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利用暑假,我認認真真地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他字裡行間充滿的,都是對學生的愛,是對教育的深入的思考,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學習。李鎮西老師既是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又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班主任。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探索教育的最佳時機與途徑,並時時對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和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進行理性的思考。李鎮西老師是透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提高,從實踐中發展。

整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我都有很大的觸動。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為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為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裡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大愛的環境裡,我們的班級才會更加團結,學校才會更加繁榮,家庭才會更加和睦,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小、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關於李鎮西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聽說過,只是沒有讀過他的書。最近,買了一本他的"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愛心與教育》",剛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這部書是李鎮西老師在工作第一線,辛勤探索素質教育的結晶,以手記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教育故事。

說實話,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記一,就被其中所記錄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動,幾次不知不覺地熱淚盈眶。如果說,單純的理論套套誰都懂,那麼李鎮西老師觸動讀者心絃的則是一個個樸實真摯、載滿真情的案例,記錄著他與學生之間的情與愛。

李鎮西老師說,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學生家長送給他的一筐雞蛋用煤油爐一天煮一個,全部又讓這位學生吃了;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裡,揹著一位患病的學生步行上醫院,他還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裡給他們送上自己的賀卡……老師在用愛心感動著學生,學生同樣用童心來回報老師。

是的,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的中學班主任老師,他和李鎮西是屬於同一個年代的人,對待學生嚴格,有愛心,有著滿腔的熱情,他把正直、善良傳授給學生,他把青春把愛心統統奉獻給了學生。回憶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很自豪成為了老師的學生,儘管十幾年過去,當初老師眼中那個單純樸實的學生已經結婚為人母,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呢,然而我卻遇到了,我是幸運的。老師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卻是永遠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夠擁有像我一樣牽掛他的學生,他也是幸福的。

讀著李鎮西老師的故事,回憶著最尊敬的老師,我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也接受著家長和孩子們的對我的"有愛心的老師"的讚許,可是,當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裡就不會有像小雯那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我的愛心不夠,導致與其家長產生的問題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裡那些特殊生就不會一直那樣沒有起色;想想我曾經的'工作,想想我曾經的失敗,對比李老師這顆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見絀,慚愧萬分。

冰心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對於教育也同樣,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只能說明愛心不夠。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關注後進學生,轉化後進學生”是個永久的話題。

對於後進生們,不少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處理方法。我們總是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使“後進學生”改變,這無疑是想得太簡單了。李鎮西老師說的好:“‘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而不是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

是啊,難就難在我們是否能夠容忍,是否能夠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眼裡的“後進學生”其實是很痛苦的,上課無法聽懂卻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裡,作業往往不會做便只好胡亂應付,明明心裡很自卑卻表現地滿不在乎……

所以“後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這段話: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李鎮西老師和萬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師追求給予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有後來的《烈火金剛》手抄本的誕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讓我感受到,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儲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裡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則需套用梁啟超激勵兒女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從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裡,還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我對比了一下,這每日十問就是原來的九問中的一問今天的功課複習預習沒有?拆分開來的,但我覺得這樣更合理,因為複習和預習是兩件事,各自要費不少時間,不能一言涵蓋。這十問不僅對中學生有用,對於每一個自學自勵的人都有啟發。我如果照搬來指導小學生恐怕會有困難,但可以借鑑改編然後指導家長督促孩子的學習。雖然李鎮西老師教的是中學,而我教小學,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小學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例項,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小學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於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如此,因為借來的書就有還期,必須每天有計劃地讀一些,到時候才能如期償還。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 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透過本書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活動目標,並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講到這裡,我有點慚愧,回憶我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們所說的那樣,把學生當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個孩子上課能夠認真聽講,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希望那些後進生們別考的太差,別把平均分拉動太大。事實上,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理由讓他們變成一模一樣的產品啊。

李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確實跟別人有這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說有位後進生上課特別愛唱歌(雖然有時候只是小聲哼哼),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於是李老師就對他說:“你現在是每堂課都要唱歌,影響同學們的學習。這樣吧,你先試試儘量爭取每天有一堂課沒唱歌,你就給我來個喜報,好嗎?”第一天,他沒有來喜報,第二天他來喜報了而且特別興奮;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沒來喜報,第五天他來喜報了。儘管一週內他只有兩天來喜報但李老師還是給他熱情的鼓勵。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慢慢少了;半個學期後,他基本上改正了壞習慣,李老師在全班人面前表揚他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還有一位學生上課在抽屜裡偷偷研製炸藥,結果引燃了書包,李老師就把這位學生介紹給一個化學老師,結果他漸漸的迷上了化學。還有一位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李老師給他推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精彩情節的長篇小說《烈火金剛》,叫他上課抄這本小說等等。

比如說他每個學期前總會印很多的報喜單,哪個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不僅僅是成績上的進步,都可以讓他們填寫報喜單,並讓他們帶回家。李老師每天都會親自為學生朗讀小說,和學生一起品味“書”的味道,這正是我們現在正推崇的班級讀書會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寒假期間,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彷彿跟隨李鎮西老師從入職那一刻重新來過,去感受一個個難忘的師生故事、體會那一份份真摯的師生之情。敬佩李老師對教育的追求與探索、欣賞李老師對學生的關懷與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顏!

李老師初為人師,也是空有遠大理想,但沒有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但面對這種現狀他卻能夠一邊實踐、一邊大量的閱讀教育專著,使自己在專業之路上迅速的成長起來,這種對事業的敬畏,對知識的渴求是讓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師在教學之路上不斷前進,但他始終不忘初心,一心撲在教育教學上。他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親切的稱他為“老李”“鎮西將軍”。無論是在校就讀的學生,還是早已畢業的學生,學生永遠記掛著李老師,李老師也永遠牽掛著這些學生。一次活動、一份禮物,一篇日記——時間讓這份師生情更加深厚綿長,這是讓我羨慕的地方。

面對繁雜忙亂的工作,李老師能夠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把對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時的記錄在案,分享給大家。這種良好的習慣,讓他能夠帶給我們那麼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師這種勤耕不綴的精神,讓我為之讚歎。

縱觀全文內容,裡面有生動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書信、有精彩的活動、有寶貴的經驗、有難忘的課堂、還有感謝李老師的人、也有李老師要感謝的人。學生的一封書信,一份禮物,李老師會收藏至今;別人對李老師的一份關懷,一次幫助,李老師會銘記於心,李老師的這份真摯的待人之心讓我倍感可貴。

一本書會很快讀完,但李老師的教育精神卻讓我永遠也學不完!看李老師的書,去學習李老師的閃光之處,生活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一晃《愛心與手記二》也看完了,良久無言,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手記二給我們講述了李鎮西老師與“頑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頑童”們心貼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溫情。萬同的故事,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瞭解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是的愛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閱讀,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平時的工作,或多或少也會碰到類似的頑童,他們總會讓我們感到頭疼,感到手足無措,他們反覆的考驗我們的耐心,可能一開始我們會和他們講道理,可是時間久了我們也許就會把他們拋之腦外,心裡從未感到一絲愧疚。

故事更讓我們反省自己,獲得啟迪。瞭解學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謂的頑童都是有成因的,他們或是“單親家庭”缺少家庭的溫暖,或是自身身體原因等,要尊重學生使學生都有一顆上進的心。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把差生視為一個一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把學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更是一項”反覆抓,反覆抓“的工作,為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指導方針,今後我會不斷探索,嘗試更多適合後進生的轉化方法,讓後進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愛心與教育》彷彿一盞燈,用心閱讀,或許它能照亮我前進的路。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最近,我閱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

我用了一週的時間,如飢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每當新學期到來,一段時間沒見的孩子們滿臉歡笑地撲向我時,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充滿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學生情感的魅力,也是思考、探索教育教學理念的動力。教師只有在愛學生的情感推動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創新自己的教育思路,才能贏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收穫自己教育事業的成就。

師生之愛,有別於親情之愛,有別於友情之愛。這種愛的潛能在於她得到不斷的拓展和昇華之後,是我們對祖國的愛。是愛的教育追求的境界。李鎮西老師的手記中,僅教育“後進學生”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就有十種之多。這些還是他提練歸納出來的。還有更多具體事例中,達不到歸納寫出程度的靈機之動就更多了。他不比別的教師多長個腦子,但他的這一個頭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智慧?我想李鎮西老師在教育中付出的愛心促進和提升了他個人的智力智慧。

我們每個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的教師如果也能付出這樣的愛心,必然也會激發自己的智慧潛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教育能力的發展。做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讀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的感觸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李老師以愛心贏得愛心,以真誠贏得真誠,以民主贏得民主。李老師的生命在與學生的融合中得以燦爛。李老師在博士畢業後,又回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教語文。但他卻一再強調:不要把我的行為看成崇高,其實純屬個人喜好,我就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促使我追求教育的幸福。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師的幸福之源。學生在教師節來臨時送我的一張賀卡、一封簡訊都讓我幸福無比。平時的課堂互動,課下交流使我的生活變得開心,生命因此而變得精彩!

讀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認識到課堂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教師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上課不能享受到快樂,那麼教師的一生就不會快樂。我努力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探討中,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摘錄幾句我喜歡的話:

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為學生的真誠不過是在演戲,那麼,教師不但低估了教育的複雜性,而且還會傷害了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當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後,點燃學生心“想做好人”的願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有幸買到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細細捧讀,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更為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在陶醉中、感嘆中,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當我靜靜地閱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像走入了他的班級,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震撼”。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一次上圖書館借書,無意中看見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借回家後經過幾天的閱讀,我真是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在閱讀期間,我數次流下眼淚。我從中感到了一位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的教師。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讓成千上萬的讀者——教授、學者、學生及其家長感動流淚。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七個方面介紹了李老師與學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分別是一、愛心與童心——我和學生的感情故事。二、與玩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三、鍛造卓越人格——優秀生的培養。四、回答心靈的呼喚——青春期教育的嘗試。五、沉重的思考——有一位女學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六、生死兩地書——和遠方以群眾學生的通訊。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

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要在學校裡透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知識,而且在學校中獲得將來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其次是我感受的是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愛他們才能是是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才能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和他們真正心貼心的進行交流。他才成為了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正因為李老師知學生的心,他才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我覺得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是我們現代需要的老師。我們都應積極向李老師學習。

書中的許多話現在讓我記憶猶新,比如那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對於“後進生的轉化”是每一位老師頭疼的事情。而透過閱讀《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後,我瞭解到許多的方法,但不論是哪種方法,都離不開六個字——民主、科學、個性。首先“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其次“後進生教育要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育主動權教給後進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既允許其反覆,又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科學。最後“後進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向李老師一樣用真心、愛心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向李老師一樣多多專研教學、專研學生,我們的教育一定成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學著作,它源於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師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樸實中閃爍著華美,平淡中寄寓著深情。走進《愛心與教育》,彷彿走進教育的世外桃源。那裡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在那裡看到的是教育的鮮活,是教育的靈動,是教育的輕盈,是教育的詩意。那一枚枚雞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潤,那一次次活動的薰陶,那一顆顆童心的爛漫,無不是教育智慧的結晶。給汪斌煮的雞蛋,醫院裡飄飛的歌聲,學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動,無不牽動著我的情懷,給我以心靈的撞擊。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麗而又鮮活的畫面疊印在我眼前,寧瑋善良而堅韌的面容,楊嵩純真而調皮的微笑,程樺堅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週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中,我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嗎?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

正是萬同,觸動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經,喚醒了我沉痛的記憶。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個個教育的失誤,一起起教育的悲劇,讓我內疚、不安,讓我的心在顫抖。原來我在不經意間,在好心的嚴厲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麼啊?一段時期來,我總是埋怨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語文基礎的薄弱,行為習慣的偏差,甚至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和鄙棄之感。殊不知,乾涸的土地,方顯甘霖的珍貴;荒蕪的心靈,才見播種的價值。然而,我總是在扞衛為師者高貴的尊嚴,在設定的虛妄的理想中不自覺地把學生排斥於心靈之外,在一種沉重的精神負荷下艱難地行進,走不出心靈的那片沼澤地。

走進鎮西,你會深深地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願我們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顆愛心上路,追尋心靈世界的雲霞虹霓。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眨眼間,由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我已教了二十多年的書,我的教學激情漸漸淡去,感覺像是撐船,沿著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但在我利用課餘時間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使我激動不已。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教育根植於愛,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師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以感情為紐帶,讓學生體會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宗旨。李老師在《愛心與教育》裡提到:“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所以我們應給學生以微笑,給學生以師愛,沒有愛,便不可贏得孩子的心。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儘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發揮或自由地展。”李老師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著他們——你看“從此,在緊張的工作中,我的心靈深處多了一份惦念和憂思,我常常收到許多學生來自大學的信,每當這時,我忍不住想:寧瑋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彷彿剛放下電話,寧瑋就像失蹤似的。於是不停的問,不停的追憶,不停的敘說------”;所以他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對比自己,雖然作為小學老師的我,沒有初中那樣的升學壓力,但與學生朝夕相對六年了,師生之情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體會到學生的確是自己的牽掛,我也希望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渡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處在尷尬之中,對教學工作也有點力不從心了,但責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盡所能地支撐下去。別人說:“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在教學工作中是多麼重要的。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每一個差生都是老師心中的痛,看見差生有所進步,老師的喜悅感比學生還大,其實老師也是很容易滿足的。

我走過“科研興教”這漫長的路,深深地體會到:要做一名不愧時代的人民教師。“愛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無止境,奉獻無窮期”,要鍛鍊自己具有熱愛事業、熱愛孩子、偏愛差生之心,艱苦奮鬥、大膽改革、不斷進取之志,尊重科學、重視實驗、實事求是之風,因材施教、靈活開拓、轉化差生之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當我第二次捧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拿在手裡的是20週年紀念版,李老師當年寫《愛心與教育》時還是個小夥子,如今已經退休了。2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教育行業中的暢銷書,很多教師、家長、學生、學者都被感動過。之所以經久不衰,大都因為那個“愛”字,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為教育之愛,在此不再贅述。重讀這本書,讓我了思考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能為學生留下怎樣的生命記憶?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時,無論是優生楊嵩、程樺、王銅,還是普通學生寧瑋、伍建,甚至於問題學生萬同,以及從未謀面的楊守豐、馮珉娟,他們都把李老師當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著聯絡,距離拉開了,心靈上卻越來越近了。為什麼這些學生即使畢業、成家了還不忘當年的老師呢?為什麼其他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待遇呢?再次閱讀,我發現李老師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靈的藝術,陶行知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李老師把每個學生看在眼裡,讓每個學生能夠抬頭做人。他在伍建的心裡種下了善良、勤奮、認真的種子;他在萬同的心裡點燃了“我是一個好人”的願望;他在楊嵩心中樹起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裡培養了謙虛、寬容、禮讓的格局。這些學生帶著李老師送的特殊禮物,為社會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李老師也欣慰不已。李老師曾多次在講座中,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每講一次,都會被幸福衝擊一次,因為他幸福著學生的幸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上車時沒有什麼行李,如果我們能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科學文化知識,我們能不能也像李老師一樣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回憶呢?我想,我們應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以研究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特殊的學生,以最真誠的內心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樑;放眼未來,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進的那一個;教會學生自我教育,不斷改正缺點,真正認識自我,最終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也許我們不能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學生;也許最終也不會有那麼多學生始終牽掛著我們,但至少我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美麗的種子,他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位教師用心做過、真正愛過。

李老師在《回望20年,重新審視愛》中這樣寫到:“希望再過20年,拙著《愛心與教育》不再暢銷,甚至無人問津。因為到那時愛已經是教育的常態,每一個教師的生活都是一部屬於自己的《愛心與教育》。”書寫自己的“愛心與教育”,就是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書寫和學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記,始終帶著“我能給學生留下什麼”的思考,便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豐厚,可以跟隨書中的人物去體驗不同事情,是一場精神上的旅行。我在這場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遠,於是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從中獲得許多的啟迪,這也使我的教學工作開展的更從容。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以及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要耐心地和學生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命令著自己,提醒著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就如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所有的故事都滲透著李鎮西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的。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學生受打擊,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麼,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用心去愛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