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石頭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石頭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瞭解什麼是石頭書、石頭書裡有哪些學問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3、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一塊小石頭。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談話。(出示課文插圖)
師: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學習了生字,還知道兩個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見一位叔叔正聚精會神的看著一塊大石頭,川川、磊磊感到非常——(生:好奇)你們好不好奇呀?老師也很好奇,一塊石頭有什麼好看的?那麼讓我們帶著好奇心跟隨川川和磊磊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一)過渡: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川川和磊磊於是向叔叔提出很多問題,請大家把書本開啟,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川川和磊磊一共問了幾個問題?
1、學生自瀆課文,要求:找出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幾個問題。
2、指名說,老師相機出示問題。
3、理解“刨根問底”的意思
師:川川和磊磊提了這麼多問題,一直要到把問題都弄明白為止,找一找,書上有個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顯示:刨根問底)
“刨”是什麼意思?查字典然後說說這個詞的意思。(“刨”字的本義是用工具挖掘,“刨根問底”的意思是將事情的經過弄得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精讀課文
那川川和磊磊從石頭上刨到了哪些學問?
(石頭是書、石頭上有字、有畫……)
1、解決“石頭是書”
師:嘿,奇怪了,石頭怎麼會是書呢?
生回答,師相機出事句子:
“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這是個反問句,其實就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說,相機出示句子:“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一本書。”
師聽後邊說邊板書:哦,原來,這篇課文講的是石頭像書,而不是用石頭做成的書。(把課題改成“石頭書”)
2、激趣:可是這石頭怎麼能像書呢?你們看我們平時用的語文書、數學書、英語書等等,它們都有什麼特點?(生回答,師板書:一頁一頁、字、畫、獲得知識)
(師拿起一塊石頭)可是這石頭光禿禿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兒像書呀!這個問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答嗎?
3、解決“石頭書裡有哪些學問”。
(1)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該怎麼找答案呢?老師教你們一種讀書方法,拿出筆來,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想課文中哪些自然段寫了石頭像書,找到了就在這個自然段前作一個“☆”的記號。然後完成表格。
(2)學生自讀課文,作上記號
(3)交流。(應該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學生說到哪個自然段就學習哪個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請交流的同學讀讀這一段,並讓他說說石頭哪兒像書。(師板書:一層一層)
②句子訓練。
出示句子: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請學生把這句問號的句子改成句號的句子,然後進行比較,說說哪句好,為什麼,最後指導朗讀。
③說話訓練。
請學生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為什麼石頭像書。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請學生說說選擇這一段的理由。
②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找找這石頭書上有哪些字,並把它們圈出來。
③再交流。學生回答,老師板書:雨痕、波痕、礦物……。
理解“雨痕、波痕、礦物”,並想象省略號省略了什麼,最後欣賞礦物(演示課件)。
④說話訓練。還是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為什麼石頭像書。
⑤師生對讀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請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學一起來讀一讀這一段。
②說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師板書:樹葉、貝殼、小魚……)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等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演示課件,欣賞化石。
④練習說話。用上“因為……所以……”再說說石頭為什麼像書。
⑤分男女生朗讀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並想想石頭書能告訴我們什麼,用直線劃出來。
②交流,板書:告訴我們……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訴我們:這裡曾是__________,後來變成了__________,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__________,這裡又變成了__________。石頭書會告訴我們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讀第十一、十三自然段,並聯繫上文,想想勘探隊員是根據什麼來推斷這裡曾經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師生對讀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結。
再次出示句子:“石頭書裡的學問還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經過刨根問底,明白了石頭書裡的學問,那麼同學們,川川和磊磊這樣刨根問底給你帶來了什麼啟示或讓你想到了什麼?
(我們要用心的讀書,這裡的“讀”是指我們平時的讀書嗎?)
(“讀”是指探索、研究)
三、總結談話
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索了石頭的奧秘,知道石頭裡原來有這麼多的學問呢!
教學反思:《石頭書》一課是科普小品文,教學重點是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讀好人物對話,感悟課文內容。難點是感受岩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所以要上好這堂課並不容易,我在經過多次研究教材後,課文中“刨根問底”這個詞語引起了我的關注。從詞語上來看,它是一個本文要重點理解的詞語,“刨”還是本課的生字;從文章內容來看,它是對文章多次對話內容的一個巧妙總結;從寫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教學設計的總體考慮來看,它可以作為一個突破點,解決《石頭書》當中的問題。所以我由中心詞“刨根問底”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處理資訊的能力,透過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感悟課文,瞭解“岩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並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
《石頭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課文,讓學生了解石頭書中的學問,激發學生善於思考、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激發學習興趣
上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一篇有趣的課文——石頭書。我們讀準了課文中的生字詞,理解了部分詞語的意思,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老師來檢查小朋友上堂課的學習情況。
出示:課文主要寫了川川、磊磊透過 ,
瞭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師小結:那麼“石頭書”中到底有哪些學問呢?今天我們就和川川、磊磊一起來“刨根問底”,比一比誰的本領大,看誰從“石頭書”中“刨”到的知識最多。
二、學習課文,瞭解“石頭書”內容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石頭中有些什麼學問?可以把有關的語句畫出來。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表揚有些同學會讀書,一時不懂的語句反覆多讀幾遍,邊讀邊動筆)
2、剛才同學們學得可認真了,把你從文中“刨”到的知識和小組裡的同學討論一下,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同學在說時我們要邊聽邊思考,有補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學說完再談自己的想法。
3、透過和小組內同學的交流,我想現在大家對課文的瞭解就更多了。現在你願意把“刨”到的知識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
4、指名學生彙報學習情況。
(1) 石頭上有字。生答師相機板書:雨痕波痕 礦物
“礦物”指什麼?省略號表示什麼?
出示幻燈片(3)請同學們看雨痕、波痕、礦物圖片,瞭解這些字只有勘探隊員才認識。
(2)石頭書上有畫。生答師相機板書:樹葉 貝殼 小魚
出示幻燈片(4)請同學看樹葉、貝殼、小魚化石。這些都是化石,圖紋清晰,儲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燈片(5)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別的化石,請同學們欣賞各種各樣的化石,欣賞了這麼多美麗的化石,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嗎?(這麼多化石哪兒來的呢?上面的畫又能說明什麼呢?……)
(3)出示幻燈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後來,這裡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慢慢上升,這裡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山。”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也許你能從中“刨”到答案?
a、勘探隊員是根據什麼推斷這裡曾經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導學生聯絡上文思考。
師小結:勘探隊員根據石頭上的字、畫推測到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密林、後來變成大海。
b、瞭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動物或植物,由於地殼運動被埋了起來,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億年以後,這些動植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就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
d、指名生有感情讀這段文字。
(4)讀懂了石頭書還有什麼用呢?(找礦、瞭解人類的發展、生物的進化……)
師小結:今天我們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問底”,瞭解到石頭書上的學問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讀課文
我們班哪些同學特別喜歡刨根問低,就請你們讀川川、磊磊的話,愛解決問題的同學就讀勘探隊員的話。
三、總結深化 激發探究慾望
1、教師引導:學到這裡,老師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樣來“刨根問低”——
2、川川、磊磊怎麼會“刨”到這麼多學問?(善於觀察 充滿好奇 不懂就問)
3、勘探隊員怎麼會知道那麼多的知識?(知識豐富、觀察仔細、研究投入)引導學生聯絡“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這什麼。”理解。
4、教師小結:這樣看來,不僅石頭是一本書,勘探隊員也是一本書,川川、磊磊也是一本書啊!小朋友你們同意嗎?
5、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竟然有這麼多學問。看來生活中許多看似普通的東西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善於思考、樂於探究也能學到許多知識。真可以說“生活處處皆學問”。
四、佈置作業 課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學得這樣認真,老師送大家一份禮物,這塊石頭採自水蜜桃之鄉——無錫陽山,陽山水蜜桃馳名中外,特別好吃,據說這和它有著密切的關係。
小朋友有興趣讀一讀這本書嗎?
2、老師向大家推薦課外閱讀《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瀏覽
《石頭書》教學設計3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初讀課文,學習有關的字、詞。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書是我們常見的學習用品,從書中我們能汲取營養,獲取豐富的知識。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與書有關,齊讀課題:石頭書。
2、看了課文題目,你有什麼想法?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2、同桌互相讀讀,做做小老師。
3、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點。
三、弄清課文脈絡,出示思考題:
根據下面的意思,對照課文想一想,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說了這些意思。
(1)、勘探隊員告訴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2)、勘探隊員叔叔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3)、川川和磊磊很高興,也想讀這本書。
四、學習生字:
1、學生合作、交流學習10個生字的讀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學、領讀二類字
3、檢查朗讀有關的詞語。
五、佈置作業:
1、練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石頭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學習,理解石頭書的`含義,瞭解有關化石的知識。
3.培養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究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石頭書指的是什麼。領悟對話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齊讀課題。
2、當你看到“石頭書”這三個字時,你想到了什麼?
3、同學們根據課題,腦海中一下子就閃現了這麼多問題,真好。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吧!
二、初讀,檢查預習
1、自由讀課文。
2、檢查:
貝殼 地殼 藏著 寶藏 礦物 煤炭
3、課文的主人公?川川和磊磊為了把問題弄明白也像你們一樣問了很多問題呢!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用直線劃下來。
三、刨根問底,理解石頭書
1、指名說。我們一起來讀讀。像他們這樣不斷追問,直到把問題弄明白為止,用文中的一個詞就叫——板書:刨根問底。學習就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為什麼說石頭就像一本書?你知道了嗎?再自由讀課文,看看你能找出幾點理由(用波浪線圈畫出關鍵詞句)。
2、交流:你找到石頭像書的第一個理由是——
a 石頭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圖片出示)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一層又一層的石頭,就像書——(板書:形似書)
b 石頭書上有字(板書:字)
①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用筆在書上用直線畫出石頭書上的字。
②認識波痕雨痕。
③認識礦物,關注省略號。
石頭中蘊含的礦物種類豐富,神奇美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c 石頭書中不僅有神奇的字,還有美麗的畫(板書:畫)
①(出示化石圖)你知道什麼叫化石嗎?
交流。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後,其遺體或遺蹟被埋藏在地層裡,經長期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像“石頭”狀的東西。
師述:老師今天帶了一塊珍貴的三葉蟲的化石,想不想看一看?它來自5.6億年前,一億年就是一萬萬年,5.6億年前,就是五萬萬六千萬年前。誰想觸控一下這古老的化石?你看,這麼一塊小小的石頭,卻能告訴我們在5.6億年前就生活著三葉蟲!
②那麼這些化石(課件圖片)能告訴我們什麼秘密呢?自由讀11小節。
③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叔叔是怎麼知道這些變化的?讓我們透過圖片看一看這個地方變化的過程。指名推斷。
小結:補充“滄海桑田”。這一切都是石頭書上的字和畫告訴我們的。
d、讀懂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瞭解了地質變化,對我們還有哪些幫助?
①指名讀第13節。
交流:這裡的省略號告訴我們——
②總結:化石就像書一樣,不僅因為外形相似,更因為它有字、有畫,而這字畫就像我們的課本一樣,給我們——!(板書:有學問)
3、小結: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頭,竟然有這麼多學問!老師這裡有兩個問題想讓大家在課後繼續刨根問底:
是不是所有石頭都是書?
是不是隻有石頭才是書?
四、領悟對話寫法,嘗試小練筆。
1、同學們,《石頭書》還有一個值得大家刨根問底的地方: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節?這麼多小節,除了第一小節,其他都是——對話。作者透過人物的對話,把要介紹的科學知識寫清楚,使我們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樣“刨”到了很多學問。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寫好對話。
欣賞課文對話片段:作者除了寫對話內容,還寫了——提示語。一般來說,提示語有這麼幾種情況。位置的變化有什麼好處呢?
寫對話時,不僅要靈活變化提示語的位置,還要關注內容,根據人物的特點,加上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等。
3、小練筆:
晚上回到家以後:
川川 地說:“今天我學到了許多有趣的知識!”
板書:
17、石頭 書
形相似
刨根問底 有字、畫
有學問
《石頭書》教學設計5
說教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第六單元課文《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這篇課文透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於充滿童真的對話中,激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全文有14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
(一)、(1-5)勘探隊員告訴兩個孩子,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二)、(6-11)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三)、(12-14)石頭書裡的學問真不少,石頭書的用處可大了。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理解“石頭書” 的內涵。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並開始喜歡讀科普讀物。
二、教學重難點:
《石頭書》以對話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兩個孩子與勘探員叔叔的對話,懂得“石頭書”的內涵,瞭解有關化石的知識是教學該課時的重難點。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若干;
利用科學課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知識的瞭解。
說教法、學法
一、質疑導讀法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學生在想什麼,有什麼疑難,便於隨機調整教學重難點,另一方面便於對疹下藥,啟用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敢於發現問題,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一、讀中感悟法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讀通課文,瞭解大意;讀懂課文,入情入境;教師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教師只在適當處給予點撥,或組織討論,有助於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自主探究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學生學習任何知識都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一個寬鬆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境。學生在積極的閱讀中深入探究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質疑匯入
1、生共同板書:書,問:小朋友喜歡書嗎?為什麼?你知道書籍有什麼作用?(板書:作用)
2、師小結,問:我們一般見到的書都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書上面一般會印些什麼呢?
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字、畫。今天我們來學習的課文,叫“石頭書”,(師把課題板書完整)
4、 師:課文你讀過了嗎?知道石頭書指的是什麼嗎?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定的預習習慣,他們初讀課文後一定能知道石頭書是化石。)
5、說說你們對化石的瞭解好嗎?(師出示化石的圖片,有動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簡單介紹)
6、大家再來看看老師的板書,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新課伊始,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回憶書籍的特點,讓他們知道書上有字有畫,以及書籍的作用,並且及時板書,再簡單介紹關於化石的知識,這樣就把課文的脈絡給理了出來。接著,又鼓勵學生圍繞課題發現問題,大膽質疑,但讓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新東西發生了衝突,很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產生讀書探究的慾望。)
《石頭書》教學設計6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勘探隊員叔叔告訴我們石頭就是書,因為石頭一層一層的(生答)
2.關於石頭書,這節課你想進一步瞭解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二、學習第六~十四自然段
1.自己讀第六~十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不能讀懂讀好。
2.老師瞭解班上哪些同學愛提問,哪些同學愛回答問題?再讀課文,愛提問的遇到課文中的問話多讀幾遍,愛回答的遇到課文中的回答就多讀幾遍。
3.(出示問話)請愛提問的同學推薦一位導讀。要求:讓我們一聽就知道你重點問什麼?[相目機板書:字畫]
4.(出示帶提示語的問話)加上提示語,你們是不是能讀得更好,問話更吸引人?自己讀。
(1)指名讀,把你讀得最好的句子讀給我們聽。
①不禁笑了起來說說川川心裡怎麼想?
②一起問找一個你的好朋友一起問。
③刨根問底是什麼意思?我們班有沒有像川川一樣遇到問題愛刨根問底的同學,請你們一起來讀一讀。
5.學習答話。
(1)你對這4個問題中哪個問題最感興趣,就在書上找到叔叔的回答,自己讀一讀。
(2)指名答。
①有字嗎?指名答。問:字是什麼?[板書:波痕、雨痕、礦物]問:礦物是什麼?還有可能有什麼顏色?
②有畫嗎?指名答。問:畫是什麼?[板書:樹葉、貝殼、小魚]看書上的化石圖,欣賞上面的圖畫。
③化石能說明什麼?老師課前找了一些資料,請大家讀讀課文,再結合資料想一想,化石到底能說明什麼?可以四人小組討論討論。指名答,再結合這塊石頭上的字、畫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
④看懂了這些又有什麼用呢?指名答。結合書上的省略號想一想還有哪些作用?引導學生課後查資料。
6.分角色讀叔叔和川川、磊磊的對話。
三、師總結
化石能讓我們由現在推測到過去,多神奇啊!課文學到這兒,你們心中的小問號解決了嗎?這樣的石頭書你們會讀了嗎?(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
石頭書
字波痕雨痕礦物
畫樹葉貝殼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