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很多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後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才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於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裡讀書,透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

李鎮西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西教授對於“後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在批評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記中的程樺、楊嵩、黃金濤分別是不同型別的孩子。程樺愛好廣泛,學習非常優秀,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膽子小;楊嵩腦子靈活,悟性很高,可很“調皮”,上課時有些“不務正業”;黃金濤自控能力較差。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李老師採用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於程樺,李老師從談心入手,推薦書籍作鋪墊,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於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為他們以後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著他的教育例項,我也在心裡記下了他所說的在培養“優生”的問題上,應注意的幾點: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核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著“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愛心與教育》深入淺出、親切感人的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是李鎮西老師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那種潛移默化的愛,這種愛充盈著整本書,也衝擊著我的個心靈世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像李老師那樣,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臺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老師們,不同愛好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師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體現,成功智力的學生也會大大增加,“個性+特長”的學生也會不斷湧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會層出不窮。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為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感動;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的行為所震撼,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著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在瀰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裡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裡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充套件!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的部落格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裡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字;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寒假裡,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說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錯誤。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愛學習不貪玩的完美型別。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我想借用李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教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穫——收穫成功的幸福,收穫發現的喜悅,收穫生命的價值,收穫生活的快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這些日子深知自己對教育理論的匱乏,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作為一名教師的修養自身的理論修養,提高我們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閒暇之餘,打算到書店買幾本關於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給自己進一步提高。當我走過喧譁熱鬧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書店雖是春節期間,人們很多都去走親訪友,但是這裡也不乏有許多學習之人,有很多人來這裡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書,還有的為自己的孩子來挑選等等之類。當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書店街來尋找我心目中的導師——教育中書籍。面對著許多壓力更感覺著自身學習的必要的必要性。問了這裡的人員,來到教育書籍的書架前來挑選自己喜愛的教育書籍。

面對琳琅滿目的書籍頓時使人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挑選哪一本書較好,這時我無意間發現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有關愛的教育書籍《愛心與教育》深深所吸引,《愛心與教育》裡面有很多有關如何轉變差生的經典案例,有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大部分老師都喜歡班裡面聽話的學生。對班裡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對他們的行為也是束手無策,差生在許多老師眼中也基本上變成無可救藥的學生,他們經常在班級裡是比較份子,有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還帶頭給老師搞一個對抗活動。

但是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成功的“例項教育學”。此書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的闡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鎮西對“逆境”學生的關懷,那些缺少關愛的學生更是愛護有加,特別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工作,如何改變他們的缺點,讓那些調皮的學生能夠進一步的迎頭趕上,和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問題,李鎮西老師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闡述。

同時他更注重對“中學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養成,他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不但有健康的體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首先是讓學生充滿感情的教育。對每一個學生擁有愛的教育,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做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同樣李鎮西老師要求教師的教育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歸宿提高全民素質。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

在教育裡,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裡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揹著學生去醫院在醫院裡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秘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秘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後進生”,在李老師那裡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後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後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後進而去尋找辦法。

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裡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於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鑑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後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後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於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裡,無論走到哪裡,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讀完李老師的著作後,為他源源不斷的愛的能量、歷久彌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師給孩子們上的不僅僅是學校一堂堂的課,更是點燃了孩子們人生路上永不滅的指明燈……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於愛心,卻不止於教育。向李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