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範文4篇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範文1

陶行知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讀了《走進陶行知》這本書,它使我對陶行知爺爺的認識又更進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要做一個像他一樣的人。他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時時回想在我耳邊。讀完全書,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張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兩隻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講陶行知爺爺的衣服有兩個口袋,一隻口袋裝公款,一隻口袋裝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車回家,可他沒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裡想:“決不挪用公家一分錢”。於是他就從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爺爺這件小小的事讓我深有感觸,我覺得自己要向陶爺爺學習這種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學校生活中,我們也要向陶爺爺學習,不破壞學校的一草一木,保護校園的自然環境,使大家在一個充滿生機、充滿綠意、充滿活力的校園中快樂地學習;其次不拿班集體的一針一線,對班集體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東西一樣愛護,真正做到物歸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爺爺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愛滿天下”。他愛國家、愛民族、愛他人、孝敬長輩……說到這兒,我又想起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四塊糖果》。陶爺爺把四塊糖果獎給了犯錯誤的學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動了,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從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爺爺以獎勵的獨特方式來教育學生,使人知錯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這樣的讓我有感觸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當我讀到“誠實無欺”的內容時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師、家長對我們講過無數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誡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陶爺爺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以後,我要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範文2

我最喜歡的一個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務實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名言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生活比較艱難,他很懂事,小小年紀就能主動幫助媽媽做許多事情。中午媽媽給他一個紅薯吃,他總要再硬塞一半到媽媽嘴裡。他真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在現在的生活裡,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開張口,不知道報答父母。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難道不感覺慚愧嗎?

等他再大一些時,父母送他去當地名師吳爾寬那裡讀書。他刻苦學習,不懂就問,知識面不斷擴大。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迎難而上,勇攀科學高峰。

14歲那年,他寫下了“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的座右銘。這表明他有遠大的志向和偉大的愛國精神。我們是炎黃子孫,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住一句話:“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將來在祖國各行各業建立一片輝煌。要實現美好理想,從小就要打好基礎,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範文3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讀罷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思。現在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然而今天,我們的一些老師依然沒有接受到課改浪潮的薰陶,不願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還是像過去那樣上課。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老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能準確無誤地套在考卷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聽”成了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走上社會後,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徵,難以適應新的學習。人本主義學家羅傑斯說過:“我們要創設和諧安全的氛圍,學生才會自主地學習。”

因此,我們的老師要切實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的師生關係,給學生的學習、成長創設一切有利的氛圍。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範文4

今天閱讀了《教師人文素養讀本》一書,其中有崔永元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崔永元講到了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見一個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塊砸同學,就制止了他,跟他說:“王友,你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後陶行知從外面辦事趕回來,王友就在校長室門口等著兩位。陶行知把他叫進校長室,從兜裡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準時來了我遲到了,所以我獎勵給你一塊糖。”王友接過糖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說:“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用土塊砸同學你馬上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過糖。陶行知變戲法一樣又掏出一塊糖,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所以我再獎勵你一塊糖。”話音還沒落,王友就捧著這三塊糖哭了,他沒有想到陶行知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他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對他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完以後笑了,又掏出一塊糖,說:“為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再獎你一塊糖。”然後告訴他現在我的糖沒了,咱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從這個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愛的教育,教育的藝術。

其一,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錯誤的行為不放,先阻止,後教育。用“土塊砸”貌似鄉村孩子間的一種平常的遊戲,但究其行為是不正當的。俗話說“小樹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有時連學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但教師不能對學生錯誤的行為熟視無睹,應當及時制止,及時教育。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師忙忙碌碌於教學工作,疏忽了對學生細節行為的矯治工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那麼要落實到行動中,就要把學生當作“小樹”一樣去修剪,使學生健康成長,因為教師是園丁,是有義務、有責任的。

其二,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循循善誘。“四塊糖”四次獎勵,每一次的獎勵都是挖掘了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有謀有略,循循善誘,使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錯誤的行為。同樣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師或許看見就會當場嚴厲的批評幾句就了事,這樣學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斬草要除根”,教師要對學生錯誤的行為徹底的糾正過來,就要讓學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這樣學生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用讚許的眼光,用表揚的語氣,用獎勵的方式,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更是融洽了師生間的情感,讓學生感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比粗暴的指責,效果要好上幾十倍,所以說堵不如疏。

其三,陶行知善於抓住了學生的性格特點,瞭解學生所需。一塊糖在現在的學生眼裡是算不了什麼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算是孩子心目中的奢侈品。陶行知每一次的獎勵,都有獎勵的原因,同時每一次的獎勵,都給學生一次心靈上的愉悅與震懾,以至於王友“捧著這三塊糖哭了”,由此可見收到的教育效果遠遠超出“三塊糖”的價值。現在許多教師同樣採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學生,但更多的是有獎勵的目的性的。如考試前,教師會說考到什麼分數就獎勵什麼,這種獎勵實際上是一種交易式的獎勵,與陶行知的獎勵是不能相提並論,是無可倫比的,陶行知的獎勵是“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學生更會銘記於心,而交易式的獎勵學生往往有一種理所當然,心安理得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所以教師的獎勵應適得其需,應適得其所,應震撼學生的心靈。

其四,陶行知善於實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禮有節。“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卻能認真地深入到學生中,仔細瞭解事情的真相,如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讓學生由衷地感悟到作為教師的公正、公平、公開,更讓學生激起對教師的敬畏,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節,凸顯了愛的分寸,彰顯了愛的魅力。而當前許多教師推脫忙碌缺少深入學生中的時間,缺乏對學生課餘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責,往往會冤屈學生,甚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教師不公正的陰影。長此以往教師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總之,教育的愛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教育的藝術是一個常新的課題,讓愛如空氣一樣,充斥在校園的周圍,充滿到學生的內心。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只要教師擁有愛,真情付出愛,就會激發學生無窮的潛力。讓學生沿著陶行知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成真”的理念健康成長。作文