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

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

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1

1、白登之圍

劉邦建立漢朝後,讓韓王信遷到代國,建都在馬邑。那時,冒頓(莫獨)單于已統一匈奴各部,勢力強盛,統治了大

白登之圍漠南北的廣大地區。匈奴貴族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北部邊郡的人口、牲畜和財物。

公元前201年,匈奴兵攻打韓王,並用大軍包圍了馬邑,韓王信因為率兵在外,受到某些人的猜忌,劉邦也懷疑他。他害怕遭到滅門之禍,就率領眾軍在馬邑投降了匈奴。

韓王信投降匈奴後,使得匈奴對漢王朝的實情瞭解得更加清楚,因而率領大軍南進,越過句注山,向太原郡進發,不幾日,便抵達晉陽城下。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大軍追擊,冒頓單于看到對方人多勢眾,又是皇帝親自出徵,就假裝敗走,引誘漢兵。漢軍果然中計追擊。冒頓把老弱殘兵暴露在外,而將精兵隱蔽起來,於是漢高祖帶領30萬漢軍乘勝追擊。他率前隊兵馬首先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由於漢軍大都是步兵,大隊人馬尚未趕到。正在這時,冒頓單于令10萬精銳騎兵突然出擊,把劉邦重重包圍在白登山(在平城東)。達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內外不能互相接濟軍糧,陷入了困境,危在旦夕。而匈奴的騎兵則士氣高漲。

這時,陳平想了一條妙計。他讓畫家畫了一名美女,連夜派人從小道將美女圖送給了冒頓單于的后妃閼氏,並且告訴她:“漢朝皇帝被困在這裡,想把漢朝的這位美女獻給單于,又求單于放他一條生路。”閼氏聽到漢朝皇帝要送美女,就害怕自己會失寵,所以就對冒頓單于說:“漢朝天子也有神靈保佑,即使我們得到了他們的土地,也不一定能夠佔有它。”由於閼氏的勸說和相約配合作戰的西漢降將王黃、趙利未如期至,單于疑其與漢有謀,故解圍一角。當時天下大霧,劉邦令強弩加兩矢對外掩護,率軍由解圍角逃出白登山,至平城,始與主力會師。劉邦令樊噲守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引軍南歸。匈奴亦撤軍去。這便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2、和親政策

白登之圍這次大戰是漢王朝建國後與匈奴大軍的第一次全面的交鋒,最後卻以漢高祖的白登被圍和用計脫險而告終。這就說明,漢還沒有力量和匈奴對抗。那時,封建組織內部矛盾嚴重,劉邦只能先解決內部問題,顧不上外面,再說打又打不過別人,那就只能忍了。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鑒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還沒聽說過外孫敢與外公分庭抗禮者。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絮、繒、酒、米和食物等等。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

這種和親政策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方針,以漢王朝的忍讓與屈辱為代價才得以實現的,以緩和匈奴的襲擾。從漢高祖到文帝、景帝,延用六七十年,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對中原依然時常有侵犯之舉。

實行和親政策,雖然並沒有使匈奴貴族停止侵擾掠奪,但畢竟求得了匈奴“小入盜邊,無大寇”的局面,為西漢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做好反擊匈奴的準備,創造了有利條件。

3、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

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決定放棄“和親”政策,他認為越是忍耐求和,匈奴越會得寸進尺。只有給他

漢武帝們一點厲害看看,才能徹底消除這一隱患。於是,劉徹憑著前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著手準備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三次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率兵反攻匈奴,徹底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尤其是第三次打擊,更加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除了。

和匈奴之間的.連年作戰,經過幾次重大戰役,擊潰匈奴主力,把匈奴趕往大漠以北。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了衰落。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解除了匈奴對漢邊境的侵擾和掠奪,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保障了邊區人民的生產和生命財產的安全。

漢朝疆域圖漢匈力量對比的這種劇烈變化以至遞轉,使漢匈和親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即漢仍像以前那樣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兵不南犯。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希望的和親則是要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到漢宣帝時,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西漢幫助下,重新新統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到長安,提出願做漢家的女婿,復通和親之好,漢元帝欣然應允。平民出身的宮女王昭君,主動“求行”。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意即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定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和漢朝的和好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史載昭君出塞前後數十年間,長城內外,出現了“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百姓)無干戈之役”的興旺和平景象。

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2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鬥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