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1

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是由課堂上無數個細節共同組成的。所以,關注現場與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

舉左手?舉右手?拖堂幾分鐘無關緊要嗎?教師能否為教學的失誤向學生道歉?

許多教學細節過去並不是受到了每一個教師的重視,也沒有系統的理論對它們的必要性和規範性給予深入的探討。但自從新課程教學改革開始,教師們對細節的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教學細節也開始被當作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去認識。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觀,延伸著細節的力量,並將其從潛移默化的微妙影響轉化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清晰引導。

細節可以體現一位教師的實力和功力,細節的變化則標誌著課堂理念與實踐的變化。新課程改革理念已經被多次地複述、轉述,但如果在細節上沒有更新,課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話。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是由課堂上無數個細節共同組成的。所以,關注現場與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重視細節的改造,正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

“細節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意義和價值,舉輕若重。”最近出版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如是說。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能否落實到位以及教學行為能否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學新境界的體現。

作為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切體會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念到行動的推進過程中帶給自身和學生的欣喜變化。經過培訓、觀摩和研討等活動,應該看到,改革過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師理解和接受,並開始影響教學方式,改變教學實踐。

如在新課程實施中,一位教師所創造的“舉左手,舉右手”的教學細節,就是教師與成績較差的學生之間的一種約定:如果能夠回答問題舉右手,如果沒有把握則舉左手,教師根據學生舉手提供的資訊來決定是否請他回答問題。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鼓勵了他積極參與課堂交流。

但是,在課改的現場,由於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師們在教學行為中對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參差不齊。過去司空見慣的教學細節可能會仍然時而發生。如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教師讓學生站著,問“誰來替他正確地回答”,等另一名學生正確回答後,教師則對他說:“你聽清楚了嗎,請坐。”長此以往,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逐步消失,願意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這一細節隱含著一個錯誤的觀念,即教師已經講過的內容,學生不應再出錯。

還有很多年都習以為常的拖堂細節,多數教師認為拖堂無關緊要,甚至認為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在這次教育局對武原中學常規調研中許多學生對教師拖堂的現象很反感,而且教師拖堂普遍存在。其實課間休息對學生髮展至關重要,坐了40分鐘或45分鐘的學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課的10分鐘,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整,以便下節課更好地學習,所以,拖堂是否合理,應該從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角度重新進行反思和審視。再如,目前中小學普遍使用的家長簽字,引發了很多學生模仿家長筆跡、代家長簽字的現象,就是不尊重學生、不信任學生的教學細節。

細節雖小,卻不能小看。在看似“應該”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無意的忽視和漠視的地方,正存在著教師從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都應該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現象,教學細節具有的對學生心理、行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著每一個嚴謹的教師。因而應分析和反思慣常的教學細節,從中清理出由不合規律、不講科學、不重人道所導致的問題,從打造全新的教學細節入手,改變原有教學行為,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才能以此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信任、理解,體現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充分重視,體現出對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自覺,體現出教學技巧、教學藝術和教師素質,體現出先進教育理念下教師的人文關懷。

一項教育改革只有透過教師在課堂上眾多細節的演繹而轉化為深刻影響學生思維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學改革,要從細節做起。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2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所撰寫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從實際情境與現象中探討教育學的問題,提出了以責任和使命為基礎的“教授法”,為理性的教育學注入了豐富的情感。

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它也是教師管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獨特的能力駕馭課堂,用教學心理對待偶發事件,把握教育契機,都是教學機智發揮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當教師用赤誠的真心去愛每一位學生時,才會消除“火暴”脾氣、減少“急躁”情緒、避免對學生疾風暴雨般的“訓斥”,以“溫柔”的方式去開啟和誘導學生。

(2)要有敏捷的思維。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善於因勢利導,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特別是遇到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如何在不傷害學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師的威信,消除學生的牴觸情緒,並轉化其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發散性的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抓住教學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同學,把握教育契機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才既能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4)教師熟悉教材、教法和學生是實施課堂教學機智的前提和基礎。熟悉教材,教師就會對講課滿懷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師就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有效創設教學情景;熟悉學生,教師就能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教師做到這“三熟”,就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發現問題,迅速判斷,妥善處理;還可以儘快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案,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的合金。

課堂是動態的、不可預知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很多棘手的突發狀況,如果不能靈活的處理好這些事情,就可能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是終身的影響。我們都是從學生成長到今天,很多學生的做法、想法,其實我們都可以進行一定的換位思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決定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與學習,不斷地積累與反思,讓自己繼續成長!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3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麵臨的實際問題。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資訊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著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最近也一直在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起初讀這本書時感到有點吃力,總是抓不住書中的語句,但很快我就被書裡生動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從這些例子當中體驗到我在和兒子、學生相處時的一些感受,並進而反思這些時刻自己的表現。而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凡當過父母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總是對寶寶睡房的聲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聽,這難道不令人驚訝嗎?即使我們的周圍很喧鬧,我們也總是能聽到遠處睡房裡孩子在小床上的動靜。但是,我們究竟聽到了什麼呢?哭聲嗎?叫喚嗎?可即使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我們仍然會決定去看看。我們以為孩子會安詳著蜷縮著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們看到的竟然是一張完完全全地仰著的期盼的小臉。臉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開來,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沒有一句話,沒有一點聲音,但是我們仍然聽到了召喚!這是一種力量,這是每個孩子所擁有的征服那位能“聽到”的人的力量。讀到這裡,我想到了《倚天屠龍記》裡的金毛獅王謝遜,迷失本性,殺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殺人之際,一聲嬰兒的啼哭即喚醒了他。孩子這種召喚成人的力量究竟來自哪裡呢?也許來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們伴隨孩子出生、發展、成長,孩子的柔弱性呼喚我們,使我們反思什麼是對孩子好的,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呼喚我們反思,我們有能力使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使我們共同擁有的世界成為什麼樣子的。孩子們對我們而言就是世界,傾聽孩子的呼喚即是傾聽世界對我們的呼喚。而我們是否聆聽到了孩子的召喚呢?所以,“教師替代父母”的關係可以幫我們更好的理解教師的職責和教育的本質,這是這本書所有理論展開的基礎。那麼,教師的責任來自哪裡呢?就來自傾聽孩子的召喚並在實踐中做出對孩子好的行為來,這就是本書所要講的教育機智的核心。家長們、教師們,你們聽到了孩子內心的召喚嗎?那其實也是我們心裡的召喚。

所以作者說“不瞭解自己的兒童時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們的召喚幫我們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學意向不僅是我們生活哲學的表現,也體現了我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是如何以積極思考的方式面對世界的。”那麼我們該如何聆聽孩子的呼喚,表現出怎樣的行動來呢?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便產生了教育反思。這也是這本書要教給我們的教育機智。反思與行動有什麼關係?文章當中有一段生動精彩的描述足以說明這一點,引用如下:翁大鐵在他的《緊緊地擁抱》的詩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樣在臥室一直召喚他過去行晚安吻的。父親大喊‘好了,我就來’。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頭的活兒,然後又做這做那,之後他過去回應孩子的召喚。

當翁大鐵慢慢地走過臥室的門前時,他看到了他的小傢伙:“他站在那兒,手臂張開,等待著一個緊緊地擁抱。咧著嘴笑著。”翁大鐵對父母擁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著,幾乎是一種事後的反思,兩行簡短的句子結束了詩篇:在我走進去之前,他像那樣,他在那兒站了多久?“教育學首先召喚我們行動,之後又召喚我們對我們的行動作出思考。與孩子們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們與孩子們生活的方式,這兩者都是我們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現。”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4

寒假,我拜讀了範梅南先生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書中的觀點啟人思考。

育人之道,愛心為先。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是最強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裡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懷著對學生的愛,我們不放棄每一個人。從他們的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貫穿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現代化的今天,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教學機智是可以學出來的,它只存在於教學之中。在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變。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千變萬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先想象的那樣順利,常常會出現意外,而正是這些意外的發生激發自己對於教學機智的理解變得更清晰,教學機智是需要靠著不但積累起的底蘊,才能運籌帷幄,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穫。

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它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的合金;它是可以學出來的,更是需要品出來的。教育的機智涵蓋在我們每一天、每一點、每一滴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讀後感5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在作者筆下竟詮釋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具體。

讀完此書,我深深地認識到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對於智慧,我一直認為是教育者一種臨場的應激表現,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育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書中寫到:“機智表現為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透過學習來積累。

“機智表現為剋制”

平時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總是憑著“自以為是”的經驗,機械化的進行著。記得有一次,上完課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是錯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這道題在上課時講到過,我改著改著,氣就不打一處來,幾乎把學生的作業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們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自己也氣得呼哧呼哧直喘。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這本書中,範梅南這樣說,“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機智表現為剋制。當時,我要是能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就會想到,學生不會故意把題做錯,原本就是自己沒有教會這節課的知識,這怎麼能怨學生呢!這樣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師生關係。

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

“傑遜是一個大小夥子。因為他時常心不在焉的樣子,英語老師開始懷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師的看法,傑遜只不過是坐在學校消磨時間罷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業。”

“有一天在上課前,傑遜早早地進了教室,在老師的周圍踱來踱去。顯然,他有什麼心事。‘瞧,我寫了這個’,他說,將一張紙片放到老師的桌上。是一首詩。詩寫的不錯,老師很吃驚。‘這首詩寫得很好,傑遜,我喜歡它的意境。’‘我喜歡寫詩’,傑遜說,‘我已經寫了好一陣了……自從我上您的課開始’。接著,他有點不在意地說,‘也許,您可以將它貼起來’。老師一直習慣將選中的學生的詩貼在大廳的一塊大貼板上。”“傑遜建議她展出他的詩令她感到吃驚。她吃驚的是傑遜也在乎這樣的事。但她還是非常高興的答應了。那天晚些時候,她注意到傑遜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他正指著牆上:‘就那首詩,是我寫的。”任何一個差生都並非一無是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抓住這些閃光點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機!

範梅南教授告誡我們,當傑遜把詩遞過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說這樣的話:“唔,傑遜,你這兒還有幾處拼寫錯誤。”或者說,“傑遜,這結尾還不太好,你應該修改一下後幾行”。老師知道將來還有機會幫助傑遜修改他的詩。首先,她可能透過在班上將詩的收尾作為一個一般題目的討論,試圖間接地給傑遜指出某些給這首詩收尾的看法。用這樣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夠微妙地影響傑遜,使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詩歌寫作技巧,而不是單單挑選出他的詩進行批評。

“傑遜的例子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是多麼地容易錯誤地判斷孩子和年輕人。即使其他人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我們仍然還是有辦法‘打動’學生。”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