濫用”的程度,即便對某一個教師來說最多也是偶一為之。能夠獨立製作供自己教學使用的

多媒體課件的老師少之又少,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機會也非常有限。也許,不用這些“花裡胡哨”手段照樣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現代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的使用並不單單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是為了使學生感受現在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的魅力,領略一種特有的氛圍,使學生受到一種感染和薰陶。所以現在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在課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

《歷史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使以往單一的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過程,建立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與方法培養的現代教學模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學生在自覺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歷史課程還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角色,逐步實現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要合理地、創造性地應用現代教育資源,積極推進資訊科技與歷史學科的課程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啟發學生思考的內容,多些“論從史出”,少些結論的灌輸,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變成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可透過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遺蹟,編演歷史劇,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閱讀欣賞歷史文學藝術作品,仿製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板報、通訊、刊物,採訪歷史見證人,撰寫家庭簡史和社群簡史,舉辦專題展覽等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教學設計中要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發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要注意師生互動方式;要設計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履行組織、指導、示範和傳授知識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指導和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力求在知識的呈現方式、內容的選擇、學生獨立思考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問題的設定、教學活動建議、課型選擇、參與社會實踐和鼓勵學生動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興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傳統學習方式。與此同時,以往歷史教學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們借鑑和繼承。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11

我對初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現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於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但由於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週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麼都教。

問題二: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 活潑” ,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於新課改了, 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 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後,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 教學方式轉變” 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 特別將“ 自主、合作、探究” 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 自主、合作、探究” 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質特徵和使用範圍是什麼, 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 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後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秀生那裡獲得資訊,致使後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評價方式相對滯後,導致我在課改創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 而學校本身, 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為核心,造成迫於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 二) 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後,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12

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 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