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1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都可以稱之為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可以說是事關教育成敗。教師對學生表示好感,學生就會在學業、品德、習慣方面表現進步;教師對學生表示厭惡或失望,學生心理就會產生負效應,表現為退步。在集體中得到教師接納的學生,往往積極樂觀,充滿信心,容易產生於社會、集體一致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反,一個在集體面前遭到教師另眼相看的學生,則會在學習、生活上心灰意懶,在行為上違規、違紀。因而,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關愛、接納。

一、接納一切學生。

教育不是單純的精英教育,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因而,我們要接納一切學生,特別是對“後進生”。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優點,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是學生進步的支柱,發展的希望。作為教師,不僅對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鼓勵,而是要能正確對待學生髮展的過程中的缺點。

我班上有一位學生,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從小缺乏教養,十分頑皮,成績又差,但在體育方面非常突出。我在眾多的缺點後面終於發現他這個優點,並以此鼓勵、引導,推薦他擔任體育委員,幫助他確立做一個有文化的合格學生的志向。透過反覆做細緻的工作,這位學生最後評上了優秀少先隊員,學習成績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如果只抓學生的缺點,那師生心理對恃是在所難免的,幫助學生主動發展就會變得更困難。

二、接納學生應該是全面的。

接納學生應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落實於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課堂上,要選擇適當的問題,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信心,要善於用各種機智方法作一些引導和啟示。即使學生是在回答不下去的時候,也要鼓勵學生作進一步的努力,相信在下一次回答中成功,盡力避免“後進生”在公眾場合處於尷尬境地。教師對學生的接納不僅表現在課堂上等公共場合,還滲透到日常與學生的隨意接觸中。透過平時的拉家常、交流資訊,是每個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情感。他們不僅能體會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還能揣摩教師的一些自己未曾注意的非言語行為。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對他們都會有特殊的涵義。我班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到:“老師,你好久沒有對我微笑了,也沒有提問我了,是不是由於我那次遲到了。老師,我一定向魯迅先生學習,保證以後天天早到校。”其實,我不是故意不理他。由此可見,我們教師不經意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對學生的情緒影響都是很大的,這需要我們時時保持一份愛心,去接納、關心每一位學生。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每次聽到這首歌,心中都會不由地產生那份對教師的崇敬之情,無數次彎腰,無數次微笑,他們不辭辛勞地守護著身邊的小天使,給他們愛的呵護,心的撫慰。多年來,我一直被感動著,並默默許諾:長大後我要成為你。今天夢想終於成真了,我興奮地高聲呼喊:長大後我真的成了你。我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莘莘學子,但喜悅之時,我擔心稚嫩的我無力面對時刻的挑戰,害怕缺乏經驗的我無法馬上勝任繁雜的教育工作。我開始彷徨,我渴望鼓勵與幫助。作為一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沒多久的新教師,我開始摸索,開始前進,開始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征程。

一提到教育與愛,在小學的生活中我們就會聯想到教師對幼兒“像媽媽一樣的關懷”,和藹可親地對待幼兒,其實,教育意義上的愛不等同於一般的情感呵護,教育與愛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對幼兒以母愛為起點的“投入式教育”。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不斷的給予孩子不同的愛,要時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教師這個職業,不是權力的象徵,教師沒有權力禁止孩子做一些事,也沒有權力收回你的愛或挖制其程度。在對待孩子們的同時,不要偏激地理解你的愛,不要認為愛孩子是規定,是任務,而是要從內心真正理解後再去愛,這樣的愛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在每天工作結束後,老師要反思自己一天工作中對孩子的愛是不是最真的,有哪些不足,這樣以便以後的工作順利開展。

細細的體會後,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上,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原則,教書育人是一項職責重大的嚴肅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敷衍和馬虎,否則必辱使命。我們要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做到樂教勤業。我明白了教師就是為人師表,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要有好的職業道德。同時,我們要熱愛學生,因為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2

讀完了《陶行知教育學》,感覺獲益良多。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一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學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生,也愛學校,他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發人深思,給我很大的啟示。

書中介紹了他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執行,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他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以為然,他堅定而又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當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和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學校。教師應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中,教師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

對學生沒有愛,即使教學也沒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用心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業,他當年倡導的教育的國民性、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創新性,與現在的素質教育如出一轍。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對照當前的教育現狀,我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張揚“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為目的,以提升人的價值為目的,以“立人”為本,為了一切人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價值始終是社會的核心價值、終極價值。生命的尊嚴才是至高無上的,在神聖的生命面前,沒有任何世俗之物稱得上高貴。愛滿天下,情滿人間,情至真,愛至深,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牢記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的一顆愛心!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先生為榜樣,始終把了解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做到人格上尊重他們,生活上關懷他們,學習上關注他們,身體上關心他們,使全體學生生活在充滿愛的濃濃氛圍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進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3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正直為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

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4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師,讀好書更為重要。

假期我有幸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在我的班級,我有計劃地開啟了愛的征程。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裡,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為了教好每位學生,讓每位家長放心,我認真完成家長拜託的任何事。有時家長因為工作的不便,請我轉告孩子中午的落腳點,我時刻記在心中;有時家長請我幫忙照顧生病堅持上課的孩子,我一會兒摸摸他的額頭,一會兒詢問一下,“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難受嗎?難受一定要告訴老師啊!”一會兒又送來了熱氣騰騰的蜂蜜水;有時家長出門在外,拜託我多多關心他們的孩子。課堂上,我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他們的一個皺眉,一個委屈的眼神,我就會心焦半天。下課第一時間就找他們談天,瞭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們的顧慮;課外時間,我還會在工作之餘找那些孩子聊天,為他們分憂解愁,有時還輔導他們的學習,並定期與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長聯絡。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有個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績比較落後的學生,上課做小動作,彎著腰,不抬頭,小眼睛滴溜溜亂轉,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老師寫一舉一動。作業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課吵吵鬧鬧,一刻也不停。怎麼辦?我不能讓他在我的手下變成問題生。我的語文課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邊,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顯得更加羞澀了。我又輕輕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過不了一會兒,背又塌了下來。我一次又一次不經意地走過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愛撫他的頭顱,並投以鼓勵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睜開了,第一次把目光,屬於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給他示範漢字的書寫,我幫他擦去錯誤的答案……他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努力,雖然比不上曹文奧的書寫和成績。相信,他會越來越棒。因為有愛的澆灌,小苗的成長會更加茁壯。

播撒愛的種子,收穫秋的碩果。做為教育者,我們能做的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讓愛常駐每個孩子的心間,讓愛常駐我們的心間。讓雨露滋潤孩子的心田,讓愛伴隨孩子們成長。“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們就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